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她們才是讓男人無法抗拒的女人!

她們才是讓男人無法抗拒的女人!



潘玉良 作品






「女人如花,花開如夢




悠悠歲月,描不了的是女人花的千嬌百媚,訴不盡的是女人花的涓涓心事。「一花一世界」,每一個女人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花開有百媚千紅,有風情萬種,有純凈素雅,有蕙質蘭心。然內外兼修才是美的統一,才是美的極致,才是男人無法抗拒的最好模樣!






民國時期,有這樣一群女畫家,或突破封建牢籠,或輾轉出國求學,或遇良人知音,

在藝術創作上表現出來的堅守品質、出眾才華以及留下的名構佳作,成為「民國美術」最耐人尋味的註腳。 




【何香凝】


執掌畫壇「帥印」先河 







何香凝(1878-1972),國民黨領袖廖仲愷的革命伴侶,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的母親,中國唯一一位美協女主席。






何香凝 1931年 《松菊》




桐華有這樣一句話:「美麗的女子令人喜歡,堅強的女子令人敬重,當一個女子既美麗又堅強時,她將無往不勝。」何香凝就是這樣的女子。在民國激蕩的年代裡,用自己的力量改寫人生命運甚至民族發展的軌跡,在女權運動中一路先行,

一生既能在柴米油鹽中尋得美滿婚姻,也能在事業上奮不顧身,詮釋了一個女人內外兼修的最好樣子。






何香凝 《菊》



1878年出生於豪門大家的何香凝,父母對於她的期待是,成為遊走於「上流社會」優雅又精緻的名媛淑女。於是,在香凝7歲的時候,母親就開始給她纏腳。小香凝不願意,總在晚上自己剪開纏布。多次下來,父母也拿「執拗」的香凝沒有辦法,只得由她去。






何香凝 《和平之境》




年少時展示出的非凡讓香凝在眾多兄弟姐妹中脫穎而出。17歲時,父親就讓她擔任自己的經濟助手,承擔起管理家庭財務的工作。可何香凝的一雙大腳早已傳遍大街小巷,讓媒人和豪門公子們望而卻步。恰逢此時剛從舊金山回國的廖家公子廖仲愷,正好要找一位不受傳統禮教束縛的非纏足女子。於是,19歲的何香凝和20歲的廖仲愷一同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正所謂

「自愛者,方能為人所愛,出類拔萃者,必有良人相識。」


 



何香凝、廖仲愷



19世紀末,清政府走向腐朽、衰敗,民族危機也進一步加深。此時的廖仲愷也在一心尋求革命之法,力圖拯救處於水深火熱的祖國。何香凝非常支持丈夫,在日本,夫妻二人結識了孫中山,並與之建立了同盟會,一路追隨著他的革命救國事業。1922年,留守廣州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扣押囚禁了廖仲愷。


 




何香凝 《馬》



幾經輾轉打聽,何香凝終於得到了8月陳炯明要在白雲山主持會議的消息。大雨滂沱中,何香凝一身濕衣,衝進陳炯明的會場。面對在場冷肅的軍官們,何香凝毫不畏懼,厲聲道來陳炯明扣押廖仲愷的無理無據和不仁不義:

「我今天上山就沒打算全身而退,至於廖先生,隨便你們讓他活讓他死,但我一定要你們給我一個答覆:究竟是放,還是殺!要殺,就隨你們便;要放,就叫他跟我一同回家。」


 




何香凝 《虎》




何香凝的氣場震懾住了在場的所有人,陳炯明擔心把事情鬧大,只好放人。後來,當何香凝回憶起這件事,她說,這是她一生中取得的最大的勝利。


 



1962年,畫家傅抱石、潘天壽在杭州觀看何香凝作畫。




何香凝還有一個常為人稱道的身份——畫家。她第一次正式學習畫畫時,是和丈夫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孫中山先生建議她學習畫畫,以畫作來解放被封建文化桎梏已久的國人的思想。為了國人的需要,為了心中的理想志向,何香凝進入到日本女子美術大學正式學習畫畫。此時的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何香凝 1914年《獅》




畫畫和文字一樣,都是抒發情緒的藝術。何香凝在畫畫中,寄託的是一顆高尚神聖的愛國之心。她最喜愛畫獅子和老虎,

「以示各族人民應如睡獅之覺醒,如猛虎之雄偉。」

她也為女兒取名為夢醒,寓意祖國如雄獅覺醒。





宋慶齡、何香凝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何香凝將自己多年的畫作和珍藏的書畫拿來義賣,組織了「救濟國難書畫展」。當炮火聲在國內響起的時候,何香凝便和宋慶齡一起冒著危險趕到前線,攜手創立了婦女抗戰後援會。


                       




何香凝 1910年 虎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醫院與世長辭,終年94歲。按照她臨終前的遺願,葬於中山陵的廖仲愷墓中,與丈夫合墓,完成了兩人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的約定。


 





何香凝的一生一路逆流而上,撕下了世俗對女人的標籤,雌雄共體,

既是「猛虎」,也是「寒梅」。

在混亂的時代里,活成了最真實的自己,也獲得了最有價值的一生。




【關紫蘭】


中國第一代閨秀油畫家







  

關紫蘭是我國較早接受馬蒂斯野獸派影響的職業油畫家,用筆豪放,落筆之間透露出既堅強又柔和的氣息,被海外油畫界稱為中國

「閨秀女油畫家」

。加上對色彩的極其敏感,使她在她的畫作中越發透露出堅強與宏偉,一派大家風度。








關紫蘭《花卉》




關紫蘭,廣東南海人,1903年出生於上海一個富裕家庭。從事紡織業的父母除經營外,還親自為棉布設計圖案。誕生在這樣環境里的關紫蘭,對美術表現出異常的興趣。父母見了心裡暗喜,在其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時,有意識地往藝術方面培養。關紫蘭十幾歲時,便考入上海神州女校圖畫專修科,後轉入中華藝術大學學畫。






關紫蘭《少女像》1929年




1927年,關紫蘭以優異的成績從中華藝術大學畢業。6月,該校舉行美術展覽會,200餘幅師生作品風格各異、琳琅滿目。當時有名的《良友》畫報編輯梁得所和作家高長虹等應邀前往參觀。關紫蘭展出的是一幅名為《幽閑》的作品,旁邊還附有她的照片,並配有文字說明:「關紫蘭女士(本屆優等畢業生)」。照片中她左手優雅地托著下巴,安靜地望著外面的世界,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就這樣,她的油畫《幽閑》被選中,連同她的照片發表在當年《良友》畫報第17期上。







大學畢業的關紫蘭,並不滿足,她還欲去法國留學。可是老師陳抱一卻告訴她,學習西洋畫,不一定都要去法國,並說他在日本有熟人。於是在陳抱一的介紹和引薦下,不久,關紫蘭從上海來到了日本東京文化學院。




果然,日本學堂的優越學習條件和治學環境,比上海的大學強多了。這裡不僅有詳實的美術史料,印刷精良的洋畫片,還有不少歐洲油畫原作的臨摹手稿。同時,關紫蘭還時常可以看到西洋大師們的原作畫展,真正領略西洋油畫的奧秘。在這裡,她一方面學習日語,一方面廣泛地接觸起其他專業人士,對此她欣喜不已。





關紫蘭《花卉》




  

關紫蘭還很有人緣,在日本留學期間,她又遇到兩位日本前衛畫家的點撥。他們是油畫家有島生馬和中川紀元,兩人均是留學法國的才子,諳熟各種油畫技術,尤其擅長法國野獸派的藝術,以形寫意的筆觸和大膽潑辣的色彩,簡約又熱烈的形體「變異」,衝擊著當時的日本畫壇上的陰陽怪氣。





關紫蘭 人物




關紫蘭的一生,可謂既清高又矜持,到了晚年,還每月去長春路拐角上的斯維美理髮店修飾自己,時常不忘記在身上灑些高檔的進口香水,保持一種飄逸、清麗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尤其,她容不得那些「歌功頌德」的作品,認為那不過是垃圾一堆。1958年,關紫蘭相濡以沫的開牙科診所的丈夫去世,使她對人生,對繪畫有了更透徹的看法,也使她更加堅定地踐行著自己對藝術純潔性的堅守。始終不流於時俗,保持著自己的獨立人格。





關紫蘭 1966年作 太陽菊




「文革」後,她對中國美術的發展重新燃起希望,但畢竟年事已高,力不從心了,所以對年輕人充滿期待。1978年,她最疼愛的外孫葉奇參軍入伍。葉奇說,我能夠通過「政審」進入部隊,這對我外婆是種信任和鼓勵。第二年春天,關紫蘭不顧76歲高齡,風塵僕僕地來到野戰軍某部駐地,看望外孫,還抽時間指導有藝術愛好的戰士們作畫和輔導出黑板報。





關紫蘭《西湖》




關紫蘭一生除兩度負笈東瀛外,長期生活在上海。除此,與其最有緣分、去過次數最多、最為鍾情的地方就屬杭州西湖了。這不僅與她作品有關,更重要的是她認為西湖太美了,「濃妝淡抹總相宜」,確非同一般。1981年,年近八旬的關紫蘭生前最後一次重遊西湖,再次親近她理想中的天國。她生前還幽默地關照家人:「我死後骨灰就撒在西湖裡,這樣你們還可以每年去一次杭州。」




1985年6月30日,因心臟病突發,關紫蘭卒於自己的寓所。





【方君璧】


山花爛漫君如璧,大家風範







  在一群醒目的女性藝術家裡面,方君璧是獨特而重要的一位。被稱之為民國六大「新女性」畫家之一的方君璧出生於名門望族,作為中國油畫史上傑出的女畫家,她是第一位考入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的中國女學生,第一位參加法國最具盛名的沙龍展——「巴黎美術展覽會」的中國女性畫家。





方君璧  吹笛女




  1924年,她的油畫《吹笛女》和《H小姐的肖像》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吹笛女》還登上了巴黎一本美術雜誌的封面,年輕的方君璧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此後 ,《吹笛女》被多次出版,數次展覽。





方君璧《藍中繁花》




1916年方君璧與曾仲鳴訂婚。二人青梅竹馬,由親戚而同學,日久生情。方君璧在二人的文集《頡頏樓詩詞稿》中寫道: 

我們二人,真正如管道升夫人所說,我們像是用了我們小時候所玩打破的泥人,再和、再捏,再做出來的我和你,所以你中有我,而我中有你。





方君璧  人物




  方君璧沉迷藝術,但總被捲入政治旋渦。1938年12月,曾仲鳴隨汪精衛夫婦飛至法國殖民地河內,主張親日。曾仲鳴決定,一旦立場明確即與汪精衛出國,遂方君璧前往達河內與丈夫告別。深夜,戴笠的軍統派槍手衝進汪精衛的住宅,而方、曾當晚住在了汪精衛夫婦的卧室,不幸中槍。方君璧險些要命,曾仲鳴則搶救無效,於1939年3月21日逝世,享年43歲。





方君璧




 

 革命連累了方君璧的前半生,乃身不由已,而藝術卻伴隨了她一生,是性情使然。方君璧半生刀光劍影,一生顛沛流離,而她的藝術風格卻細膩溫和、清秀脫俗。她慣於畫兒童、少女、平湖明漪、初春玉蕊。1986年方君璧因病在日內瓦去世,幾乎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放下畫筆。




【蔡威廉】


立志成為「中國達·芬奇」







 

 蔡威廉是著名學者蔡元培之女,二十世紀中國重要的油畫畫家,也是中國早期美術教育家,以肖像畫聞名。蔡威廉非常崇拜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達·芬奇,相信

「一個畫家應當描繪兩件主要的東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圖。」

曾立志要成為

「中國的達·芬奇」。




蔡元培與夫人及蔡威廉(左二)姐弟,1912年9月攝於德國




蔡威廉1904年生於上海,其母黃仲玉是蔡元培先生的第二位夫人。1913年9月5日蔡元培攜夫人及長女威廉、次子無忌、三子柏齡從上海赴法國,到巴黎後,9歲的威廉被送入當地的教會學校讀書。1916年冬隨父母親回國,入北京孔德學校念書,成為該校首屆畢業生。





蔡威廉




1923年,威廉又隨父母前往比利時,進入布魯塞爾美術學院學習繪畫。自1914年至1927年,蔡威廉先後多次隨父親蔡元培出國。十幾年的游歐生活,使她接受了良好的歐式教育,通曉了法、德等國語言,遍覽了西方藝術精華,為她以後的藝術創作和教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不久,她接受父親的建議,再次前往法國,就讀於里昂美術專科學校,專習油畫。





蔡威廉 《林風眠畫像》




1928蔡威廉年回國,被聘為國立杭州藝專西畫教授。次年,與同在該校任教的青年畫家林文錚結婚。1938年,杭州藝專與國立北平藝專合併後,因校方內部發生矛盾,蔡威廉夫婦離開國立藝專,次年5月5日,因生兒育女奪去了年輕的生命,死的直接原因是產後褥,間接原因卻是無書教,無收入,怕費用多擔負不起,不能住醫院生產,終於死去。人死了,剩下一堆畫,6個孩子。





蔡威廉 林文錚 《盆花》




蔡威廉去世時,蔡元培先生正在病中,親朋好友都不忍把這一不幸消息告訴他,女婿林文錚每次給蔡元培寫信,總是以威廉名義附筆問候相掩飾。但兩個月後,蔡先生終於從報紙上看到了昆明舉辦蔡威廉遺作展覽的新聞。悲痛欲絕的老父親遂於7月13日作《哀長女威廉》一文,傾訴失去愛女的剜肉之痛,蔡元培先生離世時是呼喊著威廉的名字離世的。






蔡威廉  《女孩》




  蔡威廉還是一位早期美術教育的先驅者。學成回國後,在父親蔡元培的支持下,她參與了國立藝專的創始工作,是該校首批教師之一,也是該校任職最長的教授之一。在學校期間,她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學工作中。她教學審慎,愛護學生,講話少而啟發多,但又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在師生中有良好的口碑。





蔡威廉 

《異國憶想》




在眾人多趨附新潮、熱衷走捷徑的現實面前,蔡威廉默默走自己的路,她給學生指導素描時「觀察穩重而銳利,看得准,改得准,要求嚴格,一絲不苟」。半個多世紀過去,她的學生還忘不了蔡先生那句輕柔和悅的口頭禪:「不要胡畫!」




【丘堤】


一代女性畫家的「畫魂」







1906年農曆三月初三,福建霞浦城關一個經商的開明鄉紳之家——丘家有了弄瓦之喜,那個秉天地靈氣而生的女嬰被取名邱碧珍,後來成為中國第一代最為激進、前衛,活躍在油畫歷史上一個才華穎異的現代派傑出女畫家,也是中國油畫藝術的奠基人之一。





▲《風景湖畔》丘堤




丘家是書香世家,1913年幼年的碧珍就讀於官立高等小學堂國民部,民國四年轉縣立第一女子小學就讀。碧珍從小發奮求知,性格豪爽,樂於助人。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此時全國青年運動興起,她帶頭剪去髮髻,假期與同學游壽、鄭嘯琴等人回霞開辦婦女工讀補習班,教育與啟發廣大婦女群眾與封建制度進行不懈鬥爭。此後,碧珍易名為丘堤,喻為抵制一切腐朽勢力的一道高岸。





▲《瓶花》丘堤




在福建女師期間,她學業優良,特別在縫紉、繪畫、手工、家事園藝等課優為突出,這為她後來繪畫、服裝設計等藝術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霞浦家鄉被譽為「閩東四才女」之一。





▲《花卉》丘堤




1925年7月,丘堤赴滬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從此,她投入創造彩色中的感情力量,用交錯的線、形的新興藝術詮釋人生。1928年上海美專畢業後,丘堤與她前也畢業於美專的二哥去日本東京考察學習進修美術,接受了當時流行於日本的印象派及後印象派風格。





1946年作 平湖秋月




1931年丘堤再來上海,成為她人生道路上關鍵的一步。與中國傑出的一位畫壇巨匠——現代畫家、設計家、教育家、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之父——龐薰琹教授結為伉儷。抗戰前後,丘堤為生活而奔波,但仍堅持在極艱難條件下夫唱婦隨抽空進行油畫創作。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丘堤和龐薰琹等43位上海美術家在上海《大公報》上聯名發表宣言,擁護共產黨,擁護解放軍。並紛紛趕製毛主席、朱總司令畫像和各種宣傳畫。





30年代初作 幽色在野




1957年,丘堤心臟病複發住院治療,在病床上聽到批判「右派分子龐薰琹」的廣播,使她的病情陡然加劇,她不想在龐薰琹遭受打擊時置身事外,便堅持出院。但在工藝美術學院里等待她的是鋪天蓋地的揭發批判龐薰琹的大字報,她沉默不語地看大字報,病重時再用藤椅把她抬出來送往醫院,就這樣出入多次。





▲《根》丘堤




1958年4月8日月丘堤的心臟沒有經得起丈夫龐薰琹被劃成右派的打擊而在北京協和醫院停止跳動。重病中的丘堤留給龐薰琴的話是

「你今後的生活將很艱難,我不願連累你。」

在霞浦歷史名人中,丘堤坎坷、動人心魄和無私奉獻的一生,香如蘭芷的慧心,激進、前衛的畫作,無數次讓人感動、唏噓、迷失。




【陸小曼】


一代才女,曠世佳人 







林徽因是才華橫溢,有思想有責任感的女神;張幼儀是寬容溫厚,自強獨立的鏗鏘玫瑰;

陸小曼,卻不容易來定位,她在感情中是渴望挑剔又炙熱的人,在生活中卻是只能依附於別人的菟絲花,她能揮舞出精緻或蒼涼的畫卷,卻無力維持自己的生計。





陸小曼  山水




1903年,陸小曼出生於上海,是家中獨女,備受寵愛。父親陸定是國民財政部司長,還身兼多職,母親是名門之後。小曼從小就被按照「名媛」來培養,接受了當時最好的教育,精通英文,法文,擅長作畫。她十幾歲就在外交場所和顧維鈞一起接待外交使節,同洋人接觸時反應靈敏又不卑不亢,聲震北京社交圈。當時上海有唐瑛,北京有陸小曼,在名媛界被盛譽為「南唐北陸」。







1922年,十九歲的陸小曼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給了任職於當時北洋政府陸軍部的王賡。可陸小曼並不愛王賡,她說「王賡是個木頭人,眼前只有仕途和陞官」。漸漸地陸小曼感到婚後的生活變得索然無味,直到徐志摩闖進了他們的生活。最後頂著強大的阻力,他們在「全世界的反對下」結婚了。那是1926年,在胡適的幫助下,請梁啟超來證婚。





陸小曼 花卉




過久了最頂層的揮金如土般的生活,陸小曼雖得到了理想中的愛情,卻改不掉呼朋喚友,吃喝玩樂的習慣,所以,婚後的生活入不敷出,矛盾迭起。直到1931年,徐志摩在上海要乘飛機去北平參加林徽因的講座,飛機失事,徐志摩去世。





陸小曼  仕女




桃色緋聞這麼多,好像竟忽視了陸小曼還是個畫家。陸小曼受母親家教,從小喜愛繪畫。她起初拜劉海粟為師,1929年還積极參与中國女子書畫會的籌備,1936年成為中國女子書畫會的早期會員。1931年春,她曾經精心創作過一件國畫山水長卷,由徐志摩帶到北京交給胡適等人題跋。徐志摩飛機失事時,這件山水長卷卻因放在飛機的鐵匣子里而得以保存,成為難得的紀念品。徐志摩飛機失事後,陸小曼痛定思痛之餘,拜賀天健為師學習山水畫,拜陳半丁為師學習花鳥畫,從此她一心繪畫。





陸小曼  山水




新中國成立後,陸小曼也一直在畫畫,還被聘為上海中國畫院的專業畫師,可她用在畫畫這個愛好上的金錢難以計數,卻從未計划過用才藝籌劃生活,似乎她這一生都不懂得什麼是賺錢。她唯一活下去的方式是依靠別人,比如翁瑞午,這個同樣在國畫上有造詣的富二代供養了小曼的餘生。







陸小曼死後多年,過了文革浪潮,她的畫才開始被重視,被搜尋,被高價買走。




【潘玉良】


從青樓女子到繪畫大師







  民國女畫家中,潘玉良無疑是一個異數。因其他人大多是出自名門望族、富貴之家的窈窕淑女,或書香門第、一身書卷氣的個性女子。唯潘玉良出生最貧寒,經歷最波折屈辱,容貌又最不好看。





潘玉良 人體




潘玉良,原名楊秀清,又名張玉良。1895年出生於江蘇揚州。她出生那年,父親病故,8歲時母親又撒手人寰。13歲時她被賭棍的舅父騙到蕪湖,賣給了妓院當燒火丫頭。在妓院4年之中,因拒絕接客,逃跑10次,毀容上吊數回,幸虧遇到蕪湖鹽督潘贊化多次相救,並且替玉良贖身,跳出火炕。






潘贊化




1913年,張玉良和潘贊化結成伉儷,張改姓潘。婚後潘玉良求知慾和上進心很強,潘贊化特請了一位老師教玉良讀書,玉良天性對色彩敏感,喜歡畫畫。1918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玉良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勤奮刻苦,成績優異,經常受到教師和校長劉海粟的激勵。潘玉良自己說:「不止一次地從夢中笑醒。」






潘玉良自畫像




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興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考取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師從達仰·西蒙,與徐悲鴻師出同門。





人物




1928年冬季,潘玉良學成歸國。抗戰期間,潘玉良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當時美術界義展義賣活動,發表講話,譴責一些「知名人士」遠離現實話多畫少。結果受到一些無恥之徒誹謗攻擊「妓女不能玷污象牙之塔」等等讒言污語。





《白菊花》




1937年,潘玉良再次赴歐,此後就客居巴黎40多年。雖生活並不富裕,但是生性豪爽樂於助人。她常留短髮,喜喝酒,不拘細節,說話時聲音很大,氣勢不讓鬚眉,頗有男子氣度。晚年時住在蒙巴拿斯附近的一條小街,她住在頂樓,住房兼畫室,生活清苦,但是勤於作畫,有時候一天到晚在家作畫,一天都不出來。旅歐四十餘載,創造了「融中西畫於一治」的獨特畫風,堪稱是一位真正溶入西方文化的卓有成就的中國女畫家。





1941年作-執扇女人體-油畫




1960年,潘贊化在安徽病逝,玉良悲痛欲絕,遙望藍天,憂鬱成病。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在病貧交迫之中,默默地離開了人間。







雖出身貧寒身世凄慘,但時至今日,潘玉良是這些女畫家裡有著最大名望的一個女人。

這個名望是她低到塵埃里的不幸身世與至死都跌宕的人生所導致,更因是她蓋世的藝術才華越來越得到世界的公認與臣服之故。




【潘素】


名妓和名媛,她都做到了100分







民國青樓出身的女畫家,大多數人只知潘玉良,不知還有個潘素。晚年的潘素,更是以愛國志士、進步畫家、政協委員及張伯駒夫人出現在媒體里。其魅力和能量已讓她突破和覆蓋了從前。在許多人眼中,

她就是個名媛,而不是什麼民國名妓。





潘素 青山紅松圖 立軸




的確,潘素系出蘇州名門,她是前清狀元宰相潘世恩的後代,母親是個大家閨秀,自小就聘請名師教她琴棋書畫。不幸的是十三歲時母親病逝,她即被繼母王氏賣到了上海的妓院,因才貌雙全,在十里洋場炙手可熱,人稱潘妃。





潘素 四君子 橫幅 紙本




潘玉良姿色有限,在妓院只是個打雜的,污染不深,沒多久就遇到待她恩重如山的潘贊化,一揮手就把她送到巴黎深造。而潘素呢,因為長得太美了,成了妓院最搶手的頭牌,很多軍閥和黑幫大佬趨之若鶩。

董橋曾撰文描寫年輕時的她:

「亭亭然玉立在一瓶寒梅旁邊,長長的黑旗袍和長長的耳墜子,襯出溫柔的民國風韻,流蘇帳暖,春光宛轉,幾乎聽得到她細聲說著帶點吳音的北京話……」





《老照片》封面上刊登過的潘素一幀1937拍的照片




就在她口頭答應嫁給國民黨中將臧卓後,張伯駒出現了。




張伯駒是什麼人?他家世顯赫,與溥儀的族兄溥侗、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少帥張學良並稱為民國四公子,一見潘素,他就情難自控,決定娶回家中,臧卓知道後,把潘素軟禁在漢口路的一品香酒店。張伯駒托朋友買通臧卓的衛兵,自己單槍匹馬的,星夜劫走了潘素。那是1935年,潘素二十歲,張伯駒三十七歲。







潘素吸引張伯駒除了傾城美貌,還有她從小受的書畫教育。婚後,張伯駒為她聘請名師,朱德甫教她畫花卉,夏仁虎教她古文;後來又請蘇州名家汪孟舒教她繪山水畫,從此潘素專攻青綠山水。畢竟有書香門第的遺傳基因,有年幼時打下的繪畫基礎,潘素的才藝在名師的指點下大有長進。又因張醉心藏畫,在他的影響下,她潛心觀摩張府收藏的書畫真跡,鑽研隋唐兩宋工筆重彩畫法,並與丈夫遊歷名山大川,實地寫生,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





疊嶂橫雲




張大千、陳半丁、劉海粟、陶心如等都是他們的朋友,他們常常一起觀賞珍藏,一起作畫題字。在文人雅士的相聚中,潘素不斷吸取藝術養分,她繪的山水畫,張伯駒、陳宗藩、孟嘉、傅增湘、謝稚柳等人留下了題記,字與畫相得益彰。





黃胄、田世光、潘素合作三清圖




她還曾三度和張大千合作繪畫。張大千稱其畫「神韻高古、直逼唐人」。建國初期,她與何香凝合作,多次參加為抗美援朝義賣作畫。1952年還同陳半丁、胡佩衡、吳鏡汀等老畫家合作《大好河山圖》,給毛主席賀壽。





《大好河山圖》




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參觀全國美術展覽時,對她的《灕江春晴》評價說:「此畫頗有新氣象……」 國家領導人出訪時,也以她的畫為禮品,贈送外國元首。1958年,其山水畫《臨吳歷雪山圖》被贈送給了英國首相;她所臨摹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在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東京時,被贈予日本天皇。





梅菊壽石 立軸 設色紙本



生活中,她也是聰明絕頂,令張願意獨尊其一,娶她以後,覺得一個人已經夠了,在元配病逝後的十年里,他把餘下的兩任妻妾都逐一開掉了。張伯駒是個大藏家,愛畫如命,兩人自然有很多共同語言,此外潘素三教九流,什麼人沒見過?她對內侍夫,對外拓展都很有一套,就連二媽的兒子回憶這位三媽,也說她「多才多藝,見過世面,能妥善處理各種關係……」 絲毫沒半點為親母打抱不平的意思。







1957年,張伯駒被劃為右派,潘素無心創作。丈夫平反後,她才捲土重來。

1980年2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主辦,在北海畫舫齋舉行張伯駒和潘素伉儷書畫聯展。不久,張伯駒病逝。十年後,潘素也隨他而去。




【孫多慈】


紅顏薄命,「慈」「悲」遺恨







提起孫多慈,大家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她與徐悲鴻有一段長達十年的婚外戀,在當時的藝術圈引發過不少轟動。





孫多慈  素描




徐悲鴻與孫多慈相識於南京中央大學。1930年,孫多慈到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作旁聽生。當時徐悲鴻正好是美術系主任,時常親自給學生授課。這位天資聰穎,又帶有少女特有的清新純真的女學生深深吸引了徐悲鴻。而孫多慈眼中的徐悲鴻,才華、博學、溫存、沉穩,這些品質也令孫多慈迷戀。




 




1931年7月,孫多慈考取了中央大學美術系。四年的求學生涯,「慈悲」之戀愈演愈烈,甚至公然在外親吻擁抱。慈悲二人的戀情太過火熱,最後引起了蔣碧薇的爆發。她一狀告到孫家,孫家父母才知道徐悲鴻早已有家室,強烈反對,趕緊要女兒與徐分手。





孫多慈  油畫




為了挽回孫多慈,徐悲鴻在報紙上公開與妻子蔣碧薇的分手聲明……徐悲鴻的破釜沉舟,最終也沒有換回他和孫多慈的長相廝守。1940年,孫多慈嫁給了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的許紹棣,成為了一位踏實、安寧的妻子、母親。





孫多慈  素描




 

 談完花邊新聞,其實孫多慈是有著穩固的繪畫基礎的女畫家。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大學美術系,畢業即由中華書局出版《孫多慈素描集》,抗戰勝利後返回杭州,任教於國立藝專(現為中國美術學院)。





孫多慈  油畫




孫多慈在藝術旅途上有著自己獨立的追求,離開大陸前曾在安徽、上海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影響遠播。到台灣後,擔任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又曾在文化大學兼任藝術系首任系主任,藝術上勇猛精進,教書育人,桃李滿園。





孫多慈




  孫多慈短暫的一生遺留的作品不多,但是件件皆真摯有情、細緻精微,在孫多慈的眼中 

「畫,是畫心,畫夢。」

創作是畫她生命寄託於藝術的夢




【蕭淑芳】


中國美術界的「百花之神」







蕭淑芳,一生從藝近80年,是享譽海內外的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是現當代中國女畫家中的傑出代表。與丈夫吳作人一起,在近40年的美術教育生涯中,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畫壇英才。

她一生酷愛花、養花、畫花,在中國美術界有「百花之神」的雅號。






蕭淑芳




1911年8月,蕭淑芳出生於廣東中山市一個書香名門之家。她的叔父蕭友梅是我國現代音樂的奠基人之一,父親蕭伯林為中國的鐵路建設貢獻了一生,兩位姑姑都是傑出的音樂家。蕭淑芳走上繪畫之路和家庭環境密不可分。






蕭淑芳作品




蕭淑芳在姐妹7人中排行老五,從小生活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和姐妹們一樣喜愛音樂、美術、文學,閑暇時跟叔父學習鋼琴和樂理知識,此外對滑冰、騎車也很熱衷。在首屆華北地區女子花樣滑冰大賽中,蕭淑芳曾獲第一名。蕭淑芳說:

「緣於天性,我天生喜歡世間美的事物。」

她自幼畫什麼像什麼,父親蕭伯林全力支持她,並請名師進行指點,還特邀藝術大師齊白石先生為她治印。這些都促使她最終走上繪畫之路。





蕭淑芳自畫像




1929年,不滿18歲的蕭淑芳從北平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結業後,住在南京的姐姐蕭淑嫻給妹妹寫信,告訴她徐悲鴻先生已從國外歸來,就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希望她不要錯過良機。於是蕭淑芳來到南京。沒過幾天,蕭淑芳作為一名旁聽生進入中央大學藝術系徐悲鴻工作室學習油畫和素描。






蕭淑芳作品




在南京中央大學徐悲鴻工作室學習期間,吳作人和蕭淑芳曾是同班同學。蕭淑芳回憶說:「當時我們的關係很一般,那時的吳作人十分靦腆,每天夜晚都在明燈高懸的畫室里默默地只顧畫畫,不愛理人,給人一種高傲之感。」1930年,吳作人在徐悲鴻的幫助下去法國、比利時留學,蕭淑芳則於1937年至1940年到瑞士、英國、法國學習油畫和雕塑,他們就此分離。







直到1946年,在上海,吳作人與蕭淑芳再次相見。老同學在分別17年之後邂逅,自然倍感親切,在一起談得十分起勁。不久,蕭淑芳邀請吳作人到家中的畫室看新作,他們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經過一段時間充滿詩情畫意的心靈碰撞之後,他們在人屆不惑之年終於同舟共渡,結下了半個世紀的姻緣。1948年6月5日,吳作人和蕭淑芳舉行了婚禮,恭請徐悲鴻、廖靜文夫婦光臨,徐悲鴻還欣然擔任了他們的證婚人。






蕭淑芳 水仙 57.5cm ×59.4cm 1979年




蕭淑芳在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創作的作品不計其數,而絕大多數為花卉題材。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起,蕭淑芳就在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任教,開始教油畫,後改教水彩畫,系統地專攻水彩畫、水墨畫技法與理論。蕭淑芳在對水彩畫和水墨畫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改革,使水彩畫和水墨畫融合與互補。





蕭淑芳 《玫瑰花》油畫 60×45cm 1947年 是難得一見的蕭淑芳的早期作品之一。




水墨畫雖然強調墨分五色,但是水彩畫使用的紙張筆色畢竟與中國畫不完全一樣。為此,她做了種種試驗。面對瓶花寫生時,她先用高麗紙和半熟的宣紙,按照水彩畫的方法,以明暗對比的關係來表現,略加背景襯托。畫花的枝葉時,加入中國顏料,如花青、石綠等。畫花瓶時,用淺線勾出,不強調色彩造型。就這樣,一次、兩次、三次,廢了一張又一張紙……終於找到了兩種畫之間能相互契合的表現特徵,把水彩技法恰當地融入水墨丹青之中,豐富了傳統筆墨技巧。





蕭淑芳 《月季、芍藥、小菊花》水彩 33×40.9cm 1954年




蕭淑芳的花卉畫在題材選取上極具個性。她喜歡畫的花卉大約有四五十種,如紫鳶、繡球、蘭草、水仙、杜鵑、虞美人、扶桑、向日葵、紫丁香等,幾乎全是野花。而紫色是蕭淑芳的最愛。生長在東北沼澤邊緣的鳶尾花是她深愛著的一種野花,顏色為深紫色。她研究出的紫色是一般人很難調配出來的,似乎成了她色彩的專利。





蕭淑芳 《飛紅》(東北麗春花)水彩畫 立軸紙本 66.5×66.5cm




吳作人生前有感於蕭淑芳充滿真情與執著地描繪野花,曾作詩一首以表敬意:

「邊陲奇卉遍山生,風雪霜寒志更貞。但替河山添彩色,不爭譜上百花名。」

評論家孫美蘭評述說,縱觀蕭淑芳教授為數可觀的新作,特別是花卉小品,恍惚追隨藝術家以恬適明凈之心,漫步在春天裡、邂逅在百花間。爭看璀璨花如錦,又神奇地幻化為一幅幅「花常在、葉常綠」的水墨丹青。 







蕭淑芳的精彩人生如瑰麗的花朵盛開不敗,已然將她藝術的花壇辛勤耕耘得繽紛燦爛。2005年12月20日,蕭淑芳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陳小翠】


「詩畫雙絕」的孤高文人







 

 

陳小翠,又名玉翠、翠娜,別署翠候、翠吟樓主,齋名翠樓。1907年出生於浙江杭縣,與南唐李後主同月同日生,是著名南社社員天虛我生的女兒,兄長陳小蝶,既會文,又會書,詞曲書畫樣樣精通。可算家學淵源深厚。陳小翠生活於其中,自然耳濡目染,養成清雋才情。







陳小翠自幼聰慧過人,13歲能吟詩。詞學家葉嘉瑩在一篇文章中道:

「那時她父親不在家,她給父親寫信時常常要在後邊附上幾首詩。開始,她父親以為是她母親寫的,或是她寫後由她母親改的,其實,那就是陳小翠本人的作品。 」





覓句圖 立軸




她詩詞功底源於家學,詩風婉麗俊逸,時有氣度豁達之作,如「何當冰雪深千尺,倚馬長城草檄文」、「勞生消盡詩人夢,便有天真已不多」,均非尋常脂粉筆墨所能比。識者謂陳小蝶詩勝於其父,陳小翠詩又勝於乃兄。





乙亥(1935年)作 仕女 軸




上世紀40年代,陳小翠與滬上馮文鳳、吳青霞、汪德祖、謝月眉、顧飛等閨閣名流一道創辦了上海女子書畫會,為現代美術史留下一頁靚麗篇章。她因文筆了得,還擔任《女子書畫會刊》編輯。解放後,受聘於上海中國畫院任畫師。





桐蔭避暑 立軸




陳小翠曾師從楊士猷,馮超然學畫,尤擅工筆仕女及花卉,畫風雋雅清麗,蕙心蘭質,屬雍容華貴一路。董橋曾撰文說她工筆堪稱一絕,然畫作所傳甚希,今可見者,畫面點染清純、精緻而不失洒脫。






荷花 立軸




  

女畫家會寫詩、會作詞,那就有了文人畫的意境,有了文人孤高清絕的情趣。陳小翠應該算是孤高清絕的,置諸於一幫釵影鬢鬟的女子中,她只愛以翠綠姿影行世。她定是愛極名中的「翠」字,所以一路「翠」下去——又名玉翠、翠娜,別署翠侯、翠吟樓主,齋名翠樓。宛如刻得一枚印章,小巧秀氣,翠意吟吟,鈐於畫幅上,真的是「點翠」了。






牡丹 立軸




 

 陳小翠的花鳥畫,翠鳥棲枝,淡墨寫意,比文人枯筆墨寫又更勝一籌。喜歡她的畫不止一點理由,其中有我熟悉的清趣,清麗筆墨收拾得那麼乾淨,小不盈掌,花草纖秀。加上雅緻的畫筆功底,不像有些女畫家只會描摹艷麗之景。她的那一幅幅翠鳥,或許可以算得上閨秀雅玩,也或許可以成為深閨里的珍藏。





茶花綬帶




或許是應了天妒英才的舊話頭,陳小翠的婚姻很不幸。早年與同是詩人的顧佛影交好,後來陳父嫌顧貧寒,思仰攀高門。陳小翠便於26歲嫁與浙江督軍湯壽潛之孫湯彥耆為妻,詩文集《翠樓吟草》即做陪嫁。





1957年作 花鳥 鏡心




沒有感情的婚姻對於陳小翠來說,自然不能長久。兩人婚後不久便離婚。雖仍不能嫁與顧佛影,但兩人魚雁時通,深情款款。著名篆刻家、書畫家、詩人陳巨來在《陳小翠》一文中,記述了顧佛影臨終前不願陳小翠負此不好名聲,將兩人唱和之詩文付之一炬,令人唏噓。現僅存 《題大漠劫後集》《大風雨日寫示大漠》《金縷曲·寄侯佛影居士病中》寥寥數首。





工筆花鳥 立軸




文革期間,陳小翠飽受迫害,兩次逃離上海躲避動亂,均被闖將們捉回。作於1966年的詩《避難滬西寄懷雛兒書》云:「痛定心猶悸,書成鬢已絲。誰憐繞枝鵲,夜夜向南飛。 」沉鬱凄涼之況味可知。




1968年,孤傲的她引煤氣自盡。




【李青萍】


民國絕美曇花,九死不悔







李青萍,本名趙毓貞,上世紀40年代紅極一時的美女畫家,被稱為美術界的「蕭紅」。其繪畫水平一流,可與徐悲鴻、齊白石等大師比肩。



左一為李青萍




1927年,李青萍16歲。為了擺脫家中為其安排的同門聯姻,這個倔強的女孩一氣之下逃離了家鄉。不僅如此,她還為自己改名李媛,力爭與自己家族的封建殘留劃清界限。到武漢後的李青萍進入武昌藝專學習繪畫和音樂。當時,李青萍專修的是國畫,但是在具體的學習中,

李青萍發現,自己無法通過國畫來表達自己所想,自己心中的激情和倔強也無法通過國畫書寫。

同時,李青萍的指導老師也發覺了這塊放錯地方的璞玉。經過反覆思考,李青萍決定轉入西畫的行列,進入上海新華藝專潛心學習西畫。



李青萍作品




經過新華藝專三年的系統訓練,畢業之時李青萍的繪畫已經具有明顯的現代風格。也正是在這個平台,李青萍遇到了自己一生亦師亦友的知音:徐悲鴻。徐悲鴻與李青萍的恩師汪亞塵是好友,二人相聚時,有惜才之心的汪亞塵總是把李青萍也帶去,李清平也有了機會獲得大師的指導。



李青萍作品《婚禮》



「她的色彩感很好,也很有靈氣,透視和線條基礎也不差。作品融入了國畫的寫意、江南民間美術、楚藝術的影響,這都是難能可貴的。」

李青萍的作品得到了徐悲鴻的認可。她也更堅定了學習西畫的決心。




李青萍作品《秋韻》




畢業後李青萍在吉隆坡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位導師,印度潑彩圖畫師沙都那薩。他的繪畫過程十分驚艷:把畫紙鋪在地上,約20多平米,把多種顏料倒入椰殼內,連同椰汁攪拌均勻,然後將顏料往紙上一次次潑去,如此再三,再用筆在紙上勾補一番。這種全新、自由的繪畫方式烈震撼了李青萍,從此,李清平也陷入這種強烈直接的繪畫風格中,無法自拔。





徐悲鴻先生筆下的李青萍




回國之後,李青萍新的繪畫風格大受歡迎,徐悲鴻親自為她揀選作品編製畫集《青萍畫集》。不僅如此,徐悲鴻還為她畫肖像,兩次為她寫序言,為她改名「青萍」,為了給她的畫展站台,徐悲鴻竟然不惜與劉海粟出現在同一個場合……



左為李青萍




從1946年到1948年,得到齊白石、劉海粟等畫界前輩的鼓勵的李青萍先後在上海、北平、台北等地舉辦畫展,結交了各界的社會名流,迎來了自己藝術的第一次綻放。她成功擠入潘玉良、方君璧、關紫玉、唐蘊玉、丘堤、孫多慈等人的行列,成為民國畫家的「六美」之一。但這些短暫的輝煌也給她今後的人生埋下了隱患。



李青萍作品《富士山》




李青萍為了辦畫展四處奔波,在一次返途中,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長途的奔波使李青萍的身體出現了不適,被困至泰國。為了得到當地醫院的救治,同行之人不得已謊稱李青萍是汪精衛的家屬,這一「救命之謊」竟成為「禍害之源」。



文革時期的李青萍




新中國成立前後,李青萍受到了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雙重調查。自1952年起,批判李青萍的各種罪名紛至而來,特務嫌疑分子、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她的人生隨之迎來了最黑暗的階段,之前所有的結交人脈此時都變作了各式罪名。她開始不斷地被調查,不斷地進出監獄,長期地忍受監管和批鬥……



李青萍作品《無題》




1952年至1982年的李青萍,成為了別人眼中的瘋子、乞丐:被遣回原籍湖北某縣,因拒絕參加「鎮反」,被當作「特務嫌疑」拘管,劃為「右派」。為了生存,當過幼兒園保育員1年,撿破爛10年,糊紙盒1年,賣自來水5年……最難的時候,她只能靠其當地寺廟救助度日……





李青萍作品




數年之後,曾救濟過李青萍的宏法大師描述她當時的窘境:

「我看見李青萍走路一跛一跛的,進了寺院就要她把鞋脫了讓我看看。她的鞋子不僅底子開裂,而且是一隻布鞋,一隻膠鞋,10個腳趾上都是雞眼,雞眼有半寸高。我趕緊燒了一鍋熱水給她泡腳,那天修下來的老繭和雞眼就有一堆!」




李青萍作品《瓶花》





在如此艱難的日子裡,李青萍依然沒有停止創作。她的畫布更是隨處可撿:小學生練習本、成年人的日記簿、會計用過的帳冊、裁縫丟棄的布頭、一張三寸黑白舞劇照片的反面、照相鏡框的背板、麻袋、三夾板、塑料布、掛曆、瓦愣紙、纖維板、馬糞紙、包裝紙、拆開的錢包、舊衣衫上的補丁、廢棄的布頭……



李青萍40年代畫展留影




1986年李青萍終於獲得「平反」,作為歸僑,她每月可以領到20元的生活費,她的生活也終於有了改善。李青萍意外得到了補發工資300元,對於當時的李青萍,這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幾經思慮,李青萍決心用這筆錢為自己辦個畫展。這是一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畫展:

畫框是李青萍和弟弟一起做的,粗陋低劣,小小的房間里,掛滿了幾百幅作品,像是「文革」的大字報標語……

只有簡陋的房屋,沒有廉價的藝術。

李青萍的畫作前衛、抽象,耀眼的顏色宣洩著她滿腔的情緒和灼熱的生命,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真情流露,她用心血譜寫的畫作,讓每一位觀畫者為之熱血澎湃。



李青萍作品




同年7月,湖北省美術家協會等4家單位在武漢舉辦了「李青萍畫展」,在海內外引起轟動。周韶華、楊立光、魯慕迅、彭德、劉依聞、湯文選、嚴善錞等湖北美術學院、湖北畫院的畫家對李青萍的創新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李青萍終於在遲暮之年迎來人生的怒放!成名後的李青萍每幅作品都能賣到十幾萬,但是她卻選擇將大部分作品捐獻給了讓自己沉浮一生的國家。







2004年,93歲的李青萍在荊州寓所去世。臨終前,她對家人說:

「如果有來世,我還要畫畫。」

一生不婚不嫁、無名無利、無兒無女,過盡了鬼魂般的生活,卻留下了光彩照人的藝術。沒有人能給她在畫壇的地位下定義,更沒有人能複製她的人生。她像一顆飽蘸苦水的果實,是藝術界的一顆孤星


 


這些民國女畫家,


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魅力,


也都追尋著屬於自己的藝術人生。


「花開不多時,堪折直須折,」


珍惜當下,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來源:壹號收藏








目前100000+人已

關注加入我們






坦腹齋主人 張大拙微信

  

zdazhuo


版權聲明:坦腹齋致力於中國藝文的推介傳播。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聯絡郵箱:1013102739@qq.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腹齋 的精彩文章:

茅威濤《桃花扇》選段——」入口柔,一線喉「
夏天就養這18種花卉,耐熱不怕曬,還能瘋狂開花!

TAG:坦腹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