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古代,女子出嫁為什麼都要哭一場?

在古代,女子出嫁為什麼都要哭一場?

「洞房花燭夜」是與「金榜題名時」等並列的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按說應該是一件十分喜慶的事,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存在著以「哭」的形式來送別即將步入婚姻的姑娘的習俗,這個習俗就被稱為「哭嫁」。在不同的地區,「哭嫁」有著不同的說法,「在江浙一帶,稱為『哭出嫁』,在湖北湖南地區稱為『哭轎』,在福建地區則被稱為『啼慘切』」。在《哭嫁習俗研究述評》一文中,陳世海和鍾祥虎把哭嫁定義為「是指在女性出嫁之前的一段時間內,其母親以及其他的女性親屬圍繞待嫁的女兒,以哭的形式進行送別的活動。」在這裡,陳鍾二人認為哭嫁是待嫁女性的母親和其他的女性親屬哭送新娘,我認為這只是哭嫁的一部分,還應包括出家女性出嫁前對親友的哭訴,並且主體並不僅僅是女性親屬,有時父親以及其他的男性親屬也會包括在內。哭嫁習俗在我國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它的確切起源現在也是模糊不清,但是可以明確的是哭嫁習俗起源於很久之前。在戰國時期哭嫁便已出現,《觸龍說趙太后》記載,趙國的公主燕後出嫁時,她的母親趙太后在臨別時「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

關於哭嫁習俗的起源,目前學術界的看法紛繁複雜、莫衷一是,主要有掠奪婚姻說和過渡婚姻說兩種觀點,此外還有原始殘餘婚姻說、奴隸買賣婚姻說和封建包辦婚姻說等幾種觀點。掠奪婚姻說認為哭嫁起源於古代搶掠婦女時的哭喊掙扎,其源頭的研究應著眼於對偶婚的產生。對偶婚是原始社會時期一種兩相情願、不受拘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對同居形式,可以說是人類婚姻史上的一大進步,但是也導致了搶婚的出現,正如恩格斯所說:「隨著對偶婚的發生,便開始出現搶劫和購買婦女的現象;這是發生了一個深刻的多的變化的普遍規律。」在《易經》賁卦和屯卦里有這樣的記載:「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乘馬斑如,泣血漣如,匪寇,婚媾」。其中「皤如」是指馬飾的美盛,「白馬翰如」指的是所駕之馬高大強壯,「泣血漣如」是淚淌如血、淚流不止的樣子,「匪寇,婚媾」的意思則是不是前來寇搶,而是迎娶新娘,這兩句是古代掠奪婚的寫照。由此可見哭嫁習俗的起源與上古時期的搶婚確實有著很大的關係。

關於哭嫁習俗起源的另一重要觀點過渡婚姻說認為哭嫁起源於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時期婦女對從夫局婚的反抗,後來隨著父權制的鞏固和時間的推移,婦女的反抗行為逐漸淡化進而形成的一種婚俗制度,即哭嫁。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是上古時期的兩個重要的社會發展階段,與之相對應,母權制度和父權制度是當時最根本的社會制度。母權制度與父權制度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在母權制度下,女性是社會和家庭的中心,享有崇高的威望,就如同唐朝的武則天,而男性只是女性的所有物和附屬品,在父權制度下,情況則正好相反,男形成了社會和家庭的中心,而女性成了附屬品和所有物。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一種社會制度取代另一種社會制度的社會變革必然會引起衝突和鬥爭,母權制度向父權制度的轉變也是一樣。這種情況就如同在一個獅群里,年邁的獅王被年輕的獅王打敗,雖然無可奈何,卻也要向年輕的獅王大聲的咆哮以發泄內心的不滿與憤怒。而出嫁之前的哭訴便是女性在男權制度下發泄內心憤怒與不滿的咆哮,久而久之,形成了後來的哭嫁習俗。但是現在母系社會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仍沒有定論,因此過渡婚姻說把哭嫁的源泉歸結為一個不確定因素似乎有些欠妥。

雖然在學術界關於哭嫁的來源眾口難調,但是從那些主要的觀點中我們能夠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觀點都認為哭嫁的起源與女子在當時的社會以及家庭地位有關。如:在掠奪婚姻說認為的那搶婚盛行時期,女子被人擄掠只是做生殖的機器,做奴隸的工作;在過渡婚姻說的過渡時期,女子的地位更是從天上掉到了地上。從這個方面出發,我認為哭嫁的起源應與女子的社會以及家庭地位的變化有關。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還處於最基本的原始狀態,茹毛飲血,人們對於男女之間的地位差別還沒有很清楚的認識,男女地位差別不明顯。在原始社會,人們主要是以狩獵為生,「狩獵群體中開始出現專門化的經濟與社會分工,最可能是以性別來分工的。男性負責狩獵和製造工具,女性從事同樣重要的工作」。原始社會之後,人類進入氏族社會時期,人們習慣於把氏族社會分為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但是母系氏族和社會是否存在還尚待考證。父系氏族社會是一個父權制的時代,女子地位已下降很多,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權制思想在父系社會佔據主流,那麼它的起源似乎可與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末期。父權制的興起是女性地位下降的直接原因,女性地位的下降是哭嫁習俗形成的誘導因素,以此推理,哭嫁習俗應該源於原始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時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