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秘:1949年後蔣介石為何把台灣視作自己最後的堡壘

揭秘:1949年後蔣介石為何把台灣視作自己最後的堡壘

1950年隨著海南島和舟山群島解放以後,對於人民解放軍來說,下一個目標便是台灣了。蔣介石對台灣寄予了太多希望。早在1946年10月,蔣介石就萌發了被美國人喻為不沉的航空母艦的台灣作為自己的退路和反共基地的想法。其時,蔣介石正偕夫人宋美齡巡視台灣島。由於台灣人視之為收復寶島的領袖,對他們頗為熱情,因而這次巡行給蔣介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巡視台灣之收穫,較巡視東北之收穫尤大,得知全國民心之所向。接著,蔣介石又說:台灣尚未被共黨分子所滲透,可視為一片凈土,今後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一模範省。

當時蔣介石還遠沒料到他會被趕到台灣,但是他卻已看到了台灣的重要性及有利條件,初步形成了經營台灣以作為內戰後盾的設想。隨著內戰局勢的逐漸逆轉,蔣介石的想法越來越明確,越來越成熟。當1949年初面臨第三次下野的唯一選擇時,蔣介石更加堅定了另起爐灶,把台灣建成反共基地的想法,並付諸實施。事後,蔣介石講到他為什麼第三次下野時,曾對親信們這樣解釋:我之所以下野,還有一個重要考慮,就是台灣地位的重要。在俄帝集團的侵略下,寧可失了整個大陸,而台灣是不能不保的。如果我不下野,死守南京,那台灣就不能兼顧,亦就不能成為反共抗俄的堡壘。

後來,蔣介石在國民黨七大上作政治報告時稱:就算是整個大陸被共產黨拿去了,只要保持著台灣,我就可以用來恢復大陸。因此,我就不顧一切毅然決然地下野。當然,蔣介石的這番言辭難免有粉飾自己被迫下野窘境的成分,但經營台灣,把它作為反共基地的想法卻是真實無疑的。直至即將逃離大陸的最後關頭,蔣介石仍然在強調:在台灣要做最壞的打算。蔣介石之所以選中台灣作為偏安求存的基地,是因為台灣有以下幾個便利條件:

(一)便於避居困守。台灣是中國第一大島,位於距大陸100多公里的海面上,東北隔著琉球群島與日本遙遙相對;東面是浩翰無際的太平洋;西面和西南面隔台灣海峽與大陸福建省和廣東省相望;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鄰。台灣處於西太平洋交通要道,具有極高的軍事戰略價值。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蔣介石認定、從最壞處考慮,萬一大陸完全丟失,憑他手中現有的海、空軍力量,跟幾乎談不上有這兩方面力量的共產黨軍隊隔海周旋、對峙,或許可以苟延殘喘,從好處著想,台灣有海路與舟山、廈門、上海相通,又便於由空中對這些地方策應,堅守東南沿海城市,既可以台灣為後援,稍緩後顧之憂,又便於調集轉移兵力,把台灣作為最後的退路。一旦在東南與共產黨軍隊形成較長時間的對峙,則可等待國際形勢的變化,捲土重來。果真如此,從長遠看,國共雙方的這場角逐,最後究竟鹿死誰手,亦未可知也!

(二)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較先進的工業。台灣省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本島、澎湖列島等80餘個大小島嶼。有200多種已探明的地下礦藏;還有豐富的水產資源。與豐富的自然資源相適應,台灣又是較早興辦洋務、修鐵路、開礦山、辦工廠的地區。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台灣以後,在50年的時間內,為了榨取台灣人民的血汗與掠奪台灣資源,進行了廣泛的投資,使發電、鋼鐵、機械、化學、金屬等工業逐漸增長。交通、金融事業也很發達,農業亦有一定基礎。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權接管了台灣的一切設施與行政權。豐富的自然資源與較先進的工業、交通基礎成為國民黨敗軍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

(三)便於同美國進一步勾結,獲取美國援助。蔣介石一向重視東南沿海地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這些地區靠近海岸,便於直接得到盟國的支援。對於腰杆子一向不硬,總是祈求別國施捨過日子的蔣介石來說,此點十分重要。儘管美國已厭棄了蔣介石,總是想與他拉開距離,但從美國對華政策的一貫立場與全球戰略考慮,美國不會輕易放棄對國民黨的支持。這一點蔣介石比別人都看得清楚。他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等待美國笑臉重現。只要美國反蘇反共,總有一天,美國仍會需要他,給他大量援助的。

正是出於上述種種考慮,蔣介石在1949年初第三次下野前匆忙宣布:發表陳誠為台灣省主席的任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人的使命 的精彩文章:

揭秘:朝鮮戰場誰為180師的失利買單
揭秘:1948年李宗仁做了一件事,為何蔣介石連夜密召毛人鳳到官邸

TAG:軍人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