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全球 「學習者之聲」 項目活動體悟教育的智慧

從全球 「學習者之聲」 項目活動體悟教育的智慧

原文刊登在《新課程評論》雜誌2018年6月刊。

楊博雅

雲南省昆明師範專科學校附屬中學心理教師、

全球教師獎首位入選全球前10名的中國教師。

由世界教育創新峰會 (WISE) 發起的 「學習者之聲」 (Learners Voice), 致力於讓更多年輕人積极參与到全球教育問題的討論中。 該項目每年從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21至30 歲的參評青年中選出 25 位最優秀的人才參與一系列國際活動, 並與 「 學習者之聲」 項目往屆一百多位入選者一道, 共同成長為未來的教育領袖。

楊博雅有幸成為 2017—2018 年度中國學習者的代表, 前往卡達多哈、希臘雅典、西班牙馬德里參加海外學習活動, 並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在教育領域中一直探索的優秀青年教育者共同參與教育實踐。當優秀的教育思想相互碰撞, 當觸及教育者心靈的項目被一一展現時, 我們發現, 隨著教育的全球化發展, 國家之間的差異性逐步縮小。

這讓我忍不住發問和思考: 我們的孩子面對的未來是什麼樣的? 中國的孩子如何能夠在世界不同舞台上去綻放? 作為教育者, 我們現在該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1

孩子們需要 「看見」

入選學習者之聲的青年代表們背景各異, 但通過與他們交流, 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 讓我意識到雖然在地球的不同角落, 做著不同的事情, 但他們對教育的熱忱和初心始終如一, 他們身上有 一些共同的特質和人格。

來自巴基斯坦的 Anum Essa, 是一個非常獨立自主的女生。 大學畢業任教 6 年, 其間自費攻讀研究生, 始終堅持白天上班、晚上上學。 在任教期間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 明確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即兒童早期教育和教師培訓。 她內心一直有一個使命感: 為巴基斯坦學生提供優質教育及改革低收入學校的教育。為了這份使命, 她辭去教書工作投身到教育創業, 利用教書經驗和遠程學習技能來開發數字課程, 設計互動卡通系列, 傳播給農村學校。 同時為低收入學校的老師開發教師指南和課程計劃, 利用科技和遠程學習設備主導與開展教師培訓。 她是巴基斯坦的青年領袖和創變者。

?Anum Essa

而 Sadiki則是盧安達的剛果難民。 眾所周知, 難民子女的教育問題是盧安達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高中畢業後, Sadiki 就開始從事教育事業, 當時他每個月賺29美元,要養活家裡8個人,生活於他, 十分艱辛。 即便如此, Sadiki 在難民營創辦了基茲巴 ( Kiziba) 高中, 立志讓難民營的孩子有機會接受中學教育。 他一邊艱苦教學, 一邊刻苦自學, 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後來成功地被開普勒大學錄取。 他堅信通過教育可以幫助難民找到光明未來的希望。 他教育年輕人: 一旦看到了拯救世界和生命的重要東西 就必須去做, 當下就去做。

從 Sadiki 身上我們看到了他的自主、開放、進取、國民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悲憫人道情懷, 讓我不禁重新思索教育的意義: 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教育的一點點進步也會切切實實地影響到需要它的人。

?Sadiki

這些參會者身上還有些共同的特質, 值得我們學習, 比如擁抱變化, 比如堅持, 等等。 他們對最新最前沿的變化保持著敏感、旺盛的好奇心和洞察力, 並願意堅持為改變而付出努力。 在難民營的實踐體驗, 需要所有的參與者作為志願者參與。 而學習者們在第一天的實踐中, 就感受到難民營課程的低下效率。 他們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置之腦後, 而是查閱文獻、 組織交流會, 與工作人員面談, 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未接受過任何職業訓練。 然後他們連續奮戰幾個通宵, 結合專業書籍意見、專家指導, 甚至拿自己作為實驗對象反覆練習。 最後, 在兩周的項目結束時, 呈遞了一份沉甸甸的基於該營地的簡單易行的課程 操作手冊, 成為難民營最珍貴的成果。

這些故事, 讓我們在感動的同時, 也讓我們重新去考慮———在這個追求知識和財富的時代, 我們可以為別人做些什麼?

我們看見, 這些陽光自信的背後是對他們國家那些有需求的群體的關心。 我們看見, 這些在國際舞台上發聲的青年的背後是一直堅持不懈地去構建一個 好的教育體系我們看見, 他們每個人都沒有停止, 他們每個人都還在考慮如何可以做出更好的教育。

因為看見, 內心也被激起感動和觸動, 腦海中也開始思考: 自己要從哪裡開始?

我們的孩子需要 「看見」, 看見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 看見他們最真實的經 歷和樣子。讓這樣的人成為孩子世界裡的英雄和榜樣, 他們的未來一定也會充滿陽光和努力, 然後為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美好未來而不斷探索。

2

孩子們需要 「耕耘」

作為一線的教育者, 我們接觸過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家長, 聆聽過孩子的嚮往和煩惱, 也看到過孩子的努力和迷惘。 他們是成長中的個體, 他們在為自己的未來做著準備, 他們在認識每天的生活和這個世界, 他們的未來充滿了各種可能, 他們需要老師和家長最好的指導。

我們是孩子的陪伴者, 也是耕耘者, 但很多時候, 我們耕耘的是孩子優秀的學業成績, 而回顧自己接觸過的這些優秀的人, 我發現, 孩子更需要良好性格和優秀品質的耕耘。

?Charlotte Evan

Charlotte Evan成長在美國, 已經去過 50 多個國家的她, 在 2013 年從紐約大學畢業後來到了上海工作。 她開發了一 個學習服務項目(service?learning program) , 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將紐約大學的留學生輸送到中國、 印度、 柬埔寨的農村地區, 讓他們用大學所學到的知識幫助亞洲這些地區的建設和發展。

隨後她又前往新加坡, 在亞洲工作的四年半的時間裡, Charlotte 利用自身優勢, 引導亞洲學生尋找獨一無二的學術機遇, 而這些機遇可能是他們以前沒有發現或考慮過的。 她看到亞洲的快速發展導致的資源的分化, 許多在城市裡容易獲得的資源, 在許多農村地區卻無法獲得。 於是對絕大多數亞洲農村地區的人來說, 只能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才能謀求更好的發展。 Charlotte 認為只有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才能實現國家的持續發展和富強。 為此, 她一直在不斷努力。

在工作上永葆熱情的 Charlotte 已經完成了人生中的多次馬拉松, 她覺得跑步是她挑戰自我的方式。 她覺得備戰馬拉松的過程就像人生和工作一樣: 雖然倍感艱難但仍會做出選擇, 制訂計劃並且永不放棄地追求, 而且要學會尋求團隊支持與合作。

而這不也正是我們的孩子需要發展的性格和品質嗎?

我們都知道, 好的學業成績和知識水平, 為孩子構建了系統的世界運作方式, 提供了許多機會和可能。而優秀的品質, 則給了他們健康的、不斷發展的原動力: 毅力、 樂觀、 創造力、 對他人 的同情和同理心、 團隊合作、 溝通、 抗逆力、 探索精神、 欣賞美的能力......這些能夠使他們在更大的舞台上走得更遠。

在南非有一個由一群年輕人發起的叫做 「 教育公平」 ( Equal Education, 簡 稱 EE) 的組織。 EE 致力於發現和了解南非教育體系所蘊含的結構性不平等的問題, 並試圖做出改變。 目前正在南非大學攻讀教育學的 Luyolo Mazwembe 也是其中一員。 他於 2008 年加入 EE 成為一 名志願者, 那時他是開普敦郊外的一個貧窮鄉鎮中學的 11 年級學生。 2008 年正值奧巴馬競選總統時, 第一次青少年團體活動讓他脫穎而出。 而同學們對他的過去以及他來自哪裡的關注, 激發了他學習歷史和政治的鬥志。 Luyolo 從小展現出的領導才能, 使得他在組織內擔任多 項職務, 並且不斷探索, 希望有更好的 突破。

Luyolo 在 2013 年加入了 EE 的社區領導力計劃, 並開始學習教育學, 從此有機會直接參与到貧困學校的教育中來。 Luyolo 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誇祖魯-納塔爾省的學者交通活動。 在 Luyolo 的領導下, 基於志願團隊的調研分析, 2015 年 誇祖魯-納塔爾省迫使教育部採納了國家學者交通政策, 為 4 所學校爭取了10 輛公車。 後來, Luyolo 一直擔任教育倡導者的角色, 他希望看到一個享有免費優質教育的世界, 在那裡, 所有學習者都享有接受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權利。

?Luyolo

Charlotte 和 Luyolo 擁有完全不同的教育背景, 但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全球的教育都是相通的, 成功青年的成功特質和人格是可以培養和塑造的, 幸福力是可以培養的, 積極思維力也是可以擁有的。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與興起, 出現了 「 積極心理品質」 這一概念。「 積極 心理品質」是指個體在先天潛能和環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正向心理特質, 這些心理特質影響或決定著個體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的積極取向, 繼而為個體擁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礎, 這也叫性格優點。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醫生及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兒科學教授金斯伯格 (Ginsburg K ) 博士, 闡釋了關於兒童心理品質教育的核心領域, 也就是性格優點 教育的要點 「7C」: 勝任 (competence)、 自信 (confidence)、 品性 (character)、 聯 結 (connection)、 應對 (coping)、 奉獻 (contribution) 和控制 (control)。

那我們孩子要如何學會這些好的品質呢? 而我們在家庭和教育中又應該如何去培養他們這些受用一生的品質呢?

筆者在中學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多年, 接待了數以千計的學生及其家長。 心理諮詢大抵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如果是學生自己來諮詢的, 多是對自己青春期情緒問題的發泄; 而如果是家長和孩子一起來的, 基本上孩子都處於雲里霧裡的狀態, 家長卻心急如焚。 見過一家三口前來諮詢的家庭, 媽媽為孩子的叛逆急得說不了兩句話就淚眼婆娑, 爸爸用過分的驕傲掩蓋內心的不安, 孩子一言不發。 整個諮詢過程就是父親的獨白, 獨白他為這個家庭的付出, 為孩子所傾注的心血。 直到最後, 爸爸說了一句: 「我唯一後悔的事情就是讓他上了這個學校。」

對於孩子品質的培養, 家庭教育其實擔負著很大的責任, 也擁有很大的力 量。 要影響孩子, 家長需要先做出榜樣。 希望有幸福的孩子之前, 都需要先有幸福的家長。 有時候, 我們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即父母有病, 孩子吃藥,其實根源可能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夫妻關係不好, 矛頭就會指向表現不好的孩子。 所以我們的教育要努力讓家長參與進來。

家長和教育人都希望培養孩子這些優秀的能力和品質, 希望孩子能迎接和創造他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我們要相信, 孩子們都很棒, 他們值得一份持續的耕耘。 為此, 我們也需要更新自己的觀念和知識, 去汲取最好的教育知識和方法, 用好的狀態去給孩子好的陪伴和耕耘。

3

孩子們需要 「相信」

當筆者作為中國學習者代表出現在第八屆 「世界教育創新峰會」 時, 我相信以後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這樣專業且富有朝氣的世界舞台上。 當看到世界上這麼多青年教育者在改變自己國家的教育的時候, 我相信: 我們的國家也會因為擁有越來越多這樣的青年而變得更好。教育, 是最好的力量。 孩子, 值得最美好的相信和祝福。

來自拉丁美洲的 Inti 從阿根廷最頂尖的大學畢業, 進入了他們國家農業部; 後來從農業部辭職, 投身於政治運動; 最後放棄政治運動, 投入教育事業中來。 前兩項工作是源於他自己內心的道德責任與社會使命感, 而第三個則是他覺得, 教育才是解決前兩個背後隱藏的問題的最好方式。

出於自身專業的使命感, 以及內心的道德與回饋社會的社會責任感, 和大 多數年輕人一樣, Inti 也對世界有著激情與浪漫的幻想和有顆超人的心。 這是為什麼當他免費享受了最優質的教育後, 他覺得他應該為自己的人民和納稅人服務的原因。

Inti 常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問題解決 者, 一旦決定要去做的事情, 就沒有任 何困難可以阻止他。 他認為在解決任何問題之前, 都應該了解並尊重過去, 但也需要勇敢且進一步擴展自身的知識范 圍, 用一些不曾有過的新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這就是永遠充滿熱情和行動力的 Inti。 他的身體力行, 讓我不禁有一些新的反思。 我們的孩子, 絕大多數時候是被動的學習者, 他們每日疲於應付撲面而來的信息和需求, 但忽略了他們發自內心的向上的力量。 其實這樣積極蓬勃的狀態, 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獲得全面的、可持續的幸福。 而這種人類追求幸福的本性, 用進廢退, 當孩子能夠意識到並去使用它, 就會越來越強。 而倘若保持一個模糊的概念, 當孩子們不太清楚的時候, 就永遠只能是潛能。

?Inti

所以, 對於教育者和家長, 我們很重要的一步, 是要幫助孩子清楚地了解和發現他們自身好的、善的地方, 並不斷給予鼓勵, 使其不斷擴大, 這對於他們的成長很有意義。 因為當他們主動使用自身善的力量的時候, 會讓他們更加積極提升自己, 更有自信去進行社會交往。 長期發展, 則會使他們的內心更充實、更完整。 所以不要忘記, 一定要給孩子機會, 讓他們可以重新思考自己需要什麼以及該怎麼做, 讓他們擁有更加開闊並切合實際的思維方式和視野。

而另一個故事, 是來自畢業於卡耐基·梅隆大學卡達分校的 Noor。 於她而言, 能夠出生和成長在卡達, 是件很幸運的事, 因為卡達為她提供了高質量的教育和建康的生活方式, 並且身邊生活著很多非常勵志的人。 作為一名年輕的學生, Noor 在學術上取得了諸多的成就, 她代表卡達已經參加了很多國外的項目。 她曾被選派到美國參觀矽谷, 並去往澳大利亞學習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策略以及思索如何將其借鑒到卡達。 Noor 還是唯一被推選參加為期三周, 由 500 名國際學生組成的法國夏季創新學院的卡達學生。

而 Noor 認為她的專業能力提升的關鍵是能以一個開放的心態去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和交流。 Noor 堅信教育對於人類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只有教育才能夠讓人到達更遠的彼岸以及更 好地實現自我人生目標。 篤定於教育的力量, Noor 渴望回到卡達, 通過教育和激勵方式影響他人。

?Noor

通過這些故事, 我看到, 這些優秀的青年因為教育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從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甚至也改變了他人的人生軌跡。 這些在教育中不斷向前的生命用最有力的方式給了 「教育無用」 的說法一個漂亮的回復。

筆者在工作第一年的時候, 是一個高中班級的班主任。 對於一個剛剛從大學畢業, 對教育充滿著熱情和期待的年輕人來說, 我固執地認為班級的每個孩 子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到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大學接受更好更長遠的教育, 並執拗地把這種想法告訴自己的學生和家長。 這樣的想法現在回想起來雖然有些幼稚, 但確實在一個學期之後, 雖然這個班級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但全年級前 10 名, 有 9 名出自筆者所在的班級, 讓從教多年的老教師都感到愕然。

我和孩子們都認為,這就是相信的力量。

我們知道, 人是可以發展和改變的, 孩子們的潛能是無限的。 我們要給予孩子信任, 讓他們看到其他平凡的人通過努力而做出的改變, 給予他們可觸碰的榜樣的力量, 從而激發他們自己內心的信仰的力量, 讓他們自己真正相信, 通過努力, 很多可能性是可以改變或者實現的。

每個人生來的環境都不一樣, 有的可能比較幸運, 生來擁有較好的物質條 件, 而有些可能會在這方面比較貧瘠。 但是, 這都不妨礙我們保持一顆向上的 心。 而讀書、 受教育則是幫助我們向上, 改變現有狀況最好的一種方式。 對於掙扎在苦難中的人而言, 經歷教育就是這樣一個蛻變自我、 浴火重生的過程。 文中的 Sadiki 和 Luyolo 就是生於沼澤, 靠自己奮力爬出, 又將 「救人拐杖」 伸向他人的人。 他們賦予了教育新的色彩, 讓教育充滿了力量: 教育不僅僅可以改變人生軌跡, 讓人奮勇向前; 教育也可以給人希望, 讓人遇見更好的未來。

當下, 我們經常能夠在新聞中看到 一些比較不好的消息, 比如孩子的抑鬱、 冷漠、 校園暴力以及自殺等等。 每每, 這些信息都讓人覺得惋惜和痛心。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是孩子自身的自我認知和對社會層面的認知都還比較薄弱, 他們的理性思維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這是比較共通的原因, 也是我們教育人可以努力的地方。

教育人要給孩子們一個窗口, 一個看世界的窗口, 讓他們看到這個世界的精彩與苦難, 看到其他人的故事, 看到不同國度同齡人的成長故事。 他人的經歷會讓他們有所啟發, 並對自身所處的環境和生活有新的認識。 也能擴大他們的視野, 讓他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而教育, 就是要不斷創造這樣的機會, 給學生更多能與外界優秀人物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和平台,看別人的故事, 預見自己不曾預見的未來。 教育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不僅在於老師, 更在於你我,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把自己曾經的故事或者遇到的優秀青年的成長故事分享給學生, 願之遇見自己, 預見自己。

備註:本文故事由文章主人公英文供稿,張楚君、蘇琪、姜鑒洲、畢海明、許慶芳、周小琴共同翻譯編寫完成。

看別人的故事,預見自己不曾預見的未來,翻轉出一個別樣的人生。

遇見卓越,對話世界,預見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老獅 的精彩文章:

楊博雅:持續的耕耘更勝於一時的速度

TAG:羊老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