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任官揚州 抗倭有功——明代儋州舉人唐維

任官揚州 抗倭有功——明代儋州舉人唐維

「儋州好人」系列評選活動火熱徵集中

提示

洋浦新英灣區太平社區唐屋村有一座海南現存形制最全的科舉功名坊——「發祥坊」,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紀念的是明代儋州舉人唐維。唐維號松山,源出攀丹唐氏,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勤學多才;他還是生員時已受到知州蕭弘魯器重。明嘉靖丁酉科,唐維考中舉人,先後任揚州府通判、同知,任上參與抗擊倭寇,立下功勞,卸任後回到家鄉,悠遊田園,以吟詩作賦為樂,詩文滿帙。

任官揚州 抗倭有功

——明代儋州舉人唐維

明代儋州知州為唐維中舉而立的「發祥坊」位於洋浦新英灣區太平社區唐屋村,2015年被列入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源出攀丹唐氏 生於書香門第

唐維原名經維,號松山,明弘治年間出生於儋州木棠唐宅村的一個書香之家。唐維的祖上是瓊州第一科舉望族——府城東廂蕃誕(今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攀丹村)唐氏人,元初遷移至洋浦唐屋村(據傳古稱「石門村」)。唐維這一輩,已是蕃誕唐氏入瓊始祖唐震公的第十一世孫。唐維的祖父唐圭後來從洋浦唐屋村移居木棠唐宅村。

唐維的父親是地方上有名的讀書人,叫唐朝胤,字邦儀,別號石門。唐朝胤幼年失怙,早年師從儒士梁成(儋州天堂人),明正德間由歲貢中副榜舉人。唐朝胤生性剛毅正直,勇於從善,知無不為。有一次,唐朝胤受友人之託,保管錢財二十金,不幸被強盜劫走,後來他借錢如數還給友人,卻沒有提到被劫之事。明弘治十四年(1501),儋州的土地上戰火紛飛,唐朝胤領義兵衛護家鄉,鄉親們得以免遭兵燹。陳袞任儋州知州時,儋州學倒塌,唐朝胤倡議遷建州學,並親自選址。明正德年間,唐朝胤任桂陽訓導(一說是任教諭),他到任後,「敷陳條約,以正風教,作士氣為先」,教績顯著;期間一彭姓同僚病逝,唐朝胤盡捐俸祿為他辦理喪事。唐朝胤晚年升推官,將赴任時,受聘續修《瓊州府志》,未成,卒於府城,享壽七十一歲,葬松林嶺。

唐朝胤有三子,長子名唐經綸,號雪軒,歲貢,任過遂溪訓導,(一說唐經綸是拔貢,曾任順德教諭。)次子叫唐經緯,唐維即唐朝胤的第三子。

唐維的出生地——木棠鎮唐宅村。 唐海亮攝

自幼嗜學多才 受到太守器重

唐維天資出眾,素敦孝敬,自幼勤於學問,嗜好古文,年少之時已是博學能文的才子。唐維考取生員後,在諸生中出類拔萃,受到儋州知州蕭弘魯的器重,兩人相善,成莫逆之交。

蕭弘魯是廬陵人,明嘉靖初年任儋州知州,在任七年,「遷儒學,創官鋪,修社學,招生黎,立都圖,有惠政」,以廉能著聲,儋州民謠「七載廉能讓老蕭」,說的便是蕭弘魯。蕭弘魯還是第一位有儋州八景詩載於尚存方誌的詩人。

蕭弘魯曾在州治東的承流宣化坊處樹立屏壁,下面雕刻「紅日中天」和「寒潭徹底」兩幅圖畫,用以慶祝儋州百姓安居樂業、一派欣欣向榮的盛況。唐維為此專門寫下了《儋州屏壁賦》一文,用近千言的筆墨詮釋屏壁兩圖的含義。

蕭弘魯在儋州知州任上,正值海南興起修志。方誌是一個地方存史資政的重要文獻,在「鑒往知來」方面具有很大作用,南宋時儋州修成第一部方誌《南寧軍志》,元代儋州卻沒有重修志書,入明朝以來一百多年間儋州也未修過州志。蕭弘魯深明修志對儋州的重要性,於是他請來了唐維負責此事。只可惜,唐維所修的州志最終沒有成書傳世。

明嘉靖四十年(1561),唐維的父親唐朝胤去世,蕭弘魯親自撰寫墓志銘,云:「維其仁,其心遍;維其義,其心辯。持身不出乎禮度,遺後足征於文獻。行而司教,多士是憲。終而遺言,州邦是殿。松山之阡,雙玉永奠。百世之下,視此如見。」於此,可見蕭弘魯離開儋州多年後,還與唐維保持著深厚的交情。

唐維中舉的「捷報」牌匾。

考中丁酉舉人 官府立坊表彰

明嘉靖十六年(1537),歲次丁酉,是一個大比之年。這一年,唐維由瓊州府學考中了廣東鄉試舉人,同科海南共有4人登榜。相傳,正是在這次考試中,唐維考卷上名字里的「經」字因考官辨認不出,出榜只寫「唐維」二字,唐維一名由此而來。中舉「捷報」傳到唐屋村時,唐維正在村前的藍地上砍藍制靛,人們因此還用方言稱他做「藍頭舉」。

科舉時代,官府為了表彰士子獲得功名,同時鼓勵民眾勤奮學習、推動地方教育事業發展,往往會給中舉中進的士人樹立科舉牌坊。明嘉靖十八年(1539),當時的儋州知州和同知在洋浦唐屋村為唐維立了一座「發祥坊」,這對唐維、唐氏家族乃至高麻都來說,皆是至高無上的殊榮。

發祥坊位於唐屋村祭祀祖先的「演清堂」面前,為三間四柱結構,硬山式屋頂,材質是玄武岩,中間坊額橫書「發祥」兩個正楷大字。右落款:「廣東丁酉科鄉試中試舉人,儋州知州龍崗李朝用、同知撫山李應」。左落款:「嘉靖十有八年已亥丙寅日」。右落款里的最後一個字今已漫漶不可辨別,查離唐維生活年代最近的《萬曆儋州志》,明嘉靖年間儋州同知有名為李應龍的人,可知右落款的最後一字應是「龍」。

唐維中舉,成為了唐氏家族遷至洋浦後的第一位舉人,族人在官府建立發祥坊之後,也修了一座五層石塔來慶祝和紀念這一光宗耀祖的大事。塔因位於演清堂前而被稱為演清塔,也有人管它叫做文筆塔或蓮花塔,塔基座為蓮花座,塔剎呈蓮花狀。據說,唐維族人是在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修建演清塔,他們祈盼其也能調節唐屋村的風水,使「地脈興」而「人文煥」,讓唐氏出現更多的人才,這正與發祥坊之「發祥」的意旨契合。

發祥坊與演清塔至今仍屹立於洋浦唐屋村,其中,發祥坊已成為海南尚存形制最全的古牌坊,2015年列入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而演清塔是海南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風水塔,它們寓意文運昌盛,一直在激勵後輩學子奮發向上,可謂唐維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財富。

族人為紀念唐維而建的文筆塔。

出任揚州官職 抗擊倭寇有功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唐維出任揚州府通判,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擢升揚州府同知。關於唐維的政績,《萬曆儋州志》語焉不詳,只說他「廉能有聲」。其實,唐維於官任上,曾在抗倭事業中立過功勞。

倭寇之患由來已久。明嘉靖年間,明朝政府實行海禁,倭寇卻暗中與東南沿海的土豪、奸商、海盜、流氓相互勾結,無惡不作,倭患愈演愈烈,富庶的揚州一帶成為了倭寇活動的重災區。唐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任官揚州。

唐維為宦揚州府期間,他參與了兩次大規模的抗倭之戰,一次是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另一次發生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數千倭寇進犯揚州的門戶——通州,通州城中民心大亂。當時,參將解明道正好率兵到達通州。倭寇兵臨城下,解明道親自登上城牆禦敵,並派人搜查城裡倭寇的內應,捕殺數人,民心始定。因圍困通州的倭寇眾多,最先趕到的明朝援軍不敢與之交鋒,只是紮營觀望。另有一支馳援的官兵卻遭遇倭寇伏擊,幾乎全軍覆沒。通州危如累卵。二十三日,倭寇探知有大批官軍援兵將至,恐被內外夾擊,急於求勝,連忙製造雲梯,並於次日攻城。倭寇使用弓箭做掩護,架雲梯登城,城牆險些被其攻佔。解明道與唐維指揮城內的士兵從城牆上投擲磚石、發射火器打擊敵人。此役自凌晨持續至中午時分,雙方激戰八小時,倭寇遭到重創,死傷一百餘人。倭寇攻城不克,又懼明朝援軍逼近,遂燒殺擄掠一番後退奔狼山,通州城安全。二十六日,解明道、唐維等督令尋剿落伍的倭寇,斬獲近九十人。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五月,四千餘倭寇突犯江北通泰濱海地區。抗倭名將胡宗憲與唐維、石茂華等揚州地方官計議,濟助兵船糧餉器械,隨統游擊史符、原領辰州衛指揮彭鶴年、楊伯喬、周官等,率兵二千餘名前赴應援,截殺倭寇於灣頭、揚子橋、王家莊,三戰三勝,倭寇敗退。六月十五日,倭寇竄至淮安廟灣。十七、十八日,官兵於蛤蜊港海口與倭寇鏖戰,用鳥嘴銃打沉敵船二十餘只,打死打傷倭寇無數,俘斬首眾,奪獲兵器,解救出被擄的民眾。倭寇遠遁,地方重獲安寧。事後,官府勒碑紀念此役。

唐維卸任後回到家鄉儋州,整日悠遊田園,以吟詩作賦為樂,史稱他非常勤於創作,「詩文滿帙」。儋州方誌上記載唐維的一首《那細泉》詩:「地本居幽僻,天教慰寂寥。池無一畝廣,泉有萬珠跳。坐浴清心骨,行吟厭市朝。從今頻往返,歸路不辭遙。」此詩為唐維遊覽位於州城北四十里的那細泉後所賦,從中可見唐維濃厚的田園情懷。

舉人故里的遺風

樹綠蟬鳴的初夏,我們來到明代舉人唐維的出生地木棠鎮唐宅村。村裡,榕樹、酸梅樹,枝繁葉茂,鬱鬱蔥蔥,每一棵樹木都在百年以上,走在樹下,涼風習習,非常愜意。村的右邊,是碧波蕩漾的東山水庫,左邊,是一大片平坦肥沃的土地,土地上,一行一行的瓜架上,掛著圓圓滾滾的黑皮冬瓜。

村子不大,100來戶人家都姓唐。村裡乾淨整潔,花木扶疏。靠著村前那片肥沃的土地,村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都蓋起了漂亮的小樓房。古樹下,與村民聊天,他們的談吐、舉止,都彬彬有禮,恰到好處,會讓人覺得舉人的遺風無處不在。村裡100多戶人家,先後走出了幾十名大學生。有的家庭里,5個小孩全部都是大學生。一位叫唐紹華的大學生告訴我們,從小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會拿唐維舉人如何勤奮好學、如何考取舉人的故事來教育激勵他們好好讀書,做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和自己的幾個姐姐都以祖上為榜樣,努力學習,全都考上了大學,他自己去年從南昌航空大學畢業後,被上海的一家公司錄用,今年4月,自己回到海南,參加了公務員考試。跟他聊天的時候,村裡好多在家的一些年輕人都圍了過來,一打聽,他們都是大學畢業生,有的在鎮里工作,有的在海口打工。最讓我們吃驚的是,一個叫唐志成的村民,已經50多歲了,並沒有上過大學,但說起明朝和清朝幾百年的歷史,他說得頭頭是道,絲毫無差。

唐宅村的村長告訴我們,整個唐宅村,都以是唐舉人的後裔為驕傲,每年清明,村民都會去給唐維掃墓,銘記祖先。在他看來,唐舉人對後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對村風的影響。在村裡,不管有沒有讀過大學,每一個人都遵紀守法,勤勞致富。建村以來,村裡沒有出現過違法亂紀的事,與周邊鄰村,也秉持著「友好相處、以和為貴」,遇到矛盾,都是友好協商解決,從沒有發生過過激行為。這種純樸的村風一代傳一代,上世紀80年代末,唐宅村還被儋縣政府授予「文明村莊」稱號,這一稱號牌匾,至今還被村民小心地收藏著。其次,對每戶家庭的家風也有很好的熏陶。在村裡,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都能和諧相處,一家有困難,全村都會伸出援手。如果誰家的年輕人結婚沒有地方蓋房子,村裡有餘地的人都會無償讓出宅基地,村裡有新人嫁進來,接受的第一個祖訓就是孝敬老人、勤儉持家。在近年的儋州城鄉環境衛生整治中,村民積極響應,年輕人、老年人每天都會按時打掃自己家裡和村裡的環境衛生,使整個村莊變得像個美麗的大花園,在全鎮每一次評比中,唐宅村都是第一名。歷史已經遠去,光陰中的故事會漸漸變黃,舉人故里的故事也會不停地翻新,但舉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被賦予新的內涵傳承下去,並且歷久彌新,這便是文化的魅力。

儋州市新聞中心招人啦!!

儋州市新聞中心 作者:陳有濟 梁娥 吳宗績/文 黎有科/圖

編輯:王彩玉 審核:萬善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裡是儋州 的精彩文章:

TAG:這裡是儋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