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絕非天賦》讀書筆記

《絕非天賦》讀書筆記

字數 5075

虞姬閱讀時間:6分鐘

我們知道閱讀暢銷書,商業案例書,基礎心理學等書籍,有一個普遍的規律,書里的精華部分只佔據本書的20%,即遵循二八定律,而這20%的內容既是書里的精華又是書里最難啃的一部分,需要花80%的時間去理解它的內容。這個大眾的閱讀規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先把書讀薄,再把它讀厚。

那我們先從了解本書了解作者開始,這個也是我們常用的一個選書原則,熟悉一個作者後,你會去了解他所有所出書籍,大大節約了選書時間,作者圈裡常說的一句話是,一流作者的文章寫的再不好也比三流作者偶爾寫出一本一流作品強。雖說有點絕對,但他的原則基本符合了大多數情況。

認識本書及作者:《絕非天賦》作者斯科特·考夫曼,美國的認知心理學家,科普作家。作者從小就被貼上各種「學習障礙」標籤,更是被安置在特殊教育教室接受「特殊教育」。作者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度過他的童年時光,但他不甘於這樣被放棄的人生,通過各種努力靠近「正常,資優」的孩子,憑著自己永不放棄的堅持及挑戰的樂觀心態,終於逆襲了人生。挑戰傳統,重新定義了智力。本書是一本客觀、專業的心理學著作,作者引入了大量研究,論文數據等,梳理了幾乎所有關於智力和智力測驗的研究成果,但又結合是作者本人的一些趣味故事,加上幽默的筆風,到不顯得那麼晦澀難懂了。適合教學工作者,父母,喜歡研讀心理學的同學等。

01

梳理本書關鍵詞:天賦,智商,標籤,學習障礙,激情,心理定向,自我調節,刻意聯習,一般智力因素,創造力,重新定義智力。

本書分四大塊內容來講述:

一是源頭,「智商測驗」能在多大程度上預測孩子的未來,歷史會給出答案。

二是標籤,被智商分數劃定的三六九等,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大決定。

三是投入,一個人恐怕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衝破瓶頸,終成大器。

四是能力,成功的道路有許許多多,賴以成功的能力也有很多很多種。

前兩塊內容源頭和標籤主要在講述作者童年的一些事情以及關於智力測驗、天賦等相關介紹。比如,講到了我們的心理特徵其實反映的是大腦的物理結構,而基因有助於大腦物理結構的形成,所以完全不受DNA影響的心理特徵不太可能存在,而我們的心理特徵幾乎都是可以遺傳的,因其受基因影響,環境也可以影響基因,引起變異,但變動性並不大。

後兩塊內容投入與能力是動態互動,相輔相成的;也是本書的重頭戲內容。接下家我會著重講投入與能力這兩塊的知識點,給大家對於本書一個全面的了解,以及對原有認知的一著訂正。

02

投入環節的關鍵詞梳理:動力的原理,多巴胺的產生,教學的去情境化,靈感,期望效應的巨大影響,刻板印象的威脅,心理定向,早期干預。

接下來我會細說這些關鍵詞,從關鍵詞著手來展開講本書的內容,構成一個以關鍵詞為順序開展的概念框架。

開篇先講述了社會認知模型,引入動機的概念,強調學生可以用多種方式獲得動機,重要的是要理解學生是如何以及為什麼能夠擁有動機,以讓他們獲得學業成就的。

想要了解動力的原理,我們就有必要去透過事情的表象,去看一看神經遞質多巴胺。因為多巴胺為人類某些特殊的認知能力提供了動力,包括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抽象推理能力和創造能力。它可以引發我們的認知和行為,驅使我們與周圍世界進行互動並表達自己的思想。

這裡引入後續環節神經科學的一個研究,講到了大腦其實是高度互結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的大腦有許多特殊區域是共同參與完成某個單項認知任務的。而智商是通過這樣多種認知過程的結果。

一提到多巴胺,可能大家聯想到的是享樂,其實這是誤解,多巴胺本身不會喚起這些快樂、滿足的情緒。它最主要的作用是,使人想要某種東西,能引起諸如慾望、興奮和希望等情緒。在我們的行動中扮演的是「誘因動機」,即他對我們的注意力產生影響,使得那些與我們相關的事物更加凸顯。

比如,現在的我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當手機不在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焦慮,即使我們鄙視成為機器的奴隸。再比如,吸毒者看到任何與毒品相關的線索時,多巴胺水平都會升高,即使他們實際上並不喜歡沉迷於毒品。導致了各種這樣看似非理性的行為。

通過以上的了解,多巴胺內部運作機制對我們認識動機最重要的啟示是,學生的投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先前積極或消極的學習體驗,以及基於這些體驗所獲得的期望值高低。比起專註於如何通過可能的外部獎勵(如金錢,成績)使人們更有動力,我們應當將注意力放在創造學習條件,體驗和積極的渴望上,從而使得學生不但想要而且喜歡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另一方面,除多巴胺是內在影響動機因素外,還有學習和教學的去情境化,這是影響內在動機最突出且研究最多的因素之一。

這裡講到了學習和情境化,那我們知道學習發生的情境是可以通過影響一個人對學習任務的解讀以激活在脫離情境下無法激活的特定知識來影響一個人的智力表現。所以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情境和認知,兩者構成了一個整體的系統,在這個系統里,任何涉及認知和技能都是情境的一部分。而通過情境化、語境化的任務可以帶來更大的勝任感。具有內在激勵性質的任務可以滿足勝任(感受到自己可以掌握某種技能並取得成就的慾望),自主(感受到可以掌控自我的慾望),人際關係(感受到與同伴聯繫在一起的慾望)。而這三者有構成了人類的基本需求。滿足以上所有三個基本需求的任務能夠帶來最高水平的內在動機。

個性化+個人選擇+幻想情境=內在動機的增幅達到最大。

03

動機的另一個催化劑:靈感。

靈感的三個核心方面:喚醒,超越和趨近動機。

無意、自發地喚醒:可以是我們內心的突然頓悟,可以是某個鼓舞人心的人,比如楷模。

超越:超越自私的個人憂慮和局限性,這種超越常常伴隨一個認識到新的可能性的清晰明朗的瞬間。

趨近動機:能使個體努力傳輸,表達或實現一個新的想法或願景。

靈感不但包括受到某事或某物的啟發,還包括對靈感採取行動。它是一個系列的連貫活動,而不是我們常以為的只是得到啟發,而沒有後續的行動。同時他也對目標的推進以及追求更大的目標兩者之間形成循環,以不斷達成目標。

期望效應,它證實了自我實現預言的正確性。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期待值和自我給的希望感,中國最常見的非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莫屬了。這是屬於別人寄予給你的期待,再說到自己給自己的期待,比如希望自己可以學習成績好,人際關係好,自己給予的目標基本能實現這樣之類的期待。

刻板印象的威脅,導致人們常常過於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懷疑自己的能力,產生有關刻板印象的想法。通過誘導個體給予執行過程太多的關注而損害執行的結果這麼一個過程。

那面對這樣的威脅,我們該怎麼克服?方法是什麼?書中給出了兩個策略:

一是未雨綢繆,在威脅被觸發之前降低其發生的可能性。那該怎麼未雨綢繆呢?答案是榜樣的力量,強調個體所在群體的其他優良品質,增強在某一領悟的歸屬感,加強個體在某一領悟的自信心,公開肯定個體的價值觀,以及提醒人們注意自我概率的複雜性。

其實這一點,拓展至其他領域,比如管理團隊,是非常有益處的,在管理學中叫做樹立標杆,公開肯定他的價值觀,增強成員自信心並向之學習,也是集體榮譽感的一個體現。那麼對於表現相對於來說不是那麼好成員,給了一個學習機會,以及解釋了個體的差異性和概率問題。

二是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促成可以更高效應對威脅的方法。用更積極的角度去重視審視消極情緒,而不是抑制情緒,因為那樣的話,它只會消耗更多的工作記憶。

這裡說到了情緒問題和刻板印象的威脅,那兩者之間的關係又到底如何呢?

情緒中的焦慮現象,我們應是對其重視,將其視作對刻板印象威脅的回應,而非與生俱來對能力的判斷,能夠讓個體遠離消極情緒,並從根本上獲得能力的提升。

對於刻板印象威脅來說,知識真的就是力量。

調節消極情緒的一種方法,進行表達性寫作。這也是我經常使用的方法,尤其是臨近高考那段時間和剛上大學時所處的迷茫期,那段時間是最焦慮也是最痛苦的一段時光,可以說真的是痛並快樂著。具體怎麼做?當我每每碰到消極情緒時,我會自由書寫整個事情的開始經過和結果,儘可能把所有的想表達的,開心的不開心的情緒都一一表達出來。包括應用在工作中,即將接手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時,把面對工作初始時的束手無策、困惑等都自由書寫出來,你會發現寫完後,消極情緒置於工作記憶的負擔消除了,給了我們一個重新評估壓力體驗的機會,減少了憂慮。

大腦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超過了這個額,就會焦慮,產生消極情緒,想到了各種待辦清單,未完成事項,那麼寫作就是把這些情緒釋放,更高效率的工作,而不是天天喊著我要高效工作,而從不想辦法付諸於實踐,或者花時間去尋找一個平衡點,比如寫作,冥想,列清單等,雖然做這些額外的工作會佔據你一小部分時間,但它卻極大的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看似無用卻相當有用。比如,此時此刻的我正敲打著鍵盤書寫我的又一篇讀書筆記,哪怕它佔用我很長的時間,但是我始終相信堅持輸出才有收穫,用輸出倒逼輸入,才能成長,同時它也是提升我的閱讀能力和思想深度的重要武器。

心理定向,對「投入」發揮著關鍵作用。

投入的最後一個環節便是心理定向,同時它的自我調節能力是避免消極情緒失控的關鍵角色。

自我調節,指主要受意志力影響的認知和行為過程。在該過程中,個體能夠保持一定的情感、動力和認知慾望,而這些慾望有助於個體進行積極的調適,對其社會關係,工作產量,人生成就和自我認知產生積極的影響。它能影響學生在學校表現的積極循環,比如,學生學習認真、成績好,便會受到老師青睞、表揚,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同時它也防患於未然,早期進行干預,提高自控能力,減少犯罪情況的發生。

早期干預是心靈工具課程的重要體現,強調教師指導並支持兒童的學習,旨在提高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主要方法有,同伴閱讀、角色扮演、蒙台梭利教育、假裝遊戲等。

04

能力環節的關鍵詞梳理:刻意練習、堅毅、自我調節學習策略、希望、一般智力因素、天賦異稟、創造力、重新定義智力。

刻意練習,這個詞語應該是近兩年來頻率出現最高的詞之一,還有一個與它相關的詞是一萬小時定律。刻意練習常被我們誤解成是一項活動的簡單重複,其實它是一種高度結構化的活動,也是對精英表現的產生提出另一種解釋。傑出的專家養成,都是通過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的表現水平,加上持續不斷地刻意練習長達十年之久。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十年法則」只是一個平均值,不是固定的閾值。有人可能用了十五年就成功了,有的人可能需要三十五年,所以它只是一個平均值,不能代表所有人,不能說明我只要達到了十年的刻意練習,我就可以成功。

講到了上述的刻意練習,專家,大家可能覺得有點高不可攀,或甚至有點想要放棄的慾望,那如果我們換個思維,不再僅僅把專家看做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員,而是看成保持高強度練習和不斷追求提升其表現的專家,那麼我們也許會發現關於學習和教育的最佳條件和寶貴信息。

刻意練習又與堅毅表現出正相關的關係,堅毅是什麼?堅毅是我們對長期目標的堅持與激情。在每個領悟中,最成功的人都對自己的領悟有強烈的興趣,都有在改領悟做到頂尖的渴望,也都有付出成功所必須的時間和努力的意願;而成就最高的那些人就是那些每天付出努力並堅持至少十年甚至十五年的人。用一個公式來概括,即成功=強烈的興趣+渴望+時間+努力,也就是堅毅。每一個因素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缺一不可。

刻意練習的方法加上自我調節的學習策略,也許能讓我們真正的理解有效的學習及長期的成長和發展。那麼,自我調節的學習策略是什麼?它包括六大內容,自我調節(自我評估,目標設定,計劃制定等),組織,收集信息,記憶,尋求幫助以及複習。

最後我們再來講講希望這個詞語,這個詞書中給出了我們不一樣的理解和認知,希望是由意願和路徑兩部分組成,即實現目標的意願和達到目標的不同方法。實現目標,主要是心理對照,即把對未來的夢想與實現夢想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現實障礙做思考比較;以及執行意圖,即制定詳細的計劃,明確你何時、何地以及如何採取實際行動使得你夢想更有可能實現。也是我們常說的計劃與方案,這裡的計劃要求我們有對執行過程的預估以及面對可能出現的障礙至少提出兩個或以上的應急方案。這一點是我們難以做到的,同時也是我們需要學習和應用至我們學習和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

希望常被我們誤解成是一種感覺良好的情緒,而它其實是一個動態的認知動機系統。希望理論認為,情緒是緊跟隨認知之後的,而非相反的方向。

這裡又有一個關於希望的新認知,根據前面所講希望的內容,我們知道希望是包括提出大量不同的策略以實現目標,而發散性思考者擅長於提出許多不同的想法。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希望和發散性思維之間的關聯是合乎情理的。

能力環節最後幾個關鍵詞都是大家普遍易懂的這裡就不著重講述了。

到這裡本書的重要性內容我基本為大家梳理了一遍,希望你有所收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甯卿 的精彩文章:

TAG:甯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