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素質教育始於家庭教育

素質教育始於家庭教育

「素質教育始於家庭教育」,對此,筆者十分確定,為這一命題窮盡了30年的實踐、探究與反思,現在有足夠的實踐依據及文獻給予佐證。

一、對「素質教育」的嘗試與反思

筆者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源於探究學校「素質教育」受挫之後。這二件事兒至今記憶猶新:

第一件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素質教育」呼聲非常高,大有取代「應試教育」之勢頭。記得女兒小學二年級時,學校倡導「素質教育」,實施「減負」,取消了下午3-4節作業課,增加了早上京劇訓練(6.30-7.30)。作業少了,孩子高興了,回來可以瘋玩。家長犯愁了,怎樣保證學習質量?當時對我來說也有同樣的擔憂,許多家長找培訓機構或家教,這樣「減負」還有意義嗎?畢竟自己是一個專業教師,明白孩子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於是我為女兒設計地圖旅遊遊戲,引發了孩子的興趣。此為後話,但確實花了很多時間和她一起玩,一起學習。陪伴,感受到共同成長的快樂。

然而,不到一個月,學校恢復了7-8節作業課,一打聽是家長們的強烈要求,家長指責學校不負責任荒廢了孩子的學業,學校不願背這「惡名」,同時看到家長讓孩子上名目繁多的各類培訓班,負擔更重,不得已恢復了課業,但早上的京劇訓練照舊,美其名曰與素質教育接軌,即「素質教育」=應試+特長,這,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了,結果是不僅沒有減負,孩子們的負擔更重了。一輪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慘然告罄。

第二件事兒,1999年6月,在將進入新世紀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當時我承擔「教育管理專業」《教育學》課程教學與輔導任務。根據課程安排,一次組織學員討論上述文件,結果全班無一人發言。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班級--全班接近60人,當天到課30餘人,其中有四位中小學校長,8位教導主任,大部分都是黃石市各科骨幹老師。教室里靜得能聽得見人的心跳聲,幾分鐘後,一位劉姓同學(小學老師)開了口,他發言的大致意思有二個,一是高考指揮棒高高在上,中小學教育都在同一戰車上,考核都是拿成績說話的硬指標,層層級級都看學生考上重點的多少,才有學生來讀書,教師的工資福利才有保障;二是,素質教育怎麼搞?你可以告訴我們一個模式嗎?最後他的結論是:現階段學校不可能實施素質教育。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些平時很配合我的教學,願意和我交流的學員都一邊倒地同意劉同學的意見,看得出他們並不是針對老師,而是發自內心對現行教育體制的理解,是我想的太簡單。討論草草收場,我內心波瀾跌宕,素質教育的路在何方?

我開始審視「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單純作為教育模式,它們各有特點,但作為教師和孩子的母親,我感受到「應試教育」的咄咄逼人,讓學習者始終深陷在已知或未知的結果中緊張焦慮不安,使人想逃離學習,這或許就是學生厭學逃學的原因吧。

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怎樣讓孩子喜歡學習,愉快地度過一生中最重要美好的時光,我想找一個突破口。

我想到家庭。源於此前在《光明日報·冰點》上讀到一篇文章《賞識教育》,介紹的是周弘培養自己聾啞女兒周婷婷成人成才的故事(本公眾號3月26日介紹),後來我買了《賞識教育》這本書,仔細閱讀和分析,發現作為父親的周弘做了二件事:一是耐心陪伴不放棄,二是凡事給予孩子賞識和鼓勵,真正激發了孩子的內在力量,創造了教育上的奇蹟。周弘不是教育家,甚至不是教育專業人員,但他出於對女兒的愛,找到了適合他的女兒的教育方式,並和孩子一起努力,結果他們父女成功了!

這給予我極大啟發--每個孩子都是可以成功的,父母是關鍵,父母的教育動機及教育行為是否恰當是關鍵。對,「素質教育」的出路在家庭教育,關鍵是父母,而不是老師,因為孩子發展成長的好,直接受惠者是家庭和父母,學校與老師只是間接受惠者。另外,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而學校教育面對的是「類個體」,進行的是「因類施教」......我開始思考「素質教育」與「家庭教育」關係,尋求二者的內在聯繫。

二、「家庭教育」的內涵與功能

(一)「家」、「庭」與「家庭」內涵

「家」,屬會意字,上「宀」、下「豕」,表示上可有遮擋風雨的屋頂,中間有牛有豬,表示有基本的生活資源;「庭」,亦是會意字,表示「與自然聯通的環境」,即庭院。連起來可直觀地解釋為

「家庭」就是一個可以遮風擋雨,有相當的生活資源,同時與大自然聯通的環境。中國的文字很形象簡潔地表現了家庭的本質特徵及家庭成員的相互關係--一種安全、信任的關係。

社會學對「家庭」的解釋為:「家庭,是以婚姻為基礎,以血緣為紐帶組成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滿足家庭成員身心發展需要,是家庭成員情感與心理的歸屬,是社會的初級群體。」

上述概念說明了家庭的內涵:

第一,家庭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的社會初級群體。

第二,家庭至少具有婚姻關係,血緣關係(收養關係)等基本關係,一切的社會關係都始於家庭。

第三,生育後代,繁衍種族是家庭最原始的功能,教育孩子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第四,家庭使其成員之間有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歸宿感,滿足身心發展需要。

第五,家庭是社會的初級群體。

(二)保護與教育是家庭的基本功能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家庭結構與功能也在不斷改變,但基本功能如下:

(1)性與情愛功能。

(2)生育繁衍功能。

(3)保護與教育功能。

(4)勞動與經濟功能。

(5)休閑與娛樂功能。

「保護與教育」是家庭基本功能,幫助孩子成長為社會合格成員是家庭責無旁貸的義務,無論古今中外。

三、家庭教育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說到教育,可能都會本能地想到學校,不錯,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但學校教育作為人才生產線,是無法顧及孩子的個性的,這也是教育家、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致力想解決的問題,為此他們不辭勞苦提出種種改革方案,但每一個方案都不可能解決全部問題,「能解決60%--80%學習者問題」,就是最好的方案了,這也是教育學,心理學研究常新,理論層出不窮的原因之一。

其實,真正了解孩子素質的是家長,能提升孩子素質的是家庭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是個體一生所受教育的起點。

所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父母言傳身教滿足孩子感官學習、模仿學習的需要。所以,家庭教育是人類最崇高的教育實踐活動,沒有之一。

其次,「家庭教育」是給個體打底色的教育。

人的一生會受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七歲之前腦與身體發育最快,心理方面個性傾向性、情緒情感、性格、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髮展迅速,確定了孩子的個性底色。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的助推器和加油站,為孩子智力發展插上翅膀。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一時期孩子主要以接受家庭教育為主,是形成人生早期經驗的關鍵期,一旦錯過則很難補上。

再次,家庭教育是以依戀為主的「愛」的教育。

愛,既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也是人的價值觀,體現著高級生物的理性之光。孩子出生在家庭,受父母養育,與父母形成親密的依戀關係,感受著安全與信任,也逐漸學會接納信任周圍的人,進而接納信任自己,產生學習的願望,形成探索的勇氣,由此奠定成長與發展的深厚基礎。

最後,家庭教育通過家庭成員的人際互動形成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文化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是指凝聚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財富中的生活方式的總和,包括衣食住行方式,待人接物,舉止言談交際方式,以及宗教道德、文化藝術、風俗傳統及科學中的思想方法等。家庭教育將家庭文化--家庭生活方式、人際互動模式等進行整合,孩子生活在其中,日熏月染,成為一種行為習慣,逐漸接受並納入到自己的心理圖式中,成為穩定的行為特徵,即個性。

同時,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最深,時間最長,同時具有傳承性,所以良好的家庭文化--家風家規的形成很重要,從這個角度說,家庭教育不僅是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同時也是父母通過對原生家庭文化的傳承及創造,是自我的教育與提高。本質上是就是素質教育。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是一種生活化的教育,是終生教育和傳承教育。素質教育始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關注孩子素質,提升孩子素質,無處不在地體現著素質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當且僅當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模式,體現著教育本質,體現著對個體人文關懷,最大程度地保存著人性的純真、善良,「長善救失」,但其實施需要良好的客觀環境--開放、友善、安全、信任,這一條件目前只有家庭才具有,所以,素質教育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實施。

作為社會初級群體,只有所有家庭都願意實施素質教育,形成對素質教育的共識,使素質教育蔚然成風,最終方可春綠中國教育兩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教授的學習之家 的精彩文章:

素質教育之我見

TAG:李教授的學習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