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們為什麼是現在的我們

我們為什麼是現在的我們

記憶是人類的本能。人人都想知道「我從哪裡來?」

人不能沒有過去,只有現在和未來。如同單個人一樣,失去記憶就成為空白,群體的人類也不能失去記憶。任何時代的人都不能從零記憶開始,失去記憶,現在與未來便無從談起。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回望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關於「我們為什麼是我們」的記憶在哪裡?

力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良渚玉琮,承載著中華文明最早石刻文字記錄的石鼓,囊括華夏宏偉山河的《千里江山圖》卷,融合我國古代文學史與繪畫史兩位巨匠的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早已在博物館靜靜等候我們去發現。氣勢磅礴的曾侯乙編鐘2400多年後再次發聲,彷彿在告訴我們,我們的血脈文化就在這裡。博物館是承載和分享群體記憶的地方。

文物作為記憶載體,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但附著於物的,往往是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如陶器上的雕刻、圖案,銅器上的紋飾、銘文,碑刻上的文字和絲綢上的圖案,甚至某種器物的材質、造型,都包含著某個時代特定的記憶密碼,需要研究者來進行破解,讓我們在文物身上看到的不僅是器物之美和歲月的斑駁痕迹,還有屬於我們整個民族的共同記憶。

銅鎏金木芯馬鐙——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明」

銅鎏金木芯馬鐙於1965年出土於遼寧省朝陽市北票縣北燕馮素弗墓,是我們現在能夠發現的(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一副雙馬鐙實物,它是由木芯構成,木芯是由一整根木條揻成的,表面用銅片進行包裹。

這件國寶出自北燕時期,那時在北方區域的草原,不僅是風吹草低見牛羊,更是充滿戰爭殺戮與爭奪,如若出征上陣,騎兵戰馬需全套鎧甲,沒有這個小馬鐙是無法迎戰的。

《大英百科全書》中這樣寫道:「讓人無比驚訝的是,人類騎兵時代的實現居然是因為馬鐙的發明。」

在人類的軍事史上,馬鐙的發明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很多學者認為,馬鐙是創造和傳播現代文明的主要工具之一,其重要性可以與印刷術相提並論。一些歷史學家甚至認為馬鐙的使用直接影響了歐洲騎兵史。

馬鐙最早由中國發明,4世紀初期或更早只有一個,懸於馬腹左側,到了5世紀發展為兩個。它曾改變了中國騎兵史,甚至影響了歐洲騎兵的未來。只有極少的發明像它這樣簡單,卻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催化影響。

在歐洲發現的最早的雙馬鐙實物,出現在公元6世紀阿瓦爾人的墓葬中。阿瓦爾人是柔然人的後代。而在中國,雙馬鐙最遲於5世紀就已經普及。這個時期,北魏與柔然有過長時間的交戰,而柔然人最終西遷至歐洲。柔然人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將馬鐙傳出去,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柔然人的後代就沿草原絲綢之路西遷至歐洲的多瑙河一帶定居,把馬鐙從中國北方一路傳播到了歐洲。難怪馬鐙還被叫作「中國靴子」,這可是世界承認的,除了四大發明以外,又一個中國原創!我們還真不能光憑外表、材質來推斷一個文物的價值。一個小小的馬鐙告訴我們,每一個文物背後的意義和價值都不容小覷。

馬鐙在軍事上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其實現代馬術比賽項目也源於軍隊,馬術起源於歐洲的軍事訓練,是為了測驗馬匹的行軍作戰能力。

幾千年過去了,馬鐙傳遍了世界,現在的馬術運動中,運動員使用的馬鐙是什麼樣子的呢?從5世紀到現在,萬變不離其宗,馬鐙還是這個樣子,只不過它更方便一點兒。當時的馬鐙是用木頭做的。現在的馬鐙形狀跟銅鎏金木芯馬鐙很相似,但它採用現代設計,用了合成的材料來製作,使馬鐙更加輕巧、牢固。

我們以「四大發明」為榮,但或許在西方人的眼裡,為世界帶來深刻變化的中國發明是這兩個:一個是馬鐙,另外一個是火藥。馬鐙出現對歐洲中世紀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各種釉彩大瓶——乾隆真的是「農家樂審美」嗎?

各種釉彩大瓶,清乾隆時期,高86.4厘米,口徑27.4厘米,足徑33厘米。

這件各種釉彩大瓶,集各種高溫、低溫釉、彩於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稱。從上到下依次運用了色地琺琅彩等17種施釉方法、15層紋飾,頸部對稱置螭耳,腹繪12幅開光圖案,工藝難度達到歷史頂峰,集中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制瓷技藝,故彌足珍貴。

乾隆帝為什麼要做一件集歷代之大成的各種釉彩大瓶呢?其實就兩個字:自信!

這種自信是一種強國的自信。他的一生確實受到上天的特別眷顧,他得年八十九,幾乎貫穿整個18世紀,在位60年文治武功俱臻高峰,開創了中國帝制時代最後也是最輝煌的盛世。

各色釉彩大瓶之所以出現在乾隆朝,大環境是國富民豐,所仰仗的個人情懷則是唐英對制瓷的探究。當然,值得一提的還有乾隆皇帝的審美。

現如今,很多人都在吐槽乾隆帝的審美,說他偏愛「農家樂」。然而事實上,乾隆皇帝的審美真的很差嗎?其實不然。

就拿瓷器來說,乾隆皇帝非常喜歡宋徽宗時期天青色的汝窯青瓷,因為宋徽宗崇尚道教,所以汝窯青瓷風格極其簡潔、淡雅。但汝窯只存在了大概二十幾年,後來「靖康之亂」發生就覆滅了。乾隆帝喜歡汝窯青瓷,甚至讓唐英仿燒汝窯青瓷。所以乾隆帝的審美並不差,我們如何看待他的審美,一定要考慮他這麼做的前提。他命唐英燒造各種釉彩大瓶,不是為了體現他的審美,而是為了「炫技」,用一種繁複到無以復加的方式,告訴世人,他能集大成。

最終讓這件瓷器問世的督陶官唐英是成全了乾隆皇帝這種自信的人。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懂得揣摩聖意,從雍正帝、乾隆帝截然不同的兩種審美風格就能看出來,雍正皇帝的審美傾向於含蓄唯美,乾隆皇帝則更喜歡華麗繁縟。所以,一個自信的君王,在國家豐衣足食的前提下,萌生了一個「炫技」的念頭,並且有一個歷史上最牛的督陶官唐英輔佐,才有了各種釉彩大瓶的誕生。

正所謂,「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

越王勾踐劍——用最新科學技術揭開千年不腐之謎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文物,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出土時,劍插於黑色漆木劍鞘內,雖深埋於地下2400多年,出鞘時劍身仍寒光閃閃,毫無鏽蝕,刃薄鋒利。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考古人員清洗劍鞘後拔出青銅劍,發現它製作精美,禁不住讚嘆不已。他們發現,在劍身近格處有兩行8字鳥篆銘文,其中6字為「越王自乍用劍」,另兩字按以往在劍上發現的銘文慣例,應是某位越王的名字。但是春秋時,越國自常允起至無疆為楚所滅,先後有9位越王,這兩字是哪位越王?一時難以定奪。於是在考古學、古文字等領域內舉行了一個「盛大的筆會」,經郭沫若、唐蘭等十幾位著名的專家學者研究,認定銘文上的人名為「鳩淺」,而「鳩淺」正是「勾踐」的通假字,由此認定這把劍是勾踐的重要遺珍。

如今,這位傳奇的歷史人物留給後人的一件經科學考古發現的遺物,就是勾踐劍,它是勾踐這位歷史人物最重要的一件國寶級文物,它對於吳越關係、楚越關係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1977年,勾踐劍由專機專人護送至上海,接受質子X熒光無損檢測,成為全中國第一個接受這種檢測的國家級文物。檢測成果轟動了整個學術界,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掀起了越王勾踐劍的研究熱潮。但限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許多猜想還懸而未決。40年後的2017年,湖北省博物館啟動了「越王勾踐劍的二次科學研究」。即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和設備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的無損檢測。

第一項研究成果——推翻了前人「劍身與劍刃選材不同」的結論。

將越王勾踐劍放到500倍的顯微鏡下拍了上千張顯微照片,花了兩個多星期的時間拼接成全景圖,這是一張非常珍貴的照片。也就是說,我們相當於拿到了解開越王勾踐劍製作工藝之謎的一把鑰匙。從觀察樹枝晶就能看出來,劍刃和劍身的樹枝晶是連成一片的,這說明金相組織是連貫的,即劍身、劍刃是一次鑄成的,這是一把一體鑄成的劍用的材料是一樣的。

第二項研究成果——解釋了越王勾踐劍為什麼「千年不腐」的原因。

越王勾踐劍深埋地下2400餘年,1965年出土時竟寒光醒目,毫無鏽蝕,劍刃鋒利到20餘層紙一划而破,這些謎團吸引了大量學者苦心鑽研,試圖揭開蘊藏在千年古劍身上的傳奇。

經過這次的研究總結,越王勾踐劍「千年不腐」的原因有三點:第一,是劍本身的選材合適,鉛含量很少,因為同墓葬鉛含量高的器物都腐蝕嚴重;第二,墓葬環境好,隔絕了空氣;第三就是勾踐劍帶著劍鞘,對它是一個雙重保護。應該說,就是這三點造成了它的「千年不腐」。

第三項研究成果——越王勾踐劍真容大還原。

在500倍的顯微鏡下,我們可以看到劍身的菱形紋。中間黑色凹槽的地方,邊上白色條紋的部分是整體塌陷進去的。科學家推測,它是用了「鑄槽填錫」的方式製作的,也就是在鑄劍的時候,先在劍身上鑄了菱形紋凹槽,再在這裡面填上錫。因為錫是銀白色的,青銅是金黃色的,按照推想,2500年前的復原圖,應該是黃白色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黃黑色,這是經過2500多年腐蝕的結果。如果不通過科技的手段,估計後人對於國寶本身的樣子,永遠都像蒙著一層紗。

觸摸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溫度

「石鼓不是石鼓,是中華文字;秦簡不是秦簡,是中華立法;越王勾踐劍不是劍,是尚武精神;曾侯乙編鐘不是編鐘,是華夏禮儀;千里江山圖是華夏沃土,而瓷母是我們海納百川的胸襟。」

無論是陶瓷、銅器、琺琅,還是雕塑、織綉、鐘錶,都經過了歲月的沉澱和打磨,每一件博物館中的文物,靜靜矗立,無不見證了歷史,承載了整個民族的興衰榮辱。

去年年底,一檔名為《國家寶藏》的綜藝節目,點燃了各個年齡層次的有趣靈魂。

這檔由央視金牌團隊歷時兩年打造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與國內九家博物館強強聯合,九大博物館館長更是親自上陣,為他們精心挑選出來的27件國寶重器站台。

如今《國家寶藏》再度回歸文字,成書出版。在油墨中還原文物本來的面貌,在歷史與故事中,展現文物的每個細節。

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說:「如果不能讓更多觀眾看到更好的藏品的話,那麼即便存有世界上最多中國文物的故宮博物院,也不值得我們驕傲。《國家寶藏》這本書的出版,是我們「看門人」歷史使命的延續,也是對文物的歷史譜系,價值傳承的深入挖掘,視頻中所無法呈現的浩如煙海的歷史細節在書中一一呈現。」

翻開《國家寶藏》,指尖流過的是厚厚的一本時間,一眼千年,囊括無數江山與滄海桑田。合上書再度走進博物館時,看到的文物將是另一番面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一件會試舞弊案直接攻擊了隋唐以來中華帝國上千年的政治根基
舌尖上的紅樓夢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