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Anitama新聲|漫畫經典正在被人忘卻嗎?我們又為什麼還要了解經典?

Anitama新聲|漫畫經典正在被人忘卻嗎?我們又為什麼還要了解經典?







作者:謝楓華


封面:咯咯咯的鬼太郎 第6期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摘要




網路八卦、言論、趣聞集錦。




動畫工作室 Magical Girl 的製作人佐藤郁雄在推特上宣布,該公司「為了提高動畫人的收入」,開始經營「寫真偶像動畫人」的經紀包裝,為有資質的年輕人提供數字作畫補助、房租補助、同人志製作等服務。固定工資 10 萬日元,外加績效和提成。




佐藤還說,「寫真偶像動畫人」只是一個便於理解的說法,也可以有「YouTube 主播動畫人」「Cosplay 動畫人」等。




(https://twitter.com/ikumaru_s)




漫畫家樹崎聖與前《周刊少年JUMP》總編 S 氏(鳥島和彥?)和他曾經負責過的漫畫家們一起用餐。酒席上,前總編說了一句話,令樹崎印象非常深刻:「凡是只會按照我說的修改的人,全都沒能出道。」




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能夠超越編輯的要求,或者畫出完全不同的東西的人,才能有所作為。




於編輯而言,當看到自己提出修改意見的分鏡,變得比自己要求得更好、出乎意料的時候,那種快感實在是太強烈了。作家既然要和編輯一起創作漫畫,也必須讓編輯體會到那種快感才行。




樹崎自己以前在《月刊 Afternoon》的責編也曾經對他說過:「現代讀者感受到的『趣味』,大部分都是意外性。」也就是說,讀者向作家要求的,正是一般人一般想不到的創意。




(https://twitter.com/saintkisaki/status/1001097107757981697)




東京工藝大學漫畫學科教授伊藤剛說,他在學校講漫畫史的時候,非常注重自己講的東西能否和學生「知道」的漫畫聯繫上。但是,這一點已經一年比一年更難做到了。雖然手塚治虫還有學生在讀,但是石森章太郎基本上已經沒人讀了,幾乎只能搬出《假面騎士》的名號來。赤塚不二夫也很難了,能用《阿松》提起學生興趣的時間,可能也只有接下來的兩三年了。藤子不二雄二人組裡,可能只有 F 還有人知道了。




明明《鬼太郎》的動畫還在播,但是講到水木茂的時候,伊藤就非常擔心自己的說明會不會過於枯燥冗長。水木和別的漫畫家不是一個年代的,也不能把他當做貸本和劇畫的代表。




伊藤覺得,現在的學生看《漫畫少年》(1947 年~1954 年發行的漫畫雜誌),那種距離感,可能和他們那代人看《新青年》(1920 年~1950 年發行的偵探小說雜誌,不是陳獨秀那個《新青年》)差不多了。




伊藤在課堂上講起這些大師時,感受得到台下學生們在迅速失去興趣。這讓他感到非常難受。




可能有些中老年人覺得現在的學生當然還會讀手塚、石森、赤塚這些大師,但事實並非如此。手塚因為地方的圖書館和兒童活動中心的功勞,已經算是讀的人比較多的了。




而從現在往後看,再過 10 年。可能《灌籃高手》和《龍珠》等作品也將變成經典,沒什麼人讀了。從 2030 年往前追溯,《灌籃高手》之類也已經是 40 年前的漫畫了。




這個問題不僅僅存在於想要從事漫畫工作的大學生中。比如說,伊藤給電視節目製作公司的年輕人看昭和 30 年代的手塚作品並且加以解說,那年輕人也眼神閃爍只會說「太難了」。伊藤給和他同樣是 50 歲左右的漫畫家朋友看井上一雄的《球棒君》的時候,那朋友稱其為「這種東西」,令他感到非常難過。這種經歷,他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而這樣的伊藤自己,也是最近才開始對自己出生前的漫畫開始產生興趣的。




(https://twitter.com/GoITO)




伊藤說這番話,不是想要責備那些不知道過去大師作品的年輕人。填補時間留下的鴻溝,正是他作為老師的工作。雖然也可以讓學生死記硬背,但是伊藤非常反感「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論調,還是希望能讓學生對大師產生興趣。




如果在大學裡專修漫畫的年輕人尚且如此,一般的漫畫愛好者對過去經典還能有多少認知,就更令人擔憂了。伊藤的發言,引發了不少漫畫愛好者的感慨和討論。




但同時,也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年輕的漫畫工作者,真的有必要學習漫畫史嗎?那些作古的大師,和未來的漫畫家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輕小說教室執教的作家葛西伸哉,解釋了向學生們講授歷史的意義。




其一是,了解了歷史,可以培養更長遠的眼光。葛西說,去年開始流行的作品類型,誰也保證不了會不會明年就過氣;但是經歷了 50 年時間考驗仍然不變的精彩,幾年裡突然無人問津的可能性就很低。




葛西這句話已經反覆說了很多次:就在短短 15 年前,「異世界奇幻小說已經沒人會看了」「強大主動的男性主人公賣不出去」還是輕小說界的常識。




對於已過知天命的葛西來說,15 年只是很短的一段時間。他們曾經親身經歷過,知道為什麼會有當時的那種風氣,又是怎樣從當時的風氣轉變成現在的潮流的。可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當然就不會知道那段歷史,或者只是有很模糊的一個認知。




葛西認為,將自己親身體會過的變遷傳授給年輕人,作為他們預習風向的提示,正是他們長者的職責。為年輕人提供這些資料和知識,絕對不會沒有意義。






另一個意義則在於,學習理解經典的娛樂作品,還能給自己的創作實踐帶來提示。




掌握了關於經典的基礎知識,可以避免「重新發明輪子」。一方面,創作者了解了歷史,就可以避免不知道「輪子」早已經存在而為自己的「奇思妙想」得意忘形;另一方面,如今已經不再流行、過去卻曾經被人使用過的實用「工具」,也可以給他們的創作提供參考。




(https://twitter.com/kasai_sinya)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所以這時候就應該給 Anitama 的那幾篇歷史連載打廣告了。






相關文章


重返17歲的青春


動畫版《GODZILLA》中3DCG製作的妙用


活該


似曾相識的故事


有龍存在的異世界裡,戰爭應該是什麼樣的?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講道理 的精彩文章:

2018年4月新作動畫前瞻:《女神異聞錄5》
Anitama活動預覽:2018年4月2~8日

TAG:Anitama講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