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攸安邊境古代風水之爭軼聞

攸安邊境古代風水之爭軼聞

攸安邊境古代世家風水之爭軼聞

5月19日,攸州網群青山綠葉、愛琴海、逗逗、小魚兒、蔡伍文和老馬一行6人,半個月內再訪淥田鎮,在參觀樓塘堂湄古建築群,「湖湘望族」、「科第世家」蔡氏家廟後,即轉道相鄰的安仁龍市鄉雙泉村採風,大有發現,且基本弄清了攸安邊境一個歷史疑團。說不定,以後淥田和龍市將共享資源,聯合開展古韻旅遊活動,共同發展。

在淥田陂壠蔡氏家廟出來後,左前遠方就看到這座「八」字橋,實際上還是圓拱橋。一位小不點正往橋上走去。你看看,這橋是不是有點高吧?

當日上午我們從蔡氏家廟出來後,發現左側遠方有座高高的單拱橋,有點像「趙州橋」,高聳於原野之上,看起來差不多有附近三層樓的一半高,在攸縣從沒發現過這樣的「八」字型高拱橋;記得驢友羅布泊、蔡伍文以前曾發表過這橋圖片,老馬很是欣賞,原來它在這裡。「那座橋什麼名,在淥田還是安仁?」蔡帥哥回答說,「在安仁龍市雙泉村,就在陂壠、雙泉邊界上。不遠,可以去看看。」大家一致贊成,於是轉道安仁雙泉村,也就十來分鐘的時間。

進入安仁龍市雙泉村

車到雙泉象形山,帶狀丘陵東北側,靠山面路是一排新民居,一條山溪從民居前流過。這裡,地名叫下里家(組),溪名黃龍江,沒多少水,又不寬,但名不小,「黃龍」啊,可以充分展開想像;黃龍江進入淥田起叫淥江。我們在下里家路邊泊車,因為在車上就看到了那座高高的單拱橋,是那麼醒目,似乎在向我們招手。

雙泉村下里家組。黃龍江

車一停,大家迫不及待地奔向古拱橋,好象晚一分鐘都不行。物以稀為貴哈,何況我們攸縣沒這種「八」字樣式的古石橋,都是第一回見到呢。

走向古拱橋

離古拱橋約四五十米遠,路邊有棟舊祠--譚行之公祠,面闊三空、大青磚砌牆,南側牆壁長滿青藤,正面看斑駁滄桑。驢友青山綠葉在猜想「譚行之」是不是人名,老馬倒是更關注祠名的書法,看起來很是舒暢,蒼勁有力。祠堂無人住居,內外簡單掃了幾張後,還是直奔那古橋去了。這時,6人中有的已捷足先登上橋,有的到了橋的下游,有的在橋邊煙葉地取景,相機手機正各取所需忙碌,欣賞這座「八」字橋。

路邊的譚行之公祠

難得來一回,橋兩側,上下游,遠近距,多角度拍攝了大把圖片。老馬邊拍邊想,當年為什麼在這裡造座這麼高的拱橋,古人是怎麼想的?架座平板橋兩岸不用登高就過江了,不是更方便?這山溪,水不深,更不寬,現在看也通不了船,放不了排,有必要造個這麼高的拱嗎?或是為了弄個景點,或是留個橋樑建築藝術樣本,給後代就近看看?不得而知。想來想去,這種高橋除了造景的意義外,唯一好處是行洪方便。

上游往下看

西岸看橋帥哥美女們已上去了

東岸往下游看

東岸下游看橋老鄉們介紹,橋邊原還有一惜字爐,後被損毀,不然就是雙古迹了

下游往上看 圖右老屋就是「譚行之公祠」

有資料顯示,雙泉這座古橋名為「提籃橋」,它橫跨黃龍江,將雙泉有名的「解元故居」(河西岸)與「譚氏書院」(河東側)相連。據我們的鄰居安仁方面考證,此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近1000年歷史,被譽為「湘南趙州橋」。石拱橋雖年代久遠,現在僅橋面以水泥硬化了台階外,主體至今完好無損,仍承載著兩岸村民頻頻往來的腳步和世代相傳的親情。老馬認為,若此橋建橋起就沒重修過,當真是一「千古絕唱」。

提籃橋下游不遠,建了一座陂,叫毛陂壩,蓄水主要灌溉淥田鎮的水田,陂壩上有一尊無頭的石菩薩(本來有頭,看痕迹是被損毀),以及青蛙等石雕。估計是守護此陂之意,相當於各地的「土地神」職責。看陂壩裸露的紅泥石,這座陂也有很久的歷史。

古「八」字橋下游的毛陂壩,主要澆灌淥田。淥田「蔡氏家廟」在圖左邊房子那一帶

守陂蛙?不知有什麼說法。老馬也是頭一回見到

掃描完古拱橋,蔡伍文帥哥說,附近還有一個景點-清代解元譚瑩故居,就在下里家組,乾脆一次看完。我們再次擁護這個英明決策。安仁方面介紹,這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建於清道光年間,坐西朝東,品字形山牆建築,火磚齊頂,頂築雙層廊檐,輕盈靈動。故居前後兩棟相接,前棟2層,後棟3層,有13間住房和3個廳屋,各房間由雕樑畫棟的屏風相隔而成。一樓大廳高懸朝廷誥封的「朝議大夫」金匾。正門前的牌坊高二丈有餘,厚約二尺,琉璃瓦蓋頂,左右兩邊一對大鰲魚呼應,煞是壯觀。

清代解元譚瑩故居--雙泉村「文獻世家」

我們走近譚瑩故居。這是一棟古舊的品字形山牆房屋,大門上方書有「文獻世家」四個醒目大字。當時就想到,一江兩側各一「世家」,距離也不遠,看來這黃龍江、淥江一脈的山水很是滋潤啊。

大家從正中拱門進入廳堂。兩根粗大的木柱矗立在廳堂的前端,與大門平行。屋柱前橫靠著一條長長的木板凳,一端的凳腳已經殘缺,另一端則用磚塊墊著;凳的右側留有一米許的通道。我們從通道走到裡面,廳堂中央是一個長方形的天井,陽光從天井中灑下來,形成光柱射到地面;從內往外看,大廳已經修繕整潔。只是沒看到金匾,估計收藏起來了,北側房間也已修繕住有村民。一位退休的譚姓老師義務給我們講解,他說,這棟房子是解元譚瑩的祖宅,有700多年的歷史;「文獻世家」四個大字就是譚瑩長子譚毖甫親筆所書;譚瑩當年曾為民請命,求見時任湖南督軍兼省長的學生譚延闓,為鄉民減免了部分賦稅,因而名聲鵲起;還講了建造提籃橋、惜字爐(已毀)的情況,以及「文獻世家」許多奇聞軼事,如當年譚氏子孫奮起打死3個日本兵等等。有的驢友還作了錄音採訪。

搖扇子的譚老師主動為我們講解

譚老師和導遊蔡師哥對話

在這130年歷史的長凳子上休息一會

逗逗。大門內右側有走廊

在譚瑩故居南側,還有一棟保存較好的「慎武公廳」,蔡伍文、逗逗、青山綠葉、老馬也過去參觀了一回。

慎武公廳。文獻世家第四代建

抓拍

雙泉、陂壠雖相隔沒幾公里,但分屬兩縣,在古建築藝術、民俗上就有明顯不同,淥田古建築大門多用條石,雙泉則用多塊紅泥石砌磚一樣壘成門方;淥田廳內屋柱多用木材,雙泉則採用圓形青磚,一塊塊疊成圓柱;淥田「天地國親師」牌都是雙龍豎排,雙泉剛是通用的「招財童子 進寶郎君」……

譚老師說,這條門還是原裝的

連續兩次淥田行,聽到一些民間傳聞:說是歷史上龍市雙泉譚家與淥田陂壠蔡家「鬥法」,譚家為出奇制勝,便在淥江上游的黃龍江,建了這座高拱橋-提籃橋,以壓制蔡家風水。

據安仁方面考證,提籃橋建於宋代,距今近1000年;據《攸縣地名》介紹,淥田蔡氏入攸才近900年(892年)。也就是說,在淥田蔡氏入攸前,提籃橋已建了100年左右。所以,老馬認為不存在龍市譚家壓制淥田蔡家之說。何況淥田蔡家這「湖湘望族」、「科第世家」,蔡槐庭「一門六進士」等,肯定是入攸後的業績。坊間的「壓制」之說,明顯不可信。

雙泉下里家古拱橋為什麼建成「八」字樣,實在有待探索。

再說點題外話。淥田、安仁邊境,是有東西可看可探索可研究的。我們19日走過的這一條路線,值得有心人士去看看。縣城到淥田才20分鐘路程。按我們走的路線:從淥田樓堂、陂壠,安仁雙泉,就行。在雙泉下里家這約一平方公里內,就有「湘南趙州橋」及古陂、譚行之公祠、文獻世家、慎武公廳、古井、700年古樹(重陽木)、書院舊址等一系列景點。古建築藝術、書法藝術、民俗風情等,不乏可欣賞之處。

文獻世家門前,700年古樹重陽木,

重陽木下有古井

這裡,還要感謝蔡伍文師哥,19日單騎導遊,辛苦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攸州網 的精彩文章:

仙石,攸縣第一村
許文博:小甘老師

TAG:攸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