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時珍《瀕湖醫案》用藥特色

李時珍《瀕湖醫案》用藥特色

李時珍《瀕湖醫案》用藥特色

李時珍深研本草、精通藥性、諳熟藥理,對於藥物的一些特殊作用多有發明,臨證使用駕輕就熟,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靈活加減,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這在《瀕湖醫案》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該書雖然已佚,但在《本草綱目》中仍可尋其蹤跡。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三卷·延胡索》曰:「玄胡索(即延胡索)味苦微辛,氣溫,入手足太陰厥陰四經,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荊穆王妃胡氏,因食蕎麥麵著怒,遂病胃脘當心痛,不可忍。醫用吐下行氣化滯諸葯,皆入口即吐,不能奏功。大便三日不通。因思《雷公炮炙論》云:『心痛欲死,速覓延胡』。乃以玄胡索末三錢,溫酒調下,即納入,少頃大便行而痛遂止。又華老年五十餘,病下痢腹痛垂死,以備棺木。予用藥三錢,米飲服之,痛即減十之五,調理而安。」可見元胡(即延胡索)為「血中之氣葯」,既能活血,又能行氣,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可廣泛應用於身體各部位的多種疼痛,尤以氣滯血瘀所致的心腹疼痛最為常用。李時珍稱其為「活血化氣第一品葯」。

《本草綱目·草部·第二十卷·骨碎補》曰:「骨碎補,足少陰葯也。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泄,諸醫不效,垂殆。予用此葯末入豬腎中煨熱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骨碎補苦、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活血、止血、續傷的功效,常用於腎虛所致的腰痛、腳弱、耳鳴、耳聾、牙痛諸證及撲閃挫或金瘡,筋骨損傷。泄瀉常為脾胃疾患,總由脾虛濕盛所致。李時珍獨闢蹊徑,從久泄腎虛入手,認為「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取骨碎補補腎之功而獲效。同理,其用栗子取其補腎止瀉之功。《本草綱目·果部·第二十九卷·栗》曰:「有人內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腎主大便,栗能通腎,於此可驗。」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五卷·夏枯草》曰:「一男子至夜目珠疼,連眉棱骨,及頭半邊腫痛。用黃連膏點之反甚,諸葯不效。灸厥陰、少陽,疼隨止,半日又作。月余,以夏枯草二兩,香附二兩,甘草四錢,為末。每服一錢半,清茶調服。下咽則疼減半,至四五服良愈矣。」李時珍言:「樓全善: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葯點之反甚者,亦神效。蓋目珠連目本,即系也,屬厥陰之經。夜甚即點苦寒葯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夏枯草味苦辛,性寒,歸肝膽經,泄肝火、清頭目,為目珠疼痛、夜間痛甚之專葯。李時珍善用之,並引樓全善之論以闡述其蘊意。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六卷·酸漿》曰:「酸漿利濕除熱,除熱故清肺治咳,利濕故能化痰治疽。一人病虛乏咳嗽有痰,愚以此加入湯中用之,有效。」酸漿草味酸性寒,有清熱利濕、涼血散瘀、解毒消腫之功,李時珍根據其特性,加入對證湯方之中,提高了療效。

《瀕湖醫案》用藥還十分重視人體體質,因人而治,靈活用藥。重視人的體質及其差異性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人在生命的過程中可以顯示出剛柔、強弱、高低、陰陽、肥瘦等顯著的個體差異,如《靈樞·壽夭剛柔》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體質與發病、辨證、治療用藥以及疾病預後等方面皆有密切的關係,不可忽視。李時珍深諳其理,不憚舉例論述人體體質有異,臟腑稟賦有偏,諄諄告誡臨證辨證用藥,應注重體質,因人而治,「不可以常理概論也」。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七卷·附子》曰:「烏附毒藥,非危病不用,而補藥中少加引導,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錢匕,即發燥不堪,而昔人補劑用為常葯,豈古今運氣不同耶?荊府都昌王,體瘦而冷,無他病,日以附子煎湯飲,兼嚼硫黃,如此數歲。蘄州衛張百戶,平生服鹿茸、附子葯,至八十餘,康健倍常。宋張杲《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每日兼乾薑熟附湯吞硫黃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則倦弱不支,壽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為害。』若此數人,皆其臟腑稟賦之偏,服之有益無害,不可以常理概論也。又《瑣碎錄》言:『滑颱風土極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則地氣使然尓。」附子辛甘大熱,燥烈迅發,走而不守,溫通開散,無所不到,能通行十二經,峻補下焦元陽,逐在里之寒濕,散在表之風寒,為回陽救逆之第一葯。但其治療量與中毒量,個體差異非常大,李時珍不憚其煩,諄諄告誡。

《本草綱目·火部·第六卷·燈花》載:「我明宗室富順王一孫,嗜燈花,但聞其氣,即哭索不已。時珍診之,曰:此癖也。以殺蟲治癖之藥丸服,一料而愈。」嗜異證多為脾虛蟲積、胃熱內蘊所致的蟲積之體,屬於疳積的範疇。李時珍辨證準確,治以殺蟲治癖之劑,方證相符,一料而愈。俞震《古今醫案按·卷第十·癖積》收載了李時珍此案,以示後人。

同時,李時珍指出偏食亦可導致體質陰陽偏勝,產生病痛,臨證當知避忌。《本草綱目·菜部·第二十六卷·生薑》云:「食姜久,積熱患目,珍屢試有準。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發甚速。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本草綱目·菜部·第三十一卷·胡椒》亦云:「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腸胃寒濕者宜之。熱病人食之,動火傷氣,陰受其害。時珍自少嗜之,歲歲病目,而不疑及也。後漸知其弊,遂痛絕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澀。此乃昔人所未試者。蓋辛走氣,熱助火,此物氣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齒者,亦宜忌之。」(作者單位為山西省大同新建康醫院)

來源:中醫中藥網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寒溫調和,澀腸止瀉治泄瀉驗案
名醫名方 扁蘚凈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