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杭城最高最長的石拱橋 有一段坎坷命運

杭城最高最長的石拱橋 有一段坎坷命運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朱婧 攝影 阮西內

700多年前,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遊歷至杭州,在遊記中寫道:「行在(杭州),環城諸水,有石橋一萬二千座,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華貴之城。」

杭州水系發達,河多橋多,但若要提起印象深刻的古橋,拱宸橋一定榜上有名。

如今,橋不僅是一處的地理坐標,更是一座城市的前生今世。本期浙江寶藏,讓我們一起走近拱宸橋,感受這座古橋背後的歲月滄桑。

幾經興廢,拱宸橋的修建史你都知道么?

在杭州,如果你想找一個連接歷史縮影和現代繁華的地方,那恐怕沒有什麼地方比拱宸橋更合適。

拱宸橋算是杭州的北大門,據說當年康熙、乾隆南巡都是從拱宸橋進入杭州的。

位於杭州市拱墅區的拱宸橋,橋西是白牆黑瓦的古建築,橋右卻是高樓聳立的現代城市。拱宸橋東連麗水路、台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是杭城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

說起拱宸橋,想必杭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它那一段段興廢史,你卻不一定都明了。

近日,記者再次踏上熟悉的拱宸橋,並在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副主任陳江的講述中,將歷史娓娓道來。

「拱宸橋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起初建的是座木橋,但僅過了20年,也就是順治八年(1651年),橋就坍塌了。」陳江告訴記者。

或許是因為人力、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之後的60多年,拱宸橋一直未能重新修建。

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導並率先捐款,並在林雲寺慧輅和尚竭力募捐款項的相助下,歷時3年,於1717年重建了拱宸橋,改建為石橋。只是,這一次建成的橋樑依舊未能長久橫跨於運河之上。

「乃落成未及一紀而漏裂堪虞……」這是《重建拱宸橋記》里關於此次橋樑問題的描述。「一紀」表示時間跨度,意思是十二年。好景不長,1717年建成的拱宸橋還未歷經12年,便已出現滲漏等情況,成為一座危橋。

那麼,下一次的重建重修又在何時呢?

陳江告訴記者,雍正四年(1726年),浙江總督李衛率屬下捐俸重修,把橋加厚2尺,加寬2尺,並作《重建拱宸橋記》。此次建成的橋歷經100多年都沒有出現大的安全隱患,質量較以往建成的拱宸橋好了許多。

只是,質量再好,也抵擋不住戰火的洗劫。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軍及「常捷軍」向杭城的太平軍猛攻。由於拱宸橋橋心設有太平軍堡壘,經炮火攻擊,橋再次倒塌。

閱讀至此,你或許會感嘆,拱宸橋的命運竟如此「坎坷」。好在下一次的重修,再次讓拱宸橋屹立百年,延續至今。

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杭富商丁丙的主持下,拱宸橋再次重修,並建成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拱宸橋的模樣。

至於橋面上的混凝土斜面,是在19世紀末杭州開埠後,日本人在拱宸橋橋面中間鋪築的,為的是讓汽車和人力車通過。2005年修繕橋面時,改為了老石板。

如今我們看到丁丙主持重建的拱宸橋是薄墩聯拱三孔實腹石拱橋,全長92.1米,中孔跨徑15.8米,邊孔跨徑11.9米,橋身高約16米。

橋拱採用條石縱聯分節並列砌作,橋身用條石錯縫砌築而成,其上貫穿長鎖石。橋面呈柔和弧形,橋兩側有長約3米、寬0.5米的素麵石欄橋圍護,正中橋欄板上刻有「拱宸橋」三字。

橋的欄板間有48根望柱,柱頭精心雕飾仰蓮和覆蓮,寓意多子多福與平安健康。

作為杭城最高最長最宏偉的古石拱橋,拱宸橋的整體用材卻十分節省。這又是為什麼呢?

陳江表示,拱宸橋所在的地區為水網密布的江南地區,這裡土地的承載力比較低,屬於軟土地基。因此,建築時需要橋身相對輕盈,且拱宸橋一帶沒有採石場,用材節儉也成了必然之舉。這也使得拱宸橋在敦厚質樸中呈現輕巧秀麗的外形風格。

此外,拱宸橋採用了半圓形的橋拱。這種做法也是為了減小對拱角的外推力,從而有利於橋墩的基礎受力。

它所承載的歷史信息 原比你想像的更重要

關於拱宸橋名字的由來,一直是許多人好奇的地方。現在流傳最多的版本是,「拱」與「共」通,「宸」與「辰」通,聯想到《論語》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一句,民間往往認為,拱宸橋之名寓意百姓擁戴實行德政的統治者。

對此,陳江覺得有些說不通。拱宸橋的橋名早在明末就已經出現,遠早於清朝帝王下江南的時間,且拱宸橋的裝飾並不華麗,可見並非迎接帝王到來而建,該橋得以建成,更多是為了交通便利等實用價值。

據了解,全國有多處地方存在拱宸橋,且多位於城市的北部。由此可以猜想,拱宸橋的的命名或許和地理位置有關。「宸」表示北極星所在之處,即北面,而「拱」指的是拱橋。

如今踏上拱宸橋,你依然能看到運河水滔滔流過,每日穿越橋洞的船隻來來往往。在歲月變遷中,拱宸橋承載了無數歷史信息,它的存在也讓我們追溯歷史留下的痕迹,一覽東西兩岸的發展史。

從上文的興廢史中,我們已經得知,在順治八年橋坍塌後的60多年裡,拱宸橋一直未能重建。這也說明,明末至清初時,拱宸橋一帶並不繁華,或者說,運河南端曾經的繁華已經凋敝。對於修建橋樑的渴望也側面說明,當時已經有人在這一帶進行航運、漕運工作。

一方面,拱宸橋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的漕運繁榮,另一方面,一橋貫通東西後也大大便利了兩岸的交通。

在拱宸橋聯通東西後,其兩岸逐漸形成了杭州老城外較為繁華的區域經濟及運河沿岸航運、個體工商業者、近代產業工人的市井文化聚集區,不僅使該橋成為地區的標誌性建築物和歷史、經濟、文化的區域象徵,而且也是運河有力促進區域經濟與文化發展的強有力的實物佐證。

隨著時光的流轉,當年工業發展的盛景已經不復存在,但橋西保留下來的歷史遺存卻讓我們多了幾分想像。

在拱宸橋橋西,現在已然形成杭城最富詩意的一條街。這裡不僅有通益公紗廠等全國工業遺存,也有刀剪劍博物館、傘博物館等現代化博物館群。杭州人所熟悉的杭一棉的前身,便是通益公紗廠。

而在這條街上的另一個拐角,有一個叫同和里的弄堂,裡面藏著一堵鑲嵌有磚雕的圍牆。在這堵牆上,你可以讀到魯迅、周作人、豐子愷、郁達夫、陳鶴琴、蔣維喬、俞平伯等近代大家們與此地的因緣。魯迅兄弟第一次離開浙江外出求學的起點是它,郁達夫人生經歷的重要主場之一也是它,教育家陳鶴琴生活過以及接受新學教育的始發地還是它......

作為京杭大運河南端的重要標識,拱宸橋是水陸交通的連接點,近代工業繁榮的見證者,亦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與近代大家們求知的身影。

成功申遺並非結束 艱巨的傳承工作才真正開始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決定將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並且使用至今。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申遺成功之後,艱巨的任務才真正開始,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專家曾表示:「我們不僅要鼓勵申報世界遺產,更應該關注遺產在一個區域之中的命運。」

成功申請世界遺產,這並不是結束。接下來,真正的難題才剛剛開始:如何保護、傳承、開發世界遺產,這不僅僅是中國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整個世界都在面臨的問題。

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點,拱宸橋與橋西歷史街區都在持續的保護與展示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005年,拱宸橋被列入浙江省文保單位,2006年成為國保單位。

與相對靜態的文化遺產不同的是,京杭大運河之「活」是其顯著特徵。由於運河繁忙的航運,經常會出現來往貨船刮擦拱宸橋的現象。

為了保護古橋不受航運帶來的損壞,有關部門在橋南北兩邊建造了四個防撞保護墩,後又在防撞墩上增加了趴蝮的雕塑。

傳說中,趴蝮是龍生的九子之一,鎮於橋頂兩側,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橋會永避水害,保佑一方平安。

除了神獸守護,科學的監測與保護手段也運到拱宸橋保護的方方面面。

2005年8月至9月,杭州市對拱宸橋實施了保護修繕,主要為橋面修繕,歷時41天。整個修繕工程中,對拱宸橋實施了重新鋪設橋面踏步石,拆除橋面上的附加物,清除有害附生植物,調整矯正傾斜的橋欄板、望柱、抱鼓石等項目。

「不過近幾年,不會再有大修了。」陳江說,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盡量保持其真實性和完整性。只有這樣,橋體本身所記載的歷史信息才能儘可能保留。除非拱宸橋出現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在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進行大規模的修繕。

為了更好地監測拱宸橋的情況,相關部門還啟動了 「水下體檢」,對拱宸橋的木樁基礎進行了聲波CT等全方位掃描檢測,採集木樁基礎深度、完好程度等現狀信息。

近年來,橋樁的情況雖比較理想,但還是存在部分損壞的情況。主要原因是由於船的載重量變大,吃水深度加深,導致主橋孔下木樁與船底發生了刮擦。

「一旦木樁基礎出現破壞的情況,就可能對橋墩、橋樑造成毀滅性的損害。」陳江告訴記者,從這兩年的監測情況來看,目前橋體還是安全的,但實時監測一定不會鬆懈。

除此以外,後申遺時代有關運河的課題研究、《運河通史》的編纂、大運河文化帶研究課題的徵集等工作都在積極開展中。的確,只有通過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其價值。

曾經命運「坎坷」的拱宸橋,早已成為了京杭大運河上寶貴的遺產之一。在它陪伴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成長的同時,我們也不妨多多了解它,愛護它,傾聽它奏響的華美歷史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新聞 的精彩文章:

車俊:中國美院要彰顯匠心之美特色之美人文之美
國際水平醫療AI落戶麗水 區域醫院迎來「秒級」閱片時代

TAG:浙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