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空梭與國際空間站的首次「牽手」

太空梭與國際空間站的首次「牽手」

1999年5月29日,太空梭首次與初生的國際空間站(ISS)對接。

巧合的是,太空梭最後一次離開國際空間站的時間,是在13年後的2011年5月29日。

STS-96次任務徽標,這次任務期間,太空梭首次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NASA

1999年5月29日,美國「發現」號太空梭與正在建設中的國際空間站(ISS)成功對接,這是人類歷史上太空梭與國際空間站的首次「合體」。

遺憾的是,因為沒有其他飛船能夠給他們拍照,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並沒有留下照片,拍下第一張太空梭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狀態下的合影照片,還要再耐心等上13年。

/國際空間站

運行在低地球軌道上的國際空間站,這是人類迄今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太空基礎設施/NASA

作為建設工程主要工業承包商之一的波音公司曾經評價國際空間站(ISS)是他們承接過的「最大,最複雜的科學工程」。

的確,作為人類有史以來建設過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太空基礎設施,國際空間站是一個真正的龐然大物:總長度超過70米,寬度超過108米,高度超過20米,總質量將近420噸。它運行在距離地面330~430公里之間的低地球軌道上,大約每90分鐘就繞地球飛行一圈,一天要飛行15圈半。

第55批遠征小組成員,他們是目前的值守班組。也就是說這幾個人此時此刻正在我們的頭頂上空飛行/NASA

但這樣一座「天空之城」並非一日建成,而是多年努力的結果。ISS的建設從1998年俄羅斯將第一個核心艙段「曙光號」(Zarya)發射進入軌道正式開啟,到2011年算是全部建成,歷時10多年,後續的更新和維護還在繼續進行當中。按照目前公開的消息,預計這座太空城市將持續運作到2028年之後。

但是回到1999年,當時的國際空間站才剛剛啟動建設不久,只有兩個艙段組成,分別是俄羅斯「曙光號」和美國的「團結」號節點艙(Unity),後者是在1998年由「奮進」號太空梭運送上去的。

1998年「奮進號」太空梭運送「團結」號節點艙參與組建國際空間站期間,拍攝的俄羅斯先期發射入軌的「曙光號」艙段,這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NASA

國際空間站雛形初具:左側是俄羅斯的「曙光號」艙段,右側是美國的「團結號」艙段,注意上面有兩個加壓對接閥門/NASA

/首次太空梭對接

1999年5月29日,「發現號」太空梭執行STS-96任務,由此成為第一架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太空梭。在它之前,1998年12月份,「奮進號」太空梭運送美國研製的「團結」號節點艙。但當時國際空間站還不存在,後者與俄羅斯的「曙光號」艙段順利結合之後,國際空間站的雛形才宣告成型。

搭載了5名美國宇航局,1名加拿大宇航員和1名俄羅斯航天員的「發現號」太空梭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時間超過5天零18小時,期間將超過1.5噸的物資轉運到新生的空間站內部,其中包括84加侖的水。

STS-96次任務,「發現號」升空,執行首次國際空間站對接任務/NASA

他們的這次任務還有點像是「家庭保姆」,為空間站艙內進行衛生打掃,包括清理過濾器並檢查煙霧報警器是否有效等等。而在這之後還陸續經歷了三次太空梭來訪,並加裝了俄羅斯研製的「星辰」號(Zvezda)服務艙之後,雛形期的國際空間站才開始具備支持宇航員長期停留的條件。

空間站上的第一批長期駐留小隊(Expedition 1)於2000年11月2日抵達國際空間站,到今天,正在國際空間站上執行輪換駐留任務的已經是第55批的長期駐留隊員了。

執行首次太空梭-國際空間站對接任務的7位宇航員,注意他們背後的畫面中,當時的所謂「國際空間站」其實只是兩個艙段而已/NASA

/第一張對接畫面

在1999年5月29日的第一次之後,太空梭又與國際空間站之間進行過數十次的對接,但是卻一直沒有留下照片,直到13年後的2011年,終於有另外一艘正在附近飛行的飛船,記錄下了一張珍貴的畫面。

下面這張珍貴的照片拍攝於2011年5月23日,畫面顯示,正在執行STS-134次任務的「奮進」號太空梭正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在一起。這張照片是一艘正在離開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的俄羅斯「聯盟」號飛船上的一位義大利宇航員保羅·內斯普利(Paolo Nespoli)拍攝的,他此前還擔任了國際空間站的站長。

歷史性的照片:2011年5月23日,「奮進」號太空梭(最左側)與國際空間站結合在一起的畫面,由一位義大利宇航員從俄羅斯飛船中拍下/NASA

「奮進」號太空梭最終離開國際空間站的日子也很巧合:2011年5月29日,剛好是第一次對接後的13周年紀念日。

這也是太空梭的倒數第二次飛行,就在2011年,美國所有的太空梭便全部退出了現役,走入了歷史之中。

編者按:

《天文史上的今天》欄目是老嚴的一次個人歷險,試圖通過堅持365天,完整記錄一年中每一個日子在人類漫長的天文歷史中留下的印記。

再見。

文/老嚴編輯/懷塵

中國國家天文

ChineseNationalAstronomy

微信號:chineseastronomy

《中國國家天文》雜誌由國家天文台主辦。

本刊面向廣大公眾,關注天文與人文相結合,

提供科學性、文化性、藝術性、收藏價值兼備的天文學內容及文化生活。

中國國家天文願與你一同守望宇宙星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天文 的精彩文章:

Landsat,持續時間最長的地球觀測衛星
太陽能供電的飛船能飛多遠?

TAG:中國國家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