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模型到原型

從模型到原型

這是一個標誌,一個意識界和現實界,合併為同一場的界碑。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整個思維通道,就已經貫通了。

那就象自己站在一片空曠之地,風陣陣地拂過,一切都在風中呼吸。

每一棵樹,每一株草,每一片樹或者草的葉子,都在風中搖曳,呼吸著。

自己的每一個毛孔,都張開了,一切都鏈接在一起,形成同一種生命的節律。

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是一樣的,萬物都是一樣的。

不論是存在的物,還是看見的象,或者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息,都是同一的。

地上的一切,和天上的,都是一樣的,和藍天白雲一樣和諧。

看著一個飛過的鳥,會感覺到它飛得越來越慢,彷彿是為了讓你看清楚。

聽著一個遠處的聲音,會感覺它越來越近,彷彿就是為了讓你聽清楚。

空氣是清新的,可以嗅到其中生命的氣息,甚至會有味覺,是甜的。

感覺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觸覺的界面,可以和周圍的一切,溝通和交流。

眼睛,還是有看不清的界面,但似乎看見了,只是需要定睛去看了。

一切都似乎是註定的,一切都是一個過程,只要去做,一定是會實現的。

這就象是奔跑到了,一個即將到達的目的,忽然覺得要放慢步伐,回顧曾經。

從模型到原型,只是一個標誌點,是思維本身,或者意識,貫通了。

前幾天,已經意識到了,意識和身體,有一個鏈接模式,就叫掛檔。

最近這兩年發生的事情,或者自從意識之舞開始,自己就在以新的模式掛檔。

尤其,當思維圖譜呈現之後,高維主體要掛擋時,身體的變化也可以體悟了。

這就象是青春期,一個孩子,要長成一個人,需要面對的改變。

而自己處於身體的退行性改變中,一個新的主體要入住,可想而知的不適應。

每一次新的嘗試,都帶有舊的破滅,不然怎麼推陳出新。

改變是痛苦的,沒有人願意改變,除非被更大的痛苦所逼迫。

不然,就得有強烈的內驅,就象是青春期,不可遏止的生命成長動力。

內驅,就是這樣的一種動力,比生命更原始,是自由意志。

從模型到原型,就是自由意志,向生命的一個實現過程。

模型,是虛擬的,對於感官而言,是看不見的。

原型,是雛形的,對於感官而言,是看得見的。

原型,在榮格的人格理論中,是最基本的集體意識,來自於早期的印象。

模型,是抽象的,對於意識而言,是更早期的意象。

任何的一個產品,或者生命,都是從早期的模型,逐步地實現成為原型的。

其中的關鍵,在於思維通道。

主體、意識模型、思維模式、感官界面、媒介(或觸媒)、對象,是一個完成的系統。

對象,就是主體的感官呈現,就是從模型到原型的基本實現。

從意識研究到項目孵化,其實要跨越的,就是這樣的一種實現。

只不過,項目孵化,並不是大多數人看得見的實現,起碼是看不懂。

但原型,一定是大多數人可以看得見,並看得懂的,儘管可能並不是真的懂。

對於項目孵化而言,從抽象模型到落地模型,其實就是從模型到原型。

只不過,落地模型,相比於原型,還有著抽象界的印跡,還不夠現實。

掛象、著物,其實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落地模型轉換為原型的基本邏輯。

只不過,掛象、著物,還是抽象語境,不是具體操作。

原型,是可以具體操作的,這其實是我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舉一個例子,就是書法,當我理解其中的原理時,就不再那麼熱衷了。

因為那只是一個大量練習,一個習慣成自然的過程,一個最終的結果而已。

比如書法中有一種墜勢,就是重力效果,對於書法成就是很有效的。

但其實,這不符合自由意志,因為一旦形成重力效果,字體就開始固定了。

這對於自成一派,或者自成一體,是很好的。

但對於一個還想嘗試新的書法的人來說,就是壞的。

好或者壞,只是適合於一個人而已。

對於一個人好的東西,對於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是壞的。

這和一個人喜歡定居,或者喜歡流浪,是一樣的。

其中,都有一個原型,也都有一個更原始的模型。

這意味著,原型,是從抽象界,跨入了現實界,或者就是現實界的意識模型。

我為什麼不去做產品的原型,而是要思考從模型到原型的邏輯?

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我不太喜歡重複性的工作,更喜歡開拓新的視界。

這也就理解了自己,初中考上了師範,卻又上了高中的決定。

儘管當時並不懂,但可以感覺到自己,極其不願意當老師。

不是老師不好,而是不適合自己,起碼是不適合自己要當的老師。

好為人師,是人所共有的通病,但什麼樣的老師,卻是不通用的。

蘇格拉底有一種無知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無知,才是一種基本的智慧。

柏拉圖,或者亞里士多德說過,我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

我理解的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不是教條。

所有的觀念,其實都有一個原型,就是自己的定位。

這一個定位,如果深入到意識的心靈,或者靈魂中,必然來自於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就來自於意識模型,這一個生命的原型。

有時我會想,我自己的生命,到底有什麼使命?

從模型到原型,就是從使命到生命,就是神佛所指,到人道能指。

我作為一個人,和所有人一樣,有神性和佛性,但可能有不同的使命。

有人問我,你做美廊,為了什麼?

我自己也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也思考對於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成功?

我有時會說,其實我已經成功了,因為寫了《意識之舞》。

如果要用什麼來換《意識之舞》,我一定是不會換的,無論什麼。

當我設計完一圖一表之後,我也知道自己是成功了。

因為我找到一圖一表,作為一面意識的鏡子,一定是會影響世界的。

但有時,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會忘了自己的使命,忘了自己。

從意識研究到項目孵化,其實是打開了一個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

回顧一下,自從項目孵化開始,自己學的東西,已經完全超出了自己的興趣。

自體更新,其實也不是自己要做的,只是為了證明意識,是可以貫通生命的。

所以,有時人是會失去自己的,進入到一種不確定的領域。

但反過來,什麼是自己,如果超越了自己,就不再是自己了嗎?

所以,自己有一個原型,是看得見的。

但自己還有一個意識模型,是看不見的,是有無限可能的。

只不過,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能什麼都做,起碼需要從擅長的開始做。

意識模型,是我擅長的,一圖一表,就是一個證明。

其實,這不需要證明,因為它已經存在,並將存在下去,影響更多的人。

很多人不願意接觸一圖一表,只是不習慣而已。

此外,就是一圖一表過於抽象,需要從意識模型,變成感官原型。

這是下一步一定要做的,而且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這很簡單,並不複雜,只是礙於我個人因素。

當我自己改變了自己的原型時,當意識模型貫通自己的生命時,就水到渠成了。

那時的一切,都是全新的,因為原型,就是現實界的奇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廊 的精彩文章:

TAG:美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