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內蒙古陰山北部金元古城航拍調查紀行

內蒙古陰山北部金元古城航拍調查紀行

原標題:內蒙古陰山北部金元古城航拍調查紀行


繼4月份對陰山沿線新石器時代至漢魏時期遺存考察之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堅教授帶領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研究生,又於5月10日開啟陰山北金元時期古城遺址的調研和航拍工作。為了獲得精確的數據和圖像資料,此次特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劉建國研究員前來主持航拍工作。考察為期五天,線路為城卜子古城→大土城古城→克勒孟古城→察漢不浪古城→下色拉營古城→當郎忽洞古城→廣益隆古城→大廟古城→金界壕→希拉哈達古城→凈州路城卜子古城→波羅板升古城→希拉穆仁古城。考察隊成員包括博士研究生周雪喬、戎天佑,碩士研究生蘇楠及司機師傅焦亞飛。


5月10日下午,劉建國研究員帶領研究生周雪喬、戎天佑開車先行到達集寧,參觀了烏蘭察布博物館。博物館陳列展廳以「多元、融合、升華、輻射」為主題,分為「文明星火」(史前時期)、「民族熔爐」(夏至唐)、「帝國腹里」(遼金元)、「塞外手足」(明清)4個部分,共13個單元。從史前時期的廟子溝先民製作的陶器到匈奴時期虎銜鷹金飾牌、鮮卑的鹿紋金牌飾以至契丹女屍、蒙古族的醫療工具,這些精美的文物無不展現了烏蘭察布大地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魏堅教授曾長期在這裡從事考古工作,韓建業教授也曾在此做了大量的考古資料整理工作,他們投身於這片大地的考古文博事業,為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和文物保護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此次參觀不僅是考察學習的首站,也是鼓舞團隊士氣的起點,為我們即將到開展的調查工作打下了基礎。


參觀烏蘭察布博物館


5月10日晚,魏堅教授一行乘坐火車於11日凌晨到集寧與大家匯合。11日上午考察了集寧西邊的城卜子和大土城兩座古城。城卜子古城位於察右前旗三號地鄉土城子村西北約400米,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70米,東西寬160米。城四角有角台,牆體夯築,夯層厚12厘米。東牆寬7米,於地表向下50厘米處開基槽。東牆有城門1座,寬7.4米;大土城位於察右前旗大土城鄉鄉政府駐地內,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841米,東西寬720米。城牆夯築,有馬面、角台等防禦設施。牆基夯土為灰黃、灰褐色交加,內含細小沙石。牆基總寬10.5米,夯層厚10厘米,其中金代牆基寬約6米,城牆內部為元代補築,牆體外部及上部夯層不明顯處或為晚期補築,殘高約2米。


大土城測量


下午調查並航拍了克勒孟、察漢不浪、下色拉營、當郎忽洞四座古城。克勒孟古城位於在察右中旗庫聯蘇木克力孟村,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68米,東西寬117米。城四角有角台,牆體夯築,基寬4米,牆外有壕溝遺迹。僅在城東牆中部設門,門道寬4.2米。門外有方形瓮城,東西寬8米,南北長10.5米,瓮城門向南開,寬3.8米;察汗不浪古城在察右後旗當郎忽洞蘇木西部。察汗不浪,蒙語「白色的邊角地」之意。古城規模較大,四面城牆都保存很好,平面呈長方形,城四角有角台。城內有明顯建築遺迹多處,另有殘留有石獅子1對,散布有磚瓦和少量琉璃件等,暴露有較多的灰坑,曾出土有大量生活器皿殘片;下色拉營古城位於察右後旗當郎忽洞蘇木下色拉營村北200米,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90米,南北寬170米,城牆夯築,城中部偏西有長方形建築基址3處。



克勒孟古城高程圖


12日上午,考察了位於察右中旗旗府向西50多公里到廣益隆古城,大家克服了大風天氣帶來的阻礙,成功完成航拍。此城整體似菱形,西北角為銳角,內城在東南部,北、西有外城。推測內城為金代修築,有諸多建築院落;外城可能是元代擴建,目前已闢為耕地。


廣益隆古城航拍現場談論


下午第一站到錫拉穆倫河流域南北向排列的四座金元古城中最北端的錫拉穆倫城圐圙(大廟)古城。大廟古城位於四子王旗紅格爾蘇木西南1公里處,東、北、南三面城牆臨河而建,利用天然河流形成護城河。古城整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角建於山坡之上,居高臨下;東北部較為平坦,臨河而建。城址平面近似正方形,邊長550米左右,城牆牆體保存情況很差,東、北牆各開有一門,南牆個別部位可見夯層,城西北角已被河水沖毀,城牆外環築壕溝,壕溝外側土牆可能是挖壕溝產生之土築成。城內由土垣圍隔成4個類似里坊的區域,坊牆均有門。坊內的建築遺迹呈東西向橫排狀。坊外形成一「十」字形街道,其東、北部無建築遺迹,西、南部卻有較大的建築遺迹,尤其靠近西牆、南牆中部。據此推測,此城未筑西、南門,所以西、南街道才會被佔用,這說明由於古城西南地勢居高臨下且南牆外緊挨河流,因此古城的軍事防禦重點放在東、北部,而對西南部則以瞭望警報為主。隨後再向北到金界壕調查,實地可見雙壕雙牆的狀況,尚有馬面遺存。通過牆體斷面測量,其厚約6米,夯層厚約15厘米。



大風中的航拍工作

考察隊從界壕南下到達希拉哈達古城,該城位於四子王旗希拉哈達村北50米處,南部有河流。古城整體地勢平坦,北邊地勢略高,南部臨河。城址平面近似正方形,城內一條引水渠斜貫全城,斷面上掛有灰坑和瓷片。其與大廟古城均為金代構築,且邊長均為550米左右。魏堅教授認為大廟古城似乎不見元代的遺物,且十字分割的四個區域功能不同,缺少大型建築,除東面有正門外,北面也設門,應與守衛界壕有關;希拉哈達古城卻堆積較厚,遺物豐富,東、西兩側有門,建築基址較多。或許希拉哈達古城應是砂井總管府所在,而大廟古城則可能是烏沙堡。



大廟古城高程圖


希拉哈達古城高程圖


5月13日,早餐後出烏蘭花向南,考察航拍城卜子古城(金代天山縣、元代凈州路遺址)。該城位於四子王旗吉生太鄉城卜子村東500米處,城址平面為長方形,南牆長約550米,西牆長約700米,北牆長約525米,東牆靠近塔布河低洼處,幾乎無存,根據其他幾面牆體長度推測其長約661米。城牆夯築,夯層厚9厘米。馬面高大,是在牆體築成之後加築。我系魏堅教授在1994年曾經主持發掘過城外的金元墓葬,並調查測繪過城址。如今城址西南角外製高點上連接的小城基本保存完好,角台、馬面歷歷在目,可做精度測量。地表散見各類建材構件、石臼、石磨等,瓷片多白釉、青藍色鈞窯器、龍泉窯青瓷等,陶片有泥質灰陶盆、缽等。



考察隊成員於大廟古城合影


繼續向南考察波羅板升古城,該城位於四子王旗烏蘭花鎮古城南村北500米處,臨塔布河,城西丘陵起伏,古城居於狹長的河谷平地之上。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和南牆正中有瓮城門,城內中心偏北處有工字型大殿台基,應是一座元代興建的城。城南村坐落在南城牆及以南區域,城址基本保存完好。在城址西南角台一座廢棄的窖穴內,可以了解城牆基槽在現地表以下1米左右深度,夯層厚17-20厘米,可見夯築留下的成排的檸木孔。航拍結束後,魏堅教授一行返回集寧,次日凌晨兩點火車返京。劉建國研究員一行下午考察了希拉穆仁古城,該城位於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希拉牧仁蘇木哈日烏蘇村西約4千米,該城址呈方形,南北寬約420米,東西長約440米。牆體夯築,基寬5米,殘高1米,南牆中部偏東,東牆正中設門。冒大風結束航拍後,劉建國研究員一行返回呼市,次日返京。



考察隊成員于波羅板升古城合影


在魏堅教授的帶領下,有劉建國研究員的技術支持,為期五天的考察、參觀學習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烏蘭察布地區12座金元時期古城遺址進行了測量和航拍工作,採集到了科學而詳細的圖文數據,為進一步研究金元時期的防塞體系、邊城文化奠定了基礎。


本次考察活動的順利完成離不開內蒙古自治區各相關單位人員的幫助,在此對察右中旗文物所陳啟清老師和察右後旗文物所馬世宏、袁小波老師、四子王旗文管所謝寒光老師、烏蘭察布博物館李彪館長、胡曉農副館長、郝曉菲老師、王中老師和內蒙古博物院李少兵老師等各單位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撰稿人:戎天佑 高程圖:劉建國 攝影:戎天佑、蘇楠)


(圖文轉自:「人大考古」微信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的精彩文章:

黃益飛:略論昔雞簋銘文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京舉行

TAG: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