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俄國19世紀繪畫藝術巔峰:蘇里科夫經典作品欣賞

俄國19世紀繪畫藝術巔峰:蘇里科夫經典作品欣賞

蘇里科夫(Surikov,Vasili Ivanovich,1848~1916),俄國巡迴展覽畫派的代表之一。早年就學於彼得堡美術學院,曾遊學義大利、法國、德國。他的成名作都取材於歷史事件,表現人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女貴族莫洛卓娃

莫洛卓娃是沙皇阿歷克塞·米哈依洛維奇時代的大波雅爾,少時守寡,擁有農奴8000人,以道德高尚、信仰虔誠、關心附庸、樂善好施而深得人心。

她是狂熱的舊教徒,激烈反對沙皇的宗教改革,被沙皇親自下令逮捕,流放到遠離莫斯科的邊疆,但她仍然不屈,又被關入地牢,在饑寒交迫中死去。

蘇里科夫把她視為聖徒,描繪她乘坐雪橇被押解赴流放地途經莫斯科時激動人心的情景:大群舊教信徒趕來送行,有人掩面悲泣,有人被她激勵。

畫家尤其特別描繪了兩位赤貧追隨者,一位老嫗和一個乞丐。那乞丐舉兩個手指與莫羅佐娃共勉(新教用三指劃十字,舊教用兩指,這手勢表明堅守舊教的決心)。

悲哀者中也有身穿傳統袍子的大波雅爾貴族。而畫面左上角有一組喜笑顏開的新貴,他們是支持官方教會的軍功貴族。

這幅名畫典型地反映了當時舊教徒社會構成的兩極化。由於莫洛卓娃長期的苦苦修行,使得她面頰清瘦,臉色蒼白。

但她神情傲慢,頑固地堅持自己的信仰。在她那被黑衣包裹的身體和微露的面孔上,嵌著兩隻放射出復仇光芒的眼睛,仍然顯示出清教徒那迷人的魅力。

畫中幾乎找不出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表情。好奇的、害怕的、惋惜的、嘲笑的、譏諷的、關懷的、驚恐的和看熱鬧的等等,畫中人物各盡其態。

這幅畫人物塑造的成功遠遠超過畫作主人公莫洛卓娃本身,他們都具有典型的普遍意義。

公主訪問女修道院

使徒保羅解釋信仰的信條

刺殺凱撒

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鎮

一座簡陋的木屋成為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的生活終點。畫面上緬希科夫和他的孩子們坐在桌旁,除了小女兒在讀書外,其餘人都在沉思。

身軀強壯,神色嚴峻的緬希科夫緊握拳頭,彷彿在回憶當年的歲月,思考自己的命運和彼得改革的前途。

緬希柯夫是彼得大帝的寵臣,也是彼得大帝實施改革的謀劃者和執行人。他出生卑賤,但才智過人。

自打年輕時起,緬希科夫便一直忠心耿耿地輔佐彼得大帝鞏固政權、開拓疆土,是彼得大帝打造新俄羅斯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所以,無論在彼得大帝時代,還是在彼得大帝第二位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時代,他都是無出其右的重臣。

雖然這兩位皇帝也知道他經常把國庫和私產混同在一起,相當貪財,但念其功勞巨大,都寬厚地不予計較,於是他的權勢更是如日中天。

待到彼得大帝的孫子剛11歲繼位時,緬希科夫就運用手中的權勢,把他接回自己家中撫養。

他這麼做有兩個目的:一是控制年幼的沙皇,把權力緊緊地抓在手裡;二是讓小沙皇與自己的女兒親近,並強迫他們訂親。

但在鞏固個人權力的鬥爭中,緬希科夫沒有得到禁衛軍的支持,更未能消除敵視他的老貴族們對彼得二世的影響。

在後來的女皇安娜和德國使臣的陰謀策划下,老貴族多爾戈魯基教唆彼得二世從緬希科夫的府中逃了出來,並馬上讓人把緬希科夫抓了起來,還充公了這位大公爵、大元帥的全部家業,逼迫他們全家流放到寒冷、遙遠的西伯利亞荒原終其殘生。

流放途中妻子過世,他最終居住在別留佐夫小鎮自建的小木屋中,與兒女們共同生活,這是一幅英雄的悲劇。

葉爾馬克征服西伯利亞

在16世紀末以前,俄羅斯剛剛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其領土面積僅為280萬平方公里,地處東北歐一角,與西伯利亞相距遙遠。

1556年,沙皇召見與西伯利亞汗國毗連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授權他們抵擋西伯利亞汗國。

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准許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建城募兵,就此俄國將其勢力直接擴張到西伯利亞汗國境內。

1581年,經過長期準備後,葉爾馬克率領840人的隊伍征討西伯利亞。沙俄軍隊沿水路前進,侵入額爾齊斯河。

1581年10月26日,攻佔了西伯利亞汗國首府卡什雷克。葉爾馬克一夥為俄國擴張立下了戰功。

1598年,俄軍打敗了庫楚姆汗,庫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後不久身亡。至此,沙俄最後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

攻陷雪城

莫斯科街頭化妝舞會

蘇沃洛夫越過阿爾卑斯山

這幅畫歌頌了俄羅斯民族英雄和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畫中突出表現俄國軍事家蘇沃洛夫率兵遠征義大利 ,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情景。

沒有正面去描繪兩軍相遇戰中的俄軍統帥與士兵,而是選擇描繪征服險要的阿爾卑斯山所表現出的無畏精神,以此體現所向無敵、征服一切的英雄氣概。

聖彼得堡

葉捷爾斯基醫生

斯捷潘·拉辛

斯捷潘·拉辛是1667年俄國農民起義的領袖,他的哥薩克起義部隊所到之處,驅逐或殺死沙皇的行政長官,焚燒地主的莊園。1670年起義軍失利,但作為農民起義的領袖,拉辛一直被人民傳頌、讚美。

奧爾加的畫像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1698年正當彼得大帝出國訪問時,俄國發生了近衛軍兵變。彼得大帝得知後倉促回國,立即殘酷地鎮壓了這次兵變。

清晨冷冽的薄霧裡,克里姆林宮的高牆和華西里伯拉仁諾大教堂、修道院的穹頂森然挺立。

前景左側,帶銬的近衛軍們簇塞一片,有的憤然逼視著右側騎在馬上的彼得大帝,有的低垂了腦袋默默地與送別的親人相擁;畫面中段,行刑人挾制了近衛軍官準備送上絞刑架;右側,表情森嚴的彼得大帝昂首馬上,身邊團聚著以緬希科夫為首的支持者。

在一種近乎絕然的靜默中,兩群持不同信念的人對峙著,彷彿他們之間的戰鬥還在繼續,勝者沒有為王的大喜,敗軍也沒有為寇的悔過,他們個人的尊嚴和剋制著的情感靜默中宣洩著、交流著、對峙著,由此形成看不見卻可強烈感受到的畫面張力。

出身低層的近衛軍們如螳臂當車般試圖改變歷史巨輪的方向,最終為封建貴族的利益而犧牲;他們的犧牲雖毫無意義,可他們不屈不悔的個性卻令人尊敬。

蘇里科夫在1878年著手起稿《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為這幅畫,他花了3年時間,閱讀了相關歷史文獻,在博物館研究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在紅場,高大的歷史建築物,大大烘託了作品肅殺與鐵血的時代氣氛。

畫家站在較客觀的立場上對這一歷史事件予以再現。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陰難追 的精彩文章:

陰謀學的扛鼎之作,一本專門用來害人的千年奇書!
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

TAG:光陰難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