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城這麼矮攔得住誰?

長城這麼矮攔得住誰?

原標題:長城這麼矮攔得住誰?


"讀史"



文|蘇書默 (讀史專欄作者)


先別急著噴,這是我查資料時,看到提問。

也就如你所料的,題主被噴得慘不忍睹,也蠻慘的。


長城號稱世界七大奇蹟,一直是咱中國老百姓的驕傲,可是你了解長城么?


公元前799年,草原部族犬戎侵犯當時的西周,為對付犬戎,西周建立起烽火台傳遞軍情,台台瞭望,隨時調兵。


這是長城的雛形。


到了秦一統六國後,拆除了諸侯之間的長城,只留下了北方的壁障。還命令將軍蒙恬修築長城,這也就是現在有跡可循的秦長城。


後來中國的歷史發展陷入了一種反覆。


北部入侵——修築長城——繁榮發展——朝廷內亂——北部入侵。


游牧南下成為了一種習以為常的姿態。


犬戎,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女真,蒙古。一隻又一隻少數民族從草原上崛起,興盛然後衰落。


長城始終像是一道防盜門一樣,掐在關節之處。

沒有突破長城的部落,漸漸衰亡,或是遠走西方。突破了長城的民族,像是北魏,他們作為既得利益者,從游牧轉變為農耕,作為新移民者,他們對於漢族土著並不畏懼。


他們更擔心的依然是北方那些游牧,他們知道這塊蛋糕有限,容不得太多民族分食,於是他們也開始修建長城防衛其他游牧民族進入。


長城正是在這樣一代代對北方的憂患中慢慢建立了起來。


你肯定會說,北方那些少數民族,窮凶極惡,怎麼不把他們徹底根除了?


游牧民族始終就像那草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個游牧民族亡了,又會有一個新的游牧民族產生。


縱觀整個漢民族的興衰,也從來沒有哪一個朝代敢拍著胸脯保證能把草原打下來。


就像美國打伊拉克,打敗它容易,可想滅亡它,根本不可能。游牧民族始終是漢民族最危險也最熟悉的敵人,它就像一支達摩克斯之劍,始終讓我們保有憂患意識。



長城比起作為要塞的戰略功能,其實它有一個很大的功能是用來進行貿易戰。


你肯定不信,覺得貿易戰不是咱最近跟美國掰手腕時候用的么,咱們老祖宗有那麼本事?

還真有。


長城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海關。


它將山巒連成線,禁止通行,主要防備的並不是游牧騎兵。因為長城太長了,歷史上也有很多次,游牧騎兵鑿穿一段無人防守的城牆,就可以長驅直入內陸。想要完整地守著長城,太難了,那需要不少的兵力投入。


比起軍事上的戰爭,咱們聰明的老祖宗還是更喜歡貿易戰的手腕。他們修建長城,防止商人偷渡。


一切的交易都必須在那幾個開放關口買賣,這樣就讓交易掌控在了官方的手裡,一旦戰事將起,漢民族政權,就會對北方游牧民族進行經濟封鎖。長城上的關隘變成了網路上的關鍵點,是控制商業流動的閘門,關閉了關隘就完全封鎖了貿易。


例如明朝曾對後金進行經濟封鎖,在努爾哈赤晚期,遼東米價曾飆升至八兩銀子一斗,棉布九兩一匹,蟒緞開出200兩還是有價無市。


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就是長城的經濟學價值。經濟戰可以給外敵帶來經濟蕭條和社會動蕩。在歷史上很多的少數民族,都是被漢民族用貿易戰生生耗死了。


也就是說,掌握了長城,也就掌握了主動權。所以宋朝終其一朝也沒有控制住長城,以至於一直被動挨打,屈辱了數百年。明朝實力不俗,卻還是因為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清軍輕鬆入關,一敗塗地。


說起來這幾次失敗都是因為我們老祖宗超前運用起了貿易戰,卻沒有考慮到人心的向背,理論和現實還是有點差距的。


中原王朝經常使用貿易戰進行以夷制夷,舉個例子,隆慶會議後,明朝開始扶持蒙古右翼俺答汗的勢力,對他們開放互市貿易,這讓西北邊境處於了幾十年的穩定。於此相對,明對蒙古左翼察哈爾部進行打壓,拒絕進行互市,使得遼東一直處於戰亂狀態。

這種大局觀,簡直牛逼壞了。



但我還是更願意探討一下長城這個文化符號的社會學價值。因為文化符號的社會學價值才是跟我們每個人休憩相關的,長城的歷史營造,和他的經濟學價值其實對普通人而言影響很小。


長城的價值內核很簡單,就是守護。他的價值內核又很不簡單,是傳承下來的守護。


秦朝滅亡了,可它留下的城牆卻為大漢擋住了匈奴最為凌厲的進攻。漢滅亡了,它所壘砌的城牆又在山巒間參差錯落守護家邦。


很奇妙的感覺,你看長城就好像一段段歷史跨越千年被縫合在了一起,它們共同為了一個守護的信念成為了一個意志的載體。有點像北京的內務部街,王府大院和計劃經濟時代的筒子樓縫合在了一起,爬到高牆上遠眺,還能看見巍峨聳立的新時代高樓。


時間在這裡沒有了意義,它們成了符號,成了標籤。


每一個朝代都像是在滅亡後,將守護民族的堅盾交給了下一個繼承者。明明是被繼承者推翻,卻好像沒了仇恨,好像一個朝代的興亡只是小事,一個民族的存滅才是大事。


就像父親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終究會離開自己,但還是願意在短短的時日里,守護著孩子,將自己明白的道理傳承下去。長城就是傳承下來的守護,是故老先賢熱愛我們這片土地,保護我們這片土地的精神。


這整個地養成了中華民族守護的性格。

中華民族很缺少侵略性,雖然我們直到今天依然還會比比哪個朝代的疆域遼闊。但國土只是一方面,人民才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


我們是一個樂於守業的民族,而不是一個好戰的民族。我們的祖先自從來到這塊土地,就立誓要守護在這裡,秦嶺山脈曲折蜿蜒,黃河長江奔涌不息,這塊土地契合著我們民族的血脈,我們不願再走了。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外面的世界再好,也不如家裡溫暖。但是誰敢動了我的窩,我就要跟他丫的拚命。


中國人的這點性格說起來還真的很有趣。


長城和世界其他的遺迹不同,它並非是一個時代的偉大。它不像金字塔,不像巴比倫空中花園是一個時代窮盡所有想像,全力造就的時代瑰寶。


長城是唯一化身為時間的文化符號,它的偉大不在於任何一個片段的特殊,秦長城不偉大,漢長城不偉大,明長城也不偉大。但他們縫合在一起,是無與倫比的偉大。它的偉大是這強韌的延續性,他以無數的片段不斷延續,它在廣漠的大地上永不停止,不斷向前蔓延。


而我們也一樣,我們的偉大不是因為我們身為當代的中國人。而是因為我們生長在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延長線上。回過頭去,我們看見,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半,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一個個朝代從我們的血液里走來。


中華民族行走了這麼久的歲月都沒有滅絕,這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奇蹟,是堅韌,是傳承,是守護,讓我們一直驕傲地生長到了今天。


余秋雨在《中國之旅》里提到對修築長城的態度:


「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


我覺得余老師說的不對。長城怎麼會只是排場呢。


我們每個人都是中華民族精神長城上的一塊磚石,那是印記,是魂,是永不停止的守護和傳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文人為何嗜好小腳,三寸金蓮這麼噁心,哪裡美了?
你知道中國教堂有多少?又有多美?本文來告訴你!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