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游·看·演——一種浪蕩子的美學觀

游·看·演——一種浪蕩子的美學觀

浪蕩子和摩登女郎的雙生關係,只表明了兩者可憐的共性:前衛激進的時尚(一點兒反叛)、風流出眾的樣貌(一副好皮囊)、沉溺聲色的享樂(性慾過剩)

「浪蕩子」一詞在道德判斷上,無疑充滿貶損。然而,如果超越倫理意義,從善惡的「彼岸」看,又可以意謂一種生存風格。正如王德威所言:「浪蕩是頹廢的風情,也是前衛的風格;是驚世駭俗的姿態,也是求新奇求變的慾望。」其實,這種對浪蕩特質的分析,在本質上完全指向了另一維度,那就是生存美學。

生存美學將藝術家的生活風格、態度姿態本身視為藝術品。那種將作品與藝術家分離,忽視藝術家生存風格對作品灌注的老舊看法,顯得未免失時。

彭小妍的《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正是沿著生存美學思路寫出的文化研究著作。書中的論述,更有力確證了這點:「每個藝術家的作品都印記了個人的情緒、感性、衝動」,他們「均將個人品味及生命融入其文學理念當中。他們的文學實踐與各自的社會活動難分難解」。「浪蕩子美學不僅是一種文學模式,也是一種生活風格」。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書的標題就耐人探詢。

「浪蕩子美學」的提法能否成立是個首要問題。如果成立,它的內涵又指涉哪些層面;浪蕩子美學和跨文化現代性又是什麼關係,二者是兩個並列的論題嗎?這幾個問題貫穿整部書的論述邏輯,形成了多線並舉的框架。

作者始終把作品(風格)和藝術家姿態(人格類型)、文本分析(詩學的)與文化研究(社會學的)匯通起來,挖掘出兩個相互依存,又彼此同構的論題——浪蕩子美學和跨文化現代性。一方面,全書是在都市文化「現代性語境」下呈現浪蕩子美學的實質;另一面,浪蕩子的美學精神恰好體現為「現代性的追求」,所謂的跨文化只是其「實現手段」。

一般來說,能稱得上「某某美學」之謂,無外乎理論性的「基礎美學」(作為哲學學科的分支),抑或涉及各種藝術門類的「應用美學」。當然,如今「美學」一詞高度泛化、儼然成了審美類型、趣味傾向的近義詞。「浪蕩子美學」顯然是從後者角度而言。事實上,只有具備系統的審美內涵,穩定的審美心理、特定的審美範式方能概括出「某種美學」。作者在書中就做出了相關提煉、界定和描述。在全書紛繁複雜的線索中,首先應當做的是考辨工作。這是為了說明,浪蕩子美學既不是新的發明,也不是什麼重新發現。

彭小姸在努力搜尋浪蕩子的傳統和承繼,這顯然是一種譜系學意義的做法。作者將波德萊爾視為浪蕩子美學的一個「發仞」。本雅明關於「漫遊者」的研究,在這一線索中是個關鍵節點,他認為波德萊爾的《現代生活畫家》提供了一種人物類型——「漫遊者」。他們在街道、拱廊和商場遊盪,對女人和商品表現出極端迷戀;同時,其自身狀態也像商品。「雖然他對自身的特殊狀態渾然不覺」,「漫遊者沉迷於這種陶醉感中,有如商品沉浸於一波波顧客中的沉醉感」。

本雅明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他把漫遊者和現代藝術家給歸併化約了。這顯然出於本雅明對現代藝術家的貶抑,造成了一次對波德萊爾的誤讀。作者認為,本雅明並沒有區分無意識、渾然不覺的生活漫遊者,與有自覺意識,致力於創造的現代藝術家/浪蕩子。相反,他是從文學生產化和商品化的視域,把二者一起批判了。

全書的意圖,就是如何把浪蕩子從漫遊者這個集合中分化出來,提煉出一個獨具美學內涵的「子集」。在這一問題上,彭小妍用整套的福柯話語,重新闡釋了以波德萊爾為代表的浪蕩子美學內涵實質。

甚至,你能清晰看到福柯遺產在全書中的形塑作用。在他那篇知名的演講《何謂啟蒙》中,福柯認為「身為現代主義者,不是接受自己在時間流逝中隨波逐流,而是把自己看成是必須苦心經營的對象:這也就是波德萊爾時代所稱的浪蕩子美學」。正是基於福柯的這個立論,作者直接把浪蕩子美學和現代性精神同構在一起。在全書紛繁的敘述中,你依舊可以概括出浪蕩子美學的內涵:它追求完美境界,實現自我創造;以一種近乎宗教的自律性、修鍊性,完成品味的優雅,獨一無二的出眾,精神上的原創。

這種美學內涵的界定,完全借用了福柯晚期生存美學的核心框架——自我的技術。「浪蕩子的表現必經反覆演練,才能臻至完美」,就是《性史》第一卷中宣示的通過自我操演,自我更動,提升修鍊達到一種完美境界。

彭小妍的敏銳在於,沒有停留在這種思想史的溯源上,而是描摹了浪蕩子美學獨特怪異的景觀。浪蕩子用一種苛刻、近乎苦修的「堅忍克己」,卻追求一種奢華享樂的物質生活。

這種反諷的諧擬,在根本上造成了浪蕩子美學自戀狂、戀物癖和「厭女症」等心理特徵。他們的藝術實踐在這樣的心理癥候中,左衝右突,雖然有獨具一格的混雜實驗性,但卻顯得無力苦悶,矛盾困厄。

如果高度概括浪蕩子美學的特質,我想可以用三個字,那就是「游」、「看」、「演」。

作者: 彭小妍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

這裡的「游」應包含兩層內涵,一是地理空間意義上的漫遊輾轉,二是藝術創造中的遊戲心態。作者選取了上海新感覺派、日本掌篇小說,都旨在說明旅行對浪蕩子的意義。它造就了「永恆的旅人」情結,輾轉各地的漂泊感、不確定的多重身份認同,正好促成了跨地區、跨族群的文化轉譯與流動混合。這是由浪蕩子性格和生存方式所決定塑造的。

所謂看,就是一種凝視。遊盪的目的是為了捕獲都市生活、女人和商品,快速素描般記錄下現代性。浪蕩子「以異性為自我的投射」,一方面迷戀著女性的肉體,另一面鄙視著女性的「智識」,是物化女性的極端範本。這形成了女性崇拜和女性嫌惡症共存的審美心理。

最後是「演」,每個浪蕩子最終都要歸結到美學的實現上,它離不開實踐的「操演」。浪蕩子的藝術追求和自我創造,依賴持續不斷的跨文化實踐(既可是跨語際的「混語創作」,也可是藝術本土化中的「創造內化」),構成了浪蕩子美學的審美範式。

作者藉助大量文本分析,論證著浪蕩子美學這三種特質。她選取的文學樣本——劉吶鷗、川端康成、橫光利一、保羅·穆航,也橫跨中國、日本和法國。這樣意圖就很明顯:浪蕩子美學是超越國族的,也是可遷移模仿的,它具有不約而同的共通性。浪蕩子都是都市漫遊者、女性鑒賞家以及跨文化實踐者。然而,浪蕩子們的藝術實踐雖不乏新意,卻膚淺貧困;雖充滿跨文化現代性的雄心,卻混亂雜糅,如同生硬焊接的「機械零件」,組裝後依舊是突兀違和的怪異。

劉吶鷗大量以日文、法文和文言辭彙的「混語寫作」,顯出「半殖民地跨文化的混種性」。穆時英對科技與科學語彙的迷戀,把女性身體用地理學(地貌景觀)來表達,是在測試自然科學和文學語言的嫁接可能。

橫光利一的《上海》,用意不在於呈現「一個普通『都市』,而是一個『都市國家』」。這正是跨文化現代性最好的書寫場域,具有不同國族的共在混雜。然而,這種看似創造性的審美範式,卻有難以克服的癥候,那就是缺乏內在性、深度性。

浪蕩子們滿足於一種「漫遊白描藝術」,這種層次充其量不過是都市中的捕捉者、記錄者和獵艷者。他們停留在感官世界裡,耽於描述性的直觀和圖像性的現成,談不上什麼思考力,有的只是簡單生硬的類型人物,供血不足的故事外殼。小說的精神性不知蒸發,萎縮到了哪裡。也許,在這些商品化、消費化的故事裡,本來就沒存在過。

這些癥候本質上皆因「凝視」的病態心理導致。正如前文所述,他們大多都患上了自戀狂、戀物癖和厭女症。浪蕩子的根本問題在於只會一種投射式審美,也就是說,這種審美完全依賴「向外看」,喪失了自我內視的能力。

他們只會在異性身上尋找自己的投影,結果發現,找到的不過是次等的替代品(摩登女郎),一些無內容、沒精神的「美麗器官」、「肉體模型」。浪蕩子和摩登女郎的雙生關係,只表明了兩者可憐的共性:前衛激進的時尚(一點兒反叛)、風流出眾的樣貌(一副好皮囊)、沉溺聲色的享樂(性慾過剩)。

實際上,浪蕩子對女性的看法是極端分裂,高度「物化」的。劉吶鷗沉迷舞廳,獵取摩登女郎,同時又憎惡她們的不潔與無情。浪蕩子只喜歡女性肉體,恨不得將女性拆解為各個部件(胸、腿、腰、臀)佔有,卻唯獨不要女人的腦袋。川端康成的掌篇小說,大多是清純無知的少女,恰好應證作家對女性的看法:腦子簡單的美好身體。

浪蕩子充當著女性鑒賞家的角色,卻有非常危險的傾向——隨處泛濫的肢解化、抽象化和商品化。新感覺派作家醉心品評女性身體部位的優劣美醜,列出了一套標準指南。然而,他們卻根本沒把女性當成「靈肉完整的人」。一邊迷戀崇拜身體,一邊嫌惡著她們的無腦、庸俗以及附帶的「性病」。作品大多用集合化的複數「女性」替代個體化的單數「女人」,用抽象化的類型取消了具象化的精神形象。一種都市的現代性催生了身體的商品化,女性淪為一種物化景觀。

浪蕩子們的戀物癖,硬生生地把女人視為無生命、無精神之物。這本身就是臆想的自戀狂。即使是保羅·穆航筆下的香奈兒,被視為一個罕見對等的「女浪蕩子」,散發著融貫打通不同階層品味的驚人創造,不過也是穆航的一種自戀投影。

「女浪蕩子」這個稱謂如此耐人尋味,恰好照應了全書開篇里戈的路易十四畫像。路易十四一副王者作派,卻特意敞著短蓬裙,美腿緊身襪,腳穿高跟鞋,鞋跟和鞋背結扣還都是「艷紅色」。這在我們當下看來,不過就是一個「異裝癖」,愛好變裝而已。作者卻看出浪蕩子具有雌雄同體,投射異性氣質,引領藝術風尚的創造性。

法國亞森特·里戈所繪路易十四畫像

香奈兒就像是路易十四的反照,她在放棄女性腰身,創造全新的「軀體線條」,以至於她的人體模型的髮型也有了「男性氣概」。「女浪蕩子」的稱謂總讓我聯想起——女名士/女才子。為何不直接稱「才女」,卻如此怪異地雜糅兩種性別色彩?

原因是相通的,她們沒有跨越性別投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裡潛藏著一種「男性本位」的自戀意識:把驚人的創造性直接讓渡歸屬為男性特質,認為有創造力的女性,不過是投射了男性氣質而已。這種自戀,讓浪蕩子的藝術實踐有了先天不足:喪失了自我檢視的「反省內觀」。浪蕩子從來就沒能發現過「自性」,只是一味獵取女人,異性身上找到「投影」,不斷發現那些「她我」、「次等的他性」——正如投影怎麼會抵得上光源。

---------

經濟觀察報觀察家

薦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觀察報觀察家 的精彩文章:

「我找李大師,雲端不可尋」:透過自傳看李敖
空間的衰落與新生

TAG:經濟觀察報觀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