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語音版《孝經》賞析(8)三才章第七

語音版《孝經》賞析(8)三才章第七

《孝經》賞析(8)三才章第

各位網友,《孝經》第二部分,從第2章到第6章,分別闡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孝道,已經講完了。從今天開始,我們講第三部分,包括第7至11章,主要論述孝道與治國的關係,強調孝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們先講第7章:三才。

曾參聆聽老師講述五孝之後,讚嘆不已。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太偉大了!孝道是多麼博大高深呀!由此,引出了孔子揭示孝道本源,以及孝在教化世人中獨特作用的精闢之論。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這是從天人合一的高度對孝道義理及其功用的深刻闡釋。我們分三段來講:

第一段,孔子指出孝道上應天地,下順民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謂之二儀,再加上人,謂之三才。「天之經」的「經」字,指日月星辰運行的常道,規律,法則。「地之義」的「義」字,指土地利於萬物的品德。人生天地之間,稟天地之氣節,人所效法的,正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的「行」字,指人的各種行為。孝,乃是百行之首,也是人之常德。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孝道,猶如天有日月普照,四時運行,澤被萬物;猶如地有廣闊沃野,承載萬物,哺育萬物。人從天的法則中領悟到父親般的慈愛,又從地的法則中領悟到母親般的柔順,從而以孝道為自身的法則,並在行動上自覺地遵循它。

第二段,孔子指出以孝道教化民眾,不但易於推行,而且收效甚大。「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意思是說,天地的法則,是生於其間的民眾效法的準則。遵循天的日夜運行去勞動、休息,利用地的有利條件去耕耘、收穫,順應天地的自然規律對天下民眾施以政教。因此,這樣的教化不必嚴肅懲戒就可以成功,這樣的政治不必嚴厲推行就可以治理。

第三段,孔子強調先王以身率下,大臣助君行化的重要性。「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意思是說,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過教育可以感化民眾,形成良好風俗。所以,他首先以博愛之心孝敬父母、恩澤天下,因而民眾也不會遺棄他的雙親;他帶頭宣揚陳述道德禮義,因而民眾就興起而實行;他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待人處事,因而民眾就不會爭鬥;他用禮樂去教化和引導,因而民眾就會和睦相處;他明確地告示出什麼是美好的行為,什麼是醜惡的行為,因而民眾就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就不會去觸犯禁令了。這裡的「先之」,是聖王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之意;「陳之」、「導之」、「示之」,都含有大臣助君為政之意。

最後,孔子引用《詩經·小雅·節南山》中的詩句,進一步證明君臣同體,相須而成的深遠影響。「《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赫赫,形容光明盛大的樣子。師尹,指周太師尹氏。「民具爾瞻」的「具」字,指都,皆。「爾」字,與「汝」字同義,指你。「瞻」字,指往上或往前看,這裡表示仰望之意。詩的大意是,「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經》把這句詩引在這裡,意在承接上文,強化聖王率先垂範,大臣助君為政的意涵。據《大載禮》記載:「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大治。」這正是儒家所推崇的「無為而治」,也稱「垂拱而治」。《詩經·小雅·節南山》中描述的周太師尹氏助君行化,為人模範,故而人皆瞻之的情形,也是此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賈陸英書屋 的精彩文章:

《周易》基本知識

TAG:賈陸英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