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朗讀者》再請重量級嘉賓!看了他的故事,願所有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 人物

《朗讀者》再請重量級嘉賓!看了他的故事,願所有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 人物


中國教育報


ID:Zhongguojiaoyubao


關注




最新一期《朗讀者》又請來


一位重量級朗讀嘉賓!




他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


首席科學家,


被稱為中國「量子之父」。


 


他的人生挺神的:


29歲時參與的研究成果


被《自然》評為


「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41歲,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的院士;


45歲,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


常務副校長、教授,


物理學家

潘建偉


  

節目中,


他朗讀了愛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觀》。


一個科學家的精神世界令人嘆服!


 當了解他的故事之後,


相信很多老師、家長

都會跟中教君一樣感嘆:




願我們所有的孩子


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從農村走出的大物理學家


  



按潘建偉自己描述的,


他並不像是我們傳統印象中的


「十項全能學霸」。


但是他卻在人生髮展路上,


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路線。


這或許啟示我們,


不論是老師、家長,


評價孩子都應更多元化,


很多我們眼中表現不好的孩子,


也許恰恰是還沒被發掘出的天才!




潘建偉出生於浙江東陽的農村,


自小成績優秀。


父母從不限制他,由他做感興趣的事。


 


他不擅長拼音,


分不清拼音里的平翹舌,


寫拼音對他來說是最磨人的事情;


 


他不擅長作文,


小時候寫的第一篇作文《最難忘的一天》,


他僅用了5分鐘就寫完了,


最後只得了40分。






 



不過,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


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對文科無感的潘建偉


遇上物理便如魚得水。


他曾感嘆道:



「竟有物理這樣簡單的學科!」 


「只用一個公式,


很多東西就可以推導出來。」




甚至,他在夜晚躺著看星星時,


腦海中的物理書也能一頁頁翻開。


 


出於興趣與熱愛,潘建偉決定,


要在物理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1987年,


他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


他對大學生活最深的印象是,


同學間比著早起晚睡學習,


拚命喝茶熬夜讀書。


 


也是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


潘建偉勤奮踏實,刻苦鑽研,


一點點在物理學領域留下自己的光芒。




這一路走來,始終與量子「糾纏」




 


崇拜愛因斯坦,曾讓他質疑量子力學

 


潘建偉是愛因斯坦的崇拜者,


大學時喜歡讀《愛因斯坦文集》。


而這次登上《朗讀者》舞台,


他同樣捧著深愛的《愛因斯坦文集》。




「愛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


對於我,那就是天籟之音。」


 


作為愛因斯坦的「粉絲」,


他也曾不贊同量子力學中的很多理論。


「怎麼有這樣胡說八道的東西。



牛頓力學、電動力學、統計力學,


我所有的成績都是95分以上,


就是量子力學考了八十幾分,


而且差點沒有及格。」


 


潘建偉的本科論文,


甚至想要為愛因斯坦辯護,


證偽量子力學。 



與量子「糾纏」的研究之路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追求真理才是科學人的信仰。


雖然量子世界古怪難懂,


但潘建偉有一股「牛勁」,


總想搞明白,


於是便決定與量子「糾纏」下去。


 


上世紀90年代


中國缺乏開展量子實驗的條件。




1996年碩士畢業後,


潘建偉赴量子科研的重鎮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


攻讀博士學位,


師從量子實驗研究的世界級大師塞林格。


 


由於要從理論物理專業


轉向實驗量子物理前沿,


潘建偉幾乎整天泡在實驗里,


以求儘快熟悉專業領域。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真實逐漸浮出水面。


所有實驗數據都證明:


愛因斯坦是錯的,


量子力學具有正確性。


 


潘建偉也不盲從「偶像」,


勇敢走出了權威認識的誤區。


 


在他看來,


無法證偽的東西,


屬於個體的思想自由,


再往前走一步,


就不是科學了;


科學恰恰又最需要自由思想,


「它是反權威的,沒有邊界,


愛因斯坦推翻了牛頓,


量子力學又推翻了愛因斯坦,


一代一代往前走。」


 


他非常珍視思想自由這個概念,


在報告中就用它來解釋


信息安全和隱私的重要性,


引出量子保密通信的價值。


 





2016年8月16日凌晨1時40分,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


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也是史上跨度最大、最安全的通信網路。


 


成績是驕人的,


但最初提出量子衛星的設想時,


有很多「天方夜譚」「騙局」等質疑的聲音。


諸多研究道路上的阻礙,


讓部分團隊成員都不敢相信設想的可行性。


 


面對阻礙,


潘建偉很清楚其中的難處,


但是,


他和他的團隊還是堅持了下來,


通過一個個實驗一步步自我證明。


 


實際上,


潘建偉不太在乎成功,


他認為只要有恆心慢慢去做,


即使做不成,


也完全可以憑著興趣下次再來。


科學帶給他更多的是樂趣和安寧。


 


「追求量子物理的奧妙,


能讓人獲得內心的從容和安寧,


如同陽光燦爛的春天,


走在青草地上般心情愉快。」






 



潘建偉喜歡吃老家的薺菜,


在國外學習時


也經常惦記著到河邊挖薺菜。


如果哪天把實驗做完了,


天氣不錯,


他就會趕緊關了實驗機器,


到多瑙河邊散散步,


躺下來,曬著太陽唱著歌。


「回到實驗室後,工作反而更加有效。」


 


為了中國也能這樣……





為了中國也能有這樣的實驗室



 

當潘建偉初次見到導師塞林格時,


塞林格問他:


「你的夢想是什麼?」


潘建偉張口回答:


「我將來就想在中國建一個


像您這裡的實驗室,


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這樣的理想


一直埋藏在潘建偉的心裡。


他選擇出國讀博,


就是為了將量子力學裡面的


很多疑問搞清楚,


然後回到中國更好地工作。


 


塞林格後來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潘建偉剛來讀博士時從未做過實驗,


但很有實驗的天賦。


「我派他和一個團隊


去做量子隱形傳態的實驗,


那是非常複雜的實驗。


他立即就接受並投入其中,


對實驗充滿熱情。


過了一段時間,


他就成為該項實驗的領軍人物。




在老師眼裡,


當實驗中出現問題,潘建偉從不退縮,


把困難當做更上層樓的激勵,


大家總是聽他說「情況很好」,


這個非常樂觀的人,


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大家都喜歡他。




為了中國孩子也能愛科學……



留學期間,


潘建偉每年都會趁著假期回到中國,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裡講學,


提一些量子信息領域的發展建議,


盡自己所能


帶動一些研究人員進入這個領域。




 在國外, 


兩件事情讓潘建偉印象深刻


——


一次在阿爾卑斯山大峽谷,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告訴潘建偉,


她讀過《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科學文章;




一次德國海德堡的醫院裡,


護士得知自己的研究領域後,


興奮地想聽自己的講授。


 


這些普通人對科學的興趣,


讓潘建偉頗為感動。


 


現在他常常在國內做科普演講,


用生動的方法介紹科學,


希望國人也能擁有對科學的好奇,


更多地走近科學世界。 






為了中國也能科學發達、繁榮昌盛……



 2001年,


潘建偉回到祖國,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組建


物理與量子信息實驗室,


踏出了他實現理想的第一步。


 


在中國科學院


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


門廳入口的牆壁上,


刻著這樣一段話:


「回想自己的一生,


經歷過許多坎坷,


唯一的希望就是祖國繁榮昌盛,


科學發達。


我們已經盡了自己的力量,


但國家尚未擺脫貧困與落後,


尚需當今與後世無私的


有為青年再接再厲,


繼續努力。」




這段話出自核物理學家趙忠堯前輩。


在人們進進出出總能看到的地方,


提醒著後來人不負使命,


為祖國發展貢獻才智。




潘建偉也備受其鼓舞,


努力在量子力學領域開拓一片新天地。 


老一輩科學家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一直深刻影響著潘建偉。


 




1999年,


在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裡


他看了一部有關兩彈一星元勛的紀錄片,


裡面講到物理學家郭永懷的故事。


當看到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


在飛機失事時緊緊抱在一起,


用生命去保護公文包里的數據時,


他落淚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流。


他說沒有這些科學家們的付出,


就沒有今天中國的大國地位。


 


為中國核武器發展貢獻很大的


物理學家賀賢土,


在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的第二天,


看到了單位門口地上很多人寫的字:


「人民感謝你們」


「你們為祖國爭光了」


……


潘建偉提及賀賢土的反應,


是看到地上字跡的一瞬,


所有艱難困苦都消失散盡。


 


國家情,民族情,


讓老一輩科學家堅守事業,甘之如飴。


潘建偉等後來者


也與其有著共同的精神血脈,


為中國量子力學發展領跑世界,


他們付諸行動,腳踏實地,奮勇前行。




獲獎無數的潘建偉,


卻說獲獎是麻煩,易惹來非議。


他是中國科學家中的明星,


是媒體追逐的對象,


但他不想當明星,


只願科學受到國人關注。


 


「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一代又一代科學家


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


寬廣的科學視角,


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


祖國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


凝結著廣大學者的心血和汗水。




每一個為夢想真誠揮灑汗水的孩子,


都可能在我們的寬容和欣賞下,


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成長為祖國的脊樑。


哪怕,


這個孩子可能學得費點兒力,


可能理解得慢一些,


可能不適應某種評價標準,


但是,


只要我們願意在心裡給予


孩子同等的重視和位置,


祖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


就可能有他們施展拳腳的舞台。


願所有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中教君說  


 

人物 

 



「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如果你相信教育的力量,或許便贊同這句話。




於國家,於民族,教育是最需延續而不可中斷的事業。教育不能衰老,但做教育的人卻會老去。一代一代的教育家、賢師、名師,就像一座座山峰,既是教育途中一座座光輝的里程碑,也是一個個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更是一塊塊幫助教育行至高遠的奠基石。




我們,銘記歷史,要為每座里程碑鐫刻名字,為每個山峰撰寫史志,為每塊基石梳理傳記——記錄所有屬於過往但不該被遺忘的教育者。




我們,關注當下,要為每個堅守初心且銳意創新的人抒寫年華——記錄所有正在行進且不斷反思的教育者,以及那些對教育有所啟迪的各行各業探索者。




關心教育就是關心民族、人類的命運,而關注和教育有關的人,就是關注其中重中之重的一環。





  


實習編輯 | 白春陽


欄目主持 | 齊曉君


資料來源 |


南方人物周刊《潘建偉和他的量子夢之隊》


澎湃新聞《潘建偉對話青少年:別老是把量子力學跟哲學、宗教聯繫在一起》


環球人物《「70後」潘建偉,與量子「糾纏」20年》



新華社《潘建偉:與量子糾纏的人生》


上觀新聞《潘建偉:曾經覺得量子力學很荒謬,喜歡在多瑙河邊挖薺菜》


中工網《「量子之父」潘建偉現身,<朗讀者> 自曝曾為拼音煩惱》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每天和孩子說這9句話,孩子會一天比一天優秀!| 育兒
跟著古詩詞,五一游遍大美中國,讓孩子讀一讀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