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讀│范蠡何處 文/梁孟偉

品讀│范蠡何處 文/梁孟偉

范蠡何處

范蠡何處

作者│梁孟偉編輯│洋洋

品讀

美文

歲月的煙雲飄蕩在樹間林梢,歷史的故事鐫刻進一碑一磚。

在一個冬日的傍晚,我們走進紹興,走進2400年前那段歷史;登上府山,追尋范蠡文種留下的腳印!

規模宏大的越王台,一副對聯赫然在目:「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氣宇軒昂的越王殿,殿中有越王勾踐,大夫文種、范蠡的石刻塑像,想起三人之間的恩怨情仇,不免讓人感慨萬端……

府山北麓,古木參天,一座石砌圓墓呈現眼前。墓前石亭立有一碑,碑的陽面刻著「越大夫文種墓」,陰面是《重修文種墓碑文》:「文種楚國人,志在扶危興邦,適越封大夫。越敗於吳,困守會稽。文種獻計,賂吳太宰伯嚭,得免亡國。越王回國,授以國政,振綱紀,興百利。君臣刻苦自強,勵精圖治,終於滅吳。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其自刎。葬于越都西山,名種山。」

碑文記載著一段史實,古墓安息著一代偉人!

就在范蠡不辭而別離開越國時,曾修書一封送與文種:「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先生何不速速出走?」文種雖未及時出走,但已引起高度警覺,託病請假不復上朝。正在去留彷徨之際,勾踐派人賜予文種一把寶劍並傳言:「先生教我伐吳七術,我僅用其三而滅亡吳國,其餘四術還藏於先生胸中,請先生追隨先王,試行余法吧!」文種見所賜之劍,正是當年吳王賜予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屬鏤劍。文種長嘆一聲,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引劍自刎。

就在劍光一閃熱血噴射之際,在文種逐漸消失的意識中,是否後悔沒有及時聽從范蠡的勸告?在文種逐漸黯淡的目光中,是否回眸找尋過范蠡遠去的背影?

站在文種墓前,我不免一聲嘆息,驚落了幾片殘葉:兔死狗烹的史劇,後世曾經多次重演!隨著文種的目光,放眼北望,哪裡是范蠡歸隱的地方?

范蠡歸去來兮,不僅提防越王只可「共患難」、不可「共榮樂」,更是他大智大勇的功成身退,大徹大悟的解甲歸田。就在滅吳後的慶功會上,范蠡向陰沉著臉的越王提出棄官歸隱。越王始以「共分越國」相誘惑,繼以「身死名裂,妻子為戮」相威脅,范蠡去意已堅不辭而別,悄悄帶領家眷駕一葉扁舟,出三江而入五湖。

范蠡輾轉來到齊國,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耕作,兼營副業,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樂善好施;造福鄉里,聲名遠播。齊王拜其為相國。三年後范蠡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卸下峨冠,解除博帶;掛出相印,散盡家財;換上布衣,再次離去。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范蠡再一次向名利作別,向財富揮手,瀟洒地轉身,從容地出走。如果說第一次的離去是提防「長頸鳥喙」的勾踐,那麼第二次的離去則是其淡泊名利的印證。無心插柳的是,范蠡遷徙至陶(今山東肥城陶山,或山東定陶),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

《史記·貨殖列傳》稱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在范蠡看來,聚只是一種道,散才是一種德;聚是一種手段,散是一種目的。以大聚行大散,以大道成大德,范蠡因此被後世尊為財神。原來聚散是財神的真正內涵!

范蠡雖是「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但縱觀歷朝歷代,並沒有對其進行什麼宣揚表彰,是因為范蠡既沒有岳飛的「忠」關羽的「義」,更沒有諸葛亮的「鞠躬盡瘁」。而是轉風使舵、見機行事;金蟬脫殼、巧妙脫身,這顯然夠不上 「忠」、「義」的標準,也不符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儒學教義。加上范蠡棄官經商,這又與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政策格格不入。諸多因素,自然就遭到歷代帝王的冷遇。

但帝王的冷淡沒能阻擋百姓的熱情,人們對這位進可致卿相退富可敵國的奇才,表達出多樣的追懷,甚至美好的寄託,浙江諸暨和德清至今祠有范蠡祠,湖有范蠡湖,山有陶朱山。但不管你走進祠堂,還是徘徊湖邊,尋覓山上,總能看見他的身邊伴隨著一位美麗女人——西施。諸暨陶朱山上有范蠡與西施定情之處,德清蠡山附近有西施駐馬嶺、梳妝墩等景點。

那麼,英雄美人真成神仙眷侶、終老江湖?還是百姓的一廂情願、美好祝福?

范蠡向越王勾踐獻上美人計,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吳越春秋》)。相者選中西施和鄭旦,第一個要過目的當然是范蠡。容步羅榖,三年學服,西施更加楚楚動人;英雄美女,范蠡西施,難保不一見鍾情?

據說勾踐和范蠡有個約定:滅吳之後,將西施賜於范蠡。這與其說是個獎賞,不如說是個計謀,收到一箭雙鵰的效果:一方面可讓西施身在吳宮,心存越國;另一方面讓范蠡更死心塌地地盡心竭力,為己驅使。

但滅吳之後,勾踐卻把為越獻身的西施,冠上「亡國之女」惡名後鴟夷沉江,就是把西施裝進一個皮袋拋入江中。范蠡「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異姓,適齊為鴟夷子皮。」范蠡「乘扁舟浮於江湖」,是否尋找過西施的葬身之處?范蠡更名鴟夷子皮,是否寄託了對西施的無限哀思?

尋找終究無果,「范蠡……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史記·貨殖列傳》)越國的將,齊國的相,要它作甚?從此與政治絕緣,遂成一方巨富。

史上當然更多的是前一種傳說:范蠡西施浪跡天涯,做了神仙眷侶,但歷史沒有這樣的記載。司馬遷寫到范蠡,提到了他的夫人和兒子,絕無西施二字,更無三妻四妾。看來,范蠡西施攜手泛舟五湖,恩愛白頭的故事,離真實的歷史越遠,卻和人們的願望越近。人們同情、熱愛善良美麗的西施;敬仰足智多謀,功成身退的范蠡。民間傳說總比歷史事實更加生動感人。但西施對越國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人們不願意看到她被拋到湖中淹死,於是就有了雙雙泛舟同游江湖的美麗故事。

作者

簡介

梁孟偉,浙江新昌人。已出版長篇記實文學《信念》,散文集《風景》、《採薇》,其中《雲上的愛情》《同桌的你》兩文,分別獲得第三屆、第四屆中外詩歌散文邀請賽一等獎;《一生的承諾》《野菊花開》分別獲得第二屆、第三屆「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金獎,2016年度、2017年度中國散文年會二等獎。另外《故鄉》《天姥歌聲》《江南雨-雨季》等散文被北京西城區、四川綿陽市、江蘇南京市等地選為2016和2017中考試題。

【 我們團隊

顧問:蓋清濤

總編:蜀國後生

主編:瑩秋

副主編:煊煒 卿筠 韶華

特邀主播:卿筠 瑩秋 深谷幽竹

晨曦 梅落兮 歲月如歌 韶華

編輯團隊:小刺兒 洋洋琳琳

晨落半夏 寒楓

法律顧問: 邢三元律師

責任編輯:煊煒

-微文美刊旗下平台-

《微文美刊》《讀者園地》《美刊之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刊之聲 的精彩文章:

品讀│我的岳母 文/劉興勇
聆聽│夢見桃花 文/林偉 誦/素顏若水

TAG:美刊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