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澤東說他「一代巨人」,周恩來稱他是「最後的聖人」,宋慶齡贊他是「萬世師表」!

毛澤東說他「一代巨人」,周恩來稱他是「最後的聖人」,宋慶齡贊他是「萬世師表」!

原標題:毛澤東說他「一代巨人」,周恩來稱他是「最後的聖人」,宋慶齡贊他是「萬世師表」!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漢。」也許我們覺得這句話耳熟能詳,但卻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它是出自誰之口。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說出這些句話的人,正是對祖國人民有著赤子熱愛,人民的老師——陶行知。


陶行知無疑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宋慶齡等人推獎他為「萬世師表」;吳玉章稱讚他是「一個前無古人的教育家,是一個時代英雄」。


陶行知用「愛滿天下」的寬闊胸懷,實施其面向社會大眾的教育主張,這樣一位被毛澤東稱頌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曾為故土安徽的教育事業殫精竭慮,奉獻了很多心血。


1891年,陶行知誕生於安徽歙縣城西的黃譚源村。與同屬徽州府的另一位近代教育名家胡適,除同庚之外,另一相似之處,是同樣出身於一個家道中落的家庭。


陶行知的父親陶槐卿以秀才之身,務農鄉間,陶行知母親曹翠仂為補濟家用,在城內教會辦的崇一教堂做傭工。


陶行知自幼聰穎好學,不似其他小孩一般喜愛在外面打打鬧鬧,通常整條街道都能聽得見他們肆意的歡叫聲。


有小朋友找他,他也不出去,平日就愛在家裡看書學習,自己靜靜體察書中寫的不同的人生和事迹。


一天小行知看書之餘,見陽光正好,就走出家門,路過一家學堂,見村裡孩子讀書讀的正起勁,聲音朗朗,從這以後他就每天都站在學堂窗外聽課。


天氣逐漸寒涼,有一天雪下得很大,等小行知趕到的時候,大家都已紛紛坐好,教室外也傳來了先生講課的聲音,陶行知聽的入神,小小的身軀硬是站在門外不顧寒冷,專心致志的聽完了一整節課。


下課後,先生髮現有個小小身軀站在雪中,儼然成了一個雪人,趕緊叫他進屋,之後就考他,沒想到他居然都學會了。

大家都深受他這種精神的感動,學堂的先生斷然道:此子日後定有一番作為。



隨後先生看他也算聰明知禮,便問他為何不上學?他明亮的眼睛暗了了一下答:家裡付不起學費。先生看著這個倔強的小小的身軀感慨之餘,心思一動隨即答應陶行知免交學費,第二天就可以來上學。


陶行知實在沒想到竟然這麼幸運,內心感動也暗下決心一定不辜負這來之不及的機會。因為陶行知念了一些書,所以進步很快。有幾個孩子不會背書,被打了手心。


先生問他:「你會背嗎?」他說:「老師,我能背。不過我希望不要死記硬背。多讓我明白書中之意。」那時候的陶行知在學習的同時便已經初步流露出對教育的思考。


1908年,17歲的他,抱著「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的宏大理想,離開黃譚源,遠赴杭州,考進廣濟醫學堂,擬實現其「醫藥救人」的志願,而折射在心田裡的是徽州故土父老鄉親的無限期待和冀望。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給自己改名,父母給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歲,讀大學期間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影響,給自己改名「陶知行」,認為「知是行之始」,認識先於實踐。


但很快,他認識到其中的唯心論色彩,於是提出「行是知之始」,到了43歲時,再一次給自己改名「陶行知」。


自此陶行知這個名字印在了農民的心中,印在了萬千學子的心中,更印刻在了他揮灑熱血的那片土地上。


1910年,陶行知改入南京匯文書院(後改並稱金陵大學)文學院,四年後以成績第一名畢業。


他在大學本科論文中,即充分認識到「現教育實建造共和最重要手續,舍教育則共和之險不可避,共和之國不可建,即建亦必歸於失敗」。


為此,1915年秋,在取得美國伊利諾大學政治碩士學位後,又投拜著名教育家杜威門下,專心研究教育。


1917年,這位被哥倫比亞大學同學胡適推重為留美中國學界「不可多得的人才」的陶行知,歸國即全身投入到中國的教育改造和社會進步事業,對故鄉安徽的教育和社會進步,尤其傾心而為,不吝勞苦。


那時候的陶行知,高學歷的海歸,雄厚的家學底蘊,以他之才華和能力,本可以轉身成為人上之人;


那時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學,本可以談笑於鴻儒之間,遊走於上層社會名流,而他卻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國的最底層社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責任和厚重的使命感。


陶行知在一個演講中大聲疾呼:「這個國家以農立國,人們十有八九住在鄉下,所以中國的教育,就是到農村去的教育,就是到鄉下去的教育。因為農村如果沒有改觀,國家就沒有希望。」


他這麼說,然後就這麼做。



他竟然辭掉了自己大學教授的優厚待遇,下定決心推展平民教育。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行動舉措呢?在當時,教授的工資是非常高的,一個縣太爺的工資一個月才20塊現大洋,而一個教授一個月可以拿到300-400塊現大洋!陶行知在當時一個月的收入是400個現大洋。


那個時候,在北京,要想買整一套四合院,不過花費他三個月的薪水,而這一切,陶行知統統不要了。


他移居到南京郊區外的曉庄,這是一個極為落後貧困的中國普通村落。


他住到牛棚當中,他來和老鄉們相識,他漸漸有一個看上去不可實現的願望,那就是為中國培養一百萬農村教師。


在曉庄,陶行知帶領學生們自己耕作、自己勞動、自己修建校舍,他說:「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


陶行知不是要培養高高在上的知識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師。


他邀請自己的朋友、學者到曉庄授課,傳播新的知識和觀念。漸漸地,這個在曉庄極不起眼的大學堂,從幾十人發展到數百人眾。


他無比振奮,在舉辦開學典禮致辭的時候,他說:「今天是我們試驗鄉村師範開學的日子,我們沒有教室,沒有禮堂,但我們的學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我們在這偉大的學校里,可以得著豐富的教育……」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打破裝飾品的教育」,可是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上卻十分樸素。


這就是創辦工學團的基本原則:「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

陶行知行走在世俗鄉里之間,行走在街頭巷議之內,他要幫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國人,那些年邁的爺爺奶奶、那些富人家裡面的傭人、那些財主家的幫工,那些街頭的打雜者、那些貨場的腳力,那些拉洋包車的師傅們,都識字!


面對我們今天的應試教育、功利教育、智力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值得我們去推崇和實踐,我們現在的教育偏離的太遠了!



陶行知開創中國近代教育的典範,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於一爐。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


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


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學到老,活到老。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兩個男生互相朝對方扔磚頭,十分危險。他見到後立馬將兩位男生制止,並叫打人的男孩子下午3點到校長辦公室。


沒到3點,男孩就忐忑的來到校長室門口等候。陶行知從外面回來的時候,發現男孩已經垂頭喪氣的等在那裡。


陶行知見狀笑著掏出一顆糖對他說:「這顆糖是給你的,因為你很守信,沒遲到還提前到。」男孩茫然的伸出手接過糖果,完全沒明白咋回事。


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說:「這顆也是給你的,我讓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校長,尊重別人是最重要的品質啊。」


男孩被這第兩顆糖徹底擊暈了,陶行知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拿磚頭扔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


男孩子一下感覺自己被包圍在理解與愛里,他感動的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


陶行知一見到男孩認錯,又掏出一顆糖:「你知錯認錯,實在難得,不得不再獎勵你一顆。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回去吧!」


男孩手握四顆糖,內心無比甘甜,眼神里也流露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光。


還有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熱情地讓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給她,問道:「怎麼不帶兒子一起來玩?」


這位夫人有點氣乎乎地說:「別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氣。今天我把他結結實實打了一頓。


陶先生驚異地問:「這是為什麼?你兒子很聰明,蠻可愛的哩!」


朋友的夫人取出一個紙包,裡面被拆得亂七八糟的一塊手錶。這表成色還很新,鍍金的錶殼打開了,玻璃破碎,連秒針也掉了下來。


她生氣地說:「陶先生,這表是才買的,竟被我兒子拆成這樣,您說可氣不可氣!他才七八歲,就敢拆表,將來大了恐怕連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頓。」


陶先生聽了笑笑說:「壞了,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夫人有點愕然:「為什麼呢?難道我這樣做不對嗎?」


陶先生搖搖頭。


夫人又接著問:「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說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陶先生把拆壞的表拿過來,對夫人說:「走,我們上你家去,見見這個小『愛迪生』。」


到了朋友家裡,陶先生見到那個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樹下,聚精會神地看螞蟻搬家。夫人一見又來了氣,正要罵他,陶先生立即勸住了。


陶先生把孩子攙起來,摟在懷裡,笑嘻嘻地問:「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新表拆開來呢?能告訴我嗎?」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媽媽一眼,低聲說:「我聽見表裡的嘀嗒嘀嗒的聲音,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我錯了,不該把手錶拆壞,惹媽媽生氣。」


陶先生說:「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這沒有錯。但你要跟大人說一聲,不能自作主張。來,你跟我一起到鐘錶店去好嗎?」


孩子又望望媽媽,說:「去店裡幹什麼?」


陶先生說:「去看師傅修表啊,看他怎麼拆,又怎麼修,怎麼裝配,你不喜歡嗎?」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著那隻壞表,帶著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鐘錶店。修表師傅看了看壞表,說要一元六角修理費。

陶先生說:「價錢依你,但我帶著孩子看你修,讓他長長知識。」師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邊,滿懷興趣地看師傅修表。看他怎樣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里;又看他加油後,把一個個零件裝配起來。


從頭到尾,整整看了一個多小時。全部裝好後,師傅上了發條,表重新發出清晰的嘀嗒聲。孩子高興地歡叫起來:「響了,響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臨走又花一元錢買了一隻舊鐘,送給孩子帶回去拆裝。孩子連聲說:「謝謝伯伯!謝謝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後,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媽媽說:「媽媽,伯伯買了一隻鍾,讓我學習拆裝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問:「還讓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說:「你不是問我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嗎?我的辦法說是,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鐘錶鋪,請鐘錶師傅修理。


這樣修表鋪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滿足,或者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咧。」


陶先生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孩子拆表是因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慾,原是有出息的表現。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慾打掉了嗎?與其不分青皂地打一頓,不如引導他去把事情做好,培養他的興趣。


中國對於小孩子一直是不許動手,動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造力。我們應該學習愛迪生的母親,那麼理解、寬容孩子,那麼善於鼓勵孩子去動手動腦,這樣,更多的『愛迪生』們就不會被打跑、趕走了。」


夫人聽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誠懇地說:「陶先生,您說得對,太謝謝您了,我今後一定照您的辦法去做。」



高爾基說:「你愛孩子,孩子就愛你,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正是用愛來長善救失,因為有年少經歷深刻影響,陶行知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志向不僅僅是做個教授、大學校長或教育廳長,而是要改變中國的教育。



1946年7月,陶行知先生因為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


12月1日,先生的靈柩回到南京,南京城裡的老百姓自發為先生扶靈,他們要送這個人,送他回他的曉庄。


沿路上的人們唱著、哭著:「你去了,我們窮孩子的保姆,我們的朋友,人民的導師。」


輓聯在飄,上面寫著行知先生千古,宋慶齡也為其親筆題寫四個蒼勁大字——萬世師表。


陶行知先生曾說:「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他用自己的赤子之枕,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點亮了無數人的人生,也用自己的一生溫潤過中華,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徽臉 的精彩文章:

安徽特產之休寧松蘿
安徽特色美食之墨子酥

TAG:徽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