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部電影超8分,他卻說島國電影沒貢獻

9部電影超8分,他卻說島國電影沒貢獻

出道23年,拍16部電影,他「步履不停」;9部作品超8分,他功力「比海更深」;手捧金棕櫚,驚艷戛納,他卻說日本電影「無人知曉」。長最圓潤的臉,拍最治癒的片,拿最牛逼的獎,他就是,是枝裕和。

十三叔有個酒肉朋友,他不愛看電影,但很愛買單,這也是維繫我們多年交情的動力。但前幾天深夜的一次擼串,差點讓叔跟他絕交。

當時,叔手舞足蹈激動地告訴這位朋友,是枝裕和終於捧走了金棕櫚!他卻一臉不解,這人,難道不叫「枝裕和」嗎?我當時真不知是哭還是笑,差點怒摔啤酒瓶,兄弟沒得做!這可是叔最愛的日本導演啊,你卻叫他「枝裕和」?

憑藉《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捧走了金棕櫚,實至名歸。不過他在接受日媒採訪的時候卻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我覺得日本今後成為電影大國是一種幻想,反而會進一步衰退,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鄰國中國正在聚集著一批年輕電影人在戛納,和大師交流,舉行各種活動,看到這種場景,感覺日本電影界都沒有做出什麼貢獻。大家最好能夠有點危機感,別裝作什麼都沒看到。

呵呵,大師,您多慮了。

手捧金棕櫚這個能「吃一輩子的老本兒」,還能波瀾不驚地說出這麼謙虛的話,真不愧是枝裕和。

今年的戛納,競爭相當激烈。無論賈科長的《江湖兒女》,還是李滄東的《燃燒》,都是《小偷家族》的強勁對手。

尤其《燃燒》,在戛納場刊獲得史無前例的3.8分,比《小偷家族》的3.2還要高出不少。

但最終,獎盃被是枝裕和拿走,你說是預料之外,叔到認為是情理之中。

回看他的創作歷程,23年間共拍攝16部電影,其中有9部評分都在8分以上。如此高產又高質的導演實在不多見。

雖然他首度嘗試的懸疑片《第三度嫌疑人》反響平平。但這一次,回歸熟悉的家庭片,他的出手註定不同凡響。

《小偷家族》講述的是一個五口之家的故事。

一個老母親、一對夫妻和一雙兒女生活在一起,平時他們都依靠老母親的退休金度日,父親和兒子也會偷些日用品來貼補家用。

在一個寒冷的冬日,他們遇到了一個遍體鱗傷、無家可歸的小女孩,於是把她帶回家照顧。然而隨著女孩的到來,這個家庭的秘密也逐漸被揭開……

依然是熟悉的家庭羈絆和精彩的群戲,《小偷家族》目前已經確認會引進。

這回有戛納金棕櫚加持,想必不會再像《第三度嫌疑人》票房慘兮兮了吧。

要說是枝裕和,一直是叔最看好的日本導演。

他出生於60年代,因為風格與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相似,因此被看做是小津的接班人,但他本人卻不這樣認為。

相比小津,他覺得台灣導演侯孝賢對自己的影響更深。

在處女作《幻之光》完成之後,他也是第一時間拿給侯孝賢看,並在他的鼓勵下,將這部電影投到威尼斯電影節,並順利進入了主競賽單元,起點可謂相當高了。

此後,是枝裕和開始摸索屬於自己的電影風格。

在拍故事片之前,他曾是一個紀錄片導演,因此他後來的作品《下一站,天國》和《距離》,都有強烈的紀錄片風格和濃重的實驗色彩。

尤其《下一站,天國》中,劇組在街頭隨機採訪了500個人,收集他們「最想保留的記憶」。這些內容通過篩選之後放在電影里,十分真實。

而《距離》這個講述邪教分子家人的故事,更是讓是枝裕和第一次走上戛納的舞台。

這兩部電影如果說是小試牛刀,那麼真正確立枝裕和風格的,則是2004年的《無人知曉》。這部電影也成為他導演生涯中的里程碑。

該片改編自真實案件——日本西巢鴨棄嬰案。非常致郁的案件,叔就不給你們講了,自行百度吧。

一般情況下,一個導演想拍這種題材,基本都會傾向於將悲情部分放大,把它做成一部極度催淚虐心的悲劇。

但是枝裕和卻沒有這樣做。他盡量避免誇張地渲染悲劇,而是將鏡頭聚焦在孩子們身上,著重展現他們的成長過程。

在他的鏡頭下,這些未經過專業訓練的小演員們表現得如此真實可愛。其中飾演大哥的小演員柳樂優彌,更是憑藉此片成為了戛納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那年他才14歲。

故事的內里雖然非常陰暗,但影片的畫面卻相當溫暖明朗,每一個鏡頭都極其冷靜克制。

孩子的天真和事件的悲慘,形成了一種矛盾的對比,不濫情,卻非常有力量。

如果說《無人知曉》確立了是枝裕和的電影風格,那《步履不停》則代表他風格的成熟。

這部電影對他本人來說也意義非凡。早在2001年,他就寫好了劇本,打算等自己60歲時拍攝。然而此時,母親的突然離世改變了他的想法。

直到現在,他還能夠想起與母親最後相處的日子,會為了「什麼也沒有為她做」而感到遺憾。

於是,便有了這部《步履不停》。這部電影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橫山家之味》,講述的就是橫山一家在長子忌日那天聚在一起的故事。

雖然影片描述的都是家庭瑣事,表面上波瀾不驚,實際上卻錯綜複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與心結。即使是看上去最和藹可親的母親,她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會讓你細思極恐。

在做這部電影時,是枝裕和的初衷是拍一部「什麼都沒發生」的故事。但當你看完之後,你會覺得,其實「什麼都發生了」。

《步履不停》之後,是枝裕進入了創作高峰期,幾乎每年都會有佳作問世。

《比海更深》《如父如子》《海街日記》……這些電影看起來題材相似,但著眼點又不盡相同。

《比海更深》無論從演員的選擇,還是拍攝手法都與《步履不停》極為相似,但它的劇情卻著重表現兩代人間關係的修復。

《如父如子》講述的則是兩個家庭抱錯孩子的故事。這個在影視劇中常見的「撕逼」題材卻被他用極為克制的手法表現出來,進一步探討血緣與相處對於親情的關係。

《海街日記》則通過食物串聯起整個故事,將四個姐妹之間的親情拍攝得十分溫暖治癒。

是枝裕和曾這樣說過:

「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所以他電影中的主角,經常出現不受社會待見的底層人物,或是與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叔覺得,人與人之間對於苦難和快樂的感覺都是相似的,當我們看到影片中人物的生活時,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從而非常容易產生共鳴。

一般情況下,是枝裕和的電影都沒有很大的矛盾衝突,劇情也基本上一句話就能概括。而這無疑犯了電影娛樂性的大忌。

沒衝突哪來的劇情?沒劇情觀眾豈不是都要看睡著了?

但神奇的是,他就是能夠很好地平衡藝術與通俗之間的天平。他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片導演,拍著晦澀難懂的作品來進行自我抒發。

他的電影雖然平靜緩慢,但絕不無聊。這歸功於他在電影中塞得滿滿的、生動有趣的生活細節。

比如在電影中表現時間的流逝,他可能不會採取「標字幕」的方式,而會選擇用人物的衣著、髮型、指甲油的褪色等細節來說明。

而對於人物的性格的鋪墊,他也會默默地將它們隱藏在對話或是行為中……正是因為細節如此豐富,才會讓你在看電影的時候,感覺像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對於創作,是枝裕和似乎從未考慮過迎合大眾的「普遍性」。

他所做的,都是潛心挖掘自己內在的體驗與情感,再將之表達出來。如果能與大眾產生聯繫,那就再好不過了;不能的話也沒有關係,最起碼對得起自己的「真」。

他的這種想法,太值得國內的電影人思考了。

胡亂抓一個「大IP」,甚至用大數據去計算,找幾個流量明星隨便拍一拍,弄些緋聞炒作,最後圈個幾億票房,這就是做電影了?

沒事兒在戛納上蹭個紅毯,搞個假摔,博一下眼球,這就是「國際影響力了」?

在這個利益至上的社會,沒人再願意從心出發,這無疑是最大的悲哀。

希望大師的「過慮」總有一天不再是「過慮」,而是成為現實,這才是叔想要看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紅辣椒:傻傻分不清的夢境和現實
世界的色彩——雪花樂了冰淇淋品牌VI形象設計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