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皇帝吸取唐朝教訓避免了禍端,但同一個制度,走向另一個極端

宋朝皇帝吸取唐朝教訓避免了禍端,但同一個制度,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有一個王朝歷來被人詬病「軟弱無能」、「偏安一隅」。但同樣是這個王朝,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可以說是文人的天堂。

想必大家都猜到了,這個朝代就是宋朝。宋朝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北宋,靖康之恥中,北宋最終滅亡於金兵手裡,北宋的兩任皇帝,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甚至淪落為俘虜,被迫北上,囚禁於金人的地盤,兩人最終死在了異鄉。

而宋欽宗趙桓的弟弟——趙構,則隨國人逃避至南方,建立了南宋,這是宋朝的第二個階段,也是終其一朝,國土面積最小的階段,甚至到了後期,國土面積還變得越來越小。

而北宋初期的狀況雖然說好很多,種種政策和規定,卻是早早地為宋朝的悲劇種下了禍根。種下這個禍根的不是別人,正是建立北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大家知道,在北宋之前,大一統的王朝是唐朝。在世界上強盛一時的唐朝,有一項制度,叫做「藩鎮制度」。藩就是保衛的意思,藩鎮就是軍鎮。唐朝為了保護自身安全、避免被邊疆異族侵犯,一直在大量設置藩鎮。然而這種做法,雖然在前期確實起到了保衛唐朝的作用,但在後期,弊端慢慢地浮現了出來。

藩鎮的長官是節度使,這些節度使統領著所屬藩鎮的所有軍隊,也就是說,節度使的手中,握有兵權。大家知道,自古以來,兵權就是爭奪皇位的時候,首先要拿到手的權力。有了兵權,就有了反叛的權力。正因如此,在唐玄宗晚年,才會出現「安史之亂」——要知道,安祿山本身,就是一個手握邊境重兵兵權的節度使。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元氣大傷,逐漸衰弱了下來。而歷任唐朝皇帝,卻依然大量派遣節度使、設置藩鎮,他們天真地認為,這些藩鎮可以保護唐朝不再經受內憂與外患。但事實證明,藩鎮太多,必定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軍閥割據。

唐朝的滅亡,有很大原因就在於藩鎮太多。各地藩鎮武裝割據不久,便紛紛獨立建國,唐朝就此分崩離析,走向滅亡。

趙匡胤吸取了唐朝的教訓,決定加強中央集權,讓藩鎮割據的狀況不再出現。同時,他也擔心他的部下,會效仿自己,再搞一個「黃袍加身」。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之下,趙匡胤最終決定改革軍隊制度,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

從此以後,北宋一直在改革軍隊制度,慢慢地削弱武官的權力。這麼做,雖然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避免了前朝的悲劇。卻也讓北宋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積貧積弱,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南宋末年。最後,軟弱無能的南宋,重蹈了北宋的覆轍,滅亡於北方的蒙古鐵騎之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今人之砒霜,古人之蜜糖?
為何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大的一個朝代?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