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前,晚清軍工業究竟有多強大?

甲午戰爭前,晚清軍工業究竟有多強大?

甲午戰爭前,晚清軍工業究竟有多強大?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晚清洋務運動的一大耀眼產業,當屬軍工產業!

特別是在一些拍攝自晚清年間的老照片里,大清朝的軍工產業成果,也常叫觀者連呼驚嘆:許多晚清年間西方世界都堪稱先進的槍炮武器,晚清的軍工廠不但能完美仿造,而且更以珍貴照片,留下了榮耀瞬間。照片上那些百分百晚期製造的強大近代武器,也叫許多歷史迷們連連咋舌:原來「落後挨打」的晚清,軍工生產也曾這麼強?!

而另一些歷史愛好者朋友們,卻也發出了疑問:既然晚清的軍工生產如此強,那麼接下來的晚清對外戰爭,特別是令國人刻骨銘心的甲午戰爭里,我們依然會悲催戰敗呢?

要弄明白這事,就要先看一個事實:晚清軍工業強不強。

一:看上去強大的晚清軍工業

拜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大敗虧輸所賜,洋槍洋炮的強大殺傷力,算是打醒了清末的仁人志士們,早在英法聯軍撤出北京時,恭親王奕?就曾鄭重疾呼,要僱傭外國工匠,認真學習製造西方槍炮。而遠在前線的曾國藩李鴻章師徒,更早早開始行動,曾國藩的安慶軍械所,就是中國近代第一家本土兵工廠。李鴻章進軍上海後,更開始埋頭學習西方槍炮製造。近代中國第一批軍工技術人員,就是這樣從戰場上打磨出來。

甲午戰爭前,晚清軍工業究竟有多強大?

待到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滿懷著「自強」的雄心壯志,在洋務派的全力推動下,一大批近代軍工企業,雨後春筍一般誕生了。從太平天國戰爭尾聲至辛亥革命爆發,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晚清王朝先後建立起44個兵工廠,其中興建於甲午戰爭前的更有30家之多。兵工廠的建設速度,幾乎是以平均每年接近一家的速度進行。諸如「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槍炮廠」這些大型兵工廠,每家每年就要花掉三十萬兩白銀的經費。堪稱是不惜血本,狠抓近代軍工業。

這樣的生產規模,放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東亞大地上,堪稱首屈一指。

而且另一個叫後世好些人稱奇的事實是,晚清的軍工企業,不單有數量,更有強大的生產技術。雖說生產蒸汽機鐵甲艦這類大傢伙,還是力不從心,北洋水師等艦隊,主要還是以買船為主。但論生產槍炮等陸軍常規武器,卻是絲毫不含糊。

甲午戰爭前,晚清軍工業究竟有多強大?

二:高精尖的晚清槍炮生產

自從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展開,曾經在戰場上吃夠洋槍洋炮大虧的晚清王朝,對槍炮的生產,自然是無比重視。不但大力聘請外國工程技術人員,不惜血本引進外國先進機器設備,對於世界軍火的新技術,也是一直瞪圓眼睛緊跟。自19世紀60年代起,技術就不停突破。

尤其緊追世界潮流的,就是晚清的炸藥生產。1870年時,天津機器局就建成了火藥廠,可以自主生產當時世界通用的先進炸藥。隨後的幾年裡,江南製造局和山東機器局,也都有了炸藥生產能力。19世紀80年代,硝化棉火藥橫空出世,西方一度嚴密封鎖製造技術,但晚清的軍工人員,在1885年時就成功仿製,1894年時,江南製造局的火藥廠,已經可以做到年產六萬噸硝化棉火藥。

同樣緊跟不輟的,還有晚清的槍械生產。除了常規步槍可以生產外,19世紀八十年代誕生的馬克沁機關槍,晚期的金陵製造局同樣迅速仿製成功,開發出了性能不亞於馬克沁的中國「賽電槍」。1894年時,「賽電槍」已經批量裝備晚清軍隊。這個裝備速度,即使比起老牌西方強國英國來,也僅僅晚了三年。與此同時,西方世界新興的半自動步槍,大清王朝也沒放過,江南製造局成功開發出「快利槍」,口徑更大於當時奧匈帝國強大的「曼利夏槍」。而同樣正玩命學習西方的日本呢?此時只能望著清王朝的「快利槍」乾瞪眼。

甲午戰爭前,晚清軍工業究竟有多強大?

而在火炮生產方面,晚清軍工產業的進步,更叫西方同行們稱奇。19世紀80年代時,江南製造局就已經完全掌握了西方各種前裝火炮的生產工藝,輕鬆生產40磅至180磅的各式阿姆斯特朗前裝炮。尤其叫西方技師驚訝的是,江南製造局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完全可以自己操作生產,不需要任何西方工人來插手。這熟臉的技術能力,超乎西方人的預料。

19世紀新興的後膛火炮,江南製造局也同樣順利掌握,到了1892年時,江南製造局更獨立製造出120毫米的阿姆斯特朗式快炮。這也就意味著,晚清軍工企業只用了18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從前膛火炮到後膛火炮技術的飛躍。這突飛猛進的速度,放在近代世界軍工歷史上,都是十分少見。

而比起野心勃勃的日本來,甲午戰爭前的晚清陸軍火炮生產,更是遙遙領先:晚清獨立製造阿姆斯特朗前膛炮時,日軍裝備的,還是更加落後的法國線膛炮。一直到1893年時,日本才勉強造出93毫米的後膛山炮,比起晚清江南製造局來,技術落後了至少9年之多。

所以,強大的晚清軍工產業技術,確實給清軍提供了靠譜的火力支持。僅以甲午戰爭來說,清軍的火力配備,理論上應該對日本形成壓倒優勢才對。然而,這事兒,確實是理論上的。

甲午戰爭前,晚清軍工業究竟有多強大?

因為技術突飛猛進的晚清軍工業,卻沒有解決一個要命的短板問題:產量問題!

三:致命的短板

雖說在甲午戰爭戰場上,清軍低落的士氣和孱弱的戰鬥力,多次葬送了大好的戰局,但以裝備水平來說,晚清的軍工產業,也確實要負一個大責任:產量不夠。

明明有遍布全國的30家軍工企業(甲午戰爭前),晚清軍工的槍支彈藥產量竟然跟不上?看看槍械生產就知道:甲午戰爭前,晚清這些兵工廠里,有批量槍械生產能力的廠家,只有江南製造局等六家。其中產量最大的江南製造局,年產槍支也只有1500支。甲午戰爭前,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等六家軍工企業,累計生產的槍支,也不過八萬支左右。

至於槍彈的生產,連北洋大臣李鴻展本人,都是心知肚明,1878年他在奏摺里就叫苦:僅後膛槍彈的生產,就是「遇有戰事,十年之蓄,不夠數月之需」。平時看著生產紅紅火火,一打仗就不夠用。

比起不夠用的槍械來,技術領先日本數年的晚清火炮呢?甲午戰爭爆發前,晚清能夠生產火炮的企業有11家,累計向前線提供了大小火炮2000門。而且請注意,無論槍械和火炮,都不止是供應淮軍等部隊,而基本是全國軍隊統一分配。參考一下晚清的軍隊人數,這看上去不錯的產量,其實很不夠分。於是,放在甲午戰場上,清軍槍炮補充不足,彈藥短缺,都成了常見的景象。

甲午戰爭前,晚清軍工業究竟有多強大?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只要看看晚清軍工廠的分布就知道,洋務運動起,清王朝對於兵工廠,堅持「疆臣自辦」,所以30家兵工廠的分布很不合理,好些甚至是拍腦袋就辦起,極少考慮到生產的整體布局。而且除了幾家大型兵工廠外,大多數的兵工廠,產業並不完整。於是有限的軍工資源,就被稀釋到各家兵工廠里,一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時,縱是技術取得突破,但是生產,卻並未形成合力。產業規劃的短視,終令清軍在戰場上,繼續嘗到苦果。

但那一代中國軍工人的心血,依然值得後人欽佩,至今留在照片里的,琳琅滿目的晚清軍工產品,足以證明中國人的智慧與能力。近代中華的自強,確有他們的心血在其中。

大明王朝出了什麼昏招,養肥了敵人終於徹底失控?

英國人的三件禮物,本可喚醒中國自強,卻被乾隆鬧成笑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