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35年後,她們終於奪回了身體的自主權

35年後,她們終於奪回了身體的自主權

原標題:35年後,她們終於奪回了身體的自主權



公投結果出來後,愛爾蘭總理利奧·瓦拉德卡這樣說:「今天對於愛爾蘭來說,是歷史性的一天。安靜的革命正在發生。在女性獲得投票權的一百年後,我們有十足的底氣去說,我們相信女性,尊重女性,讓她們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


文|羅婷


編輯|劉斌

圖|視覺中國


穿越愛爾蘭海的孤獨旅程結束了


5月26日,愛爾蘭的街道上一片歡騰。CNN記者在現場看到,女人們成群結隊,高舉寫著「YES」的指示牌。一些人淚流滿面,另一些人在大笑,她們互相擁抱並問對方:「你相信嗎,我們做到了。」



她們等待這一刻已太久。


這一天,愛爾蘭廢止了《第八修正案》。這是1983年制定的、世界上最嚴格的墮胎法案之一。35年來,這個國家的女性被禁止墮胎,在強姦、亂倫等非自願情況下不能,在胎兒患有疾病時不能,只有一種情況——當孕婦生命受到威脅時,墮胎才被允許。


她們有自己的辦法。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35年來,超過17萬名愛爾蘭女性跨越海峽,前往蘇格蘭、英格蘭和威爾士墮胎。還有人通過購買藥物,在家裡中止妊娠。這是有風險的,一旦被官方發現,會招致最長達14年的牢獄之災。


廢除這個法案,是全民公投的結果。投票結果顯示,66.4%的選民支持廢除,33.6%的選民希望保留。這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支持廢除的比重,遠高於之前的任何民意調查結果。


對於這個保守的天主教國家來說,這並非易事。投票前民眾辯論了數月。這不僅涉及女性控制自己身體的權利,還涉及未出生孩子的權利。甚至還有更多哲學命題:生命是什麼時候開始的?胎兒從什麼時候成為人?強姦或亂倫的受害者,是否應該把孩子生下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他們的答案。


過去20年間,這個國家經歷了飛速的進步與變革。1993年才將同性戀除罪,1995年才允許離婚。而現在呢,三年前,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全民公投使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去年它甚至任命了一位同性戀者為總理。

公投結果出來後,利奧·瓦拉德卡,這位愛爾蘭歷史上第一位同性戀者總理,是這樣說的:「今天對於愛爾蘭來說,是歷史性的一天。安靜的革命正在發生。在女性獲得投票權的一百年後,我們有十足的底氣去說,我們相信女性,尊重女性,讓她們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



利奧·瓦拉德卡


他在都柏林城堡外告訴等候的記者們,「在我們的國家,再也沒有醫生會告訴病人他們愛莫能助。再也沒有穿越愛爾蘭海的孤獨旅程。再也沒有羞辱。恥辱與負擔都已經過去了。」


「回家投票」


官方數據顯示,愛爾蘭一共有337萬名登記選民,這次公投,有216萬人參與,他們在全國6500個投票站參與了投票。


這是1983年以後,愛爾蘭所有公投中,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


無數愛爾蘭公民從亞洲、非洲、北美洲飛回家鄉。有民間組織在社交網路上發起了一個話題,就叫#hometovote,回家投票。一位年輕的愛爾蘭姑娘在推特上寫,「從河內到都柏林的機票價格:800歐元,飛行時間:20個小時,而改變第八修正案的機會:無價。」


他們拖著箱子下了飛機,看到的是盛大的歡迎儀式。鬍子花白的老人站在路邊拉著橫幅,橫幅上寫:「grandfathers say yes(爺爺說,同意)。」還有人獻出愛寵:「如果你投Yes,你就可以摸我的狗。」


教育界也表明了他們的態度。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和諾丁漢大學都為愛爾蘭學生髮放補貼,幫助他們在5月25日前抵達愛爾蘭投票。

作家簡·凱西在推特上寫道: 「所有的回家投票,都是對所有沉默的、秘密的旅行的回應。無論公投結果如何,沉默都被打破了。」


這樣強烈的情感共鳴背後,是真實的血淚故事。2012年,31歲的印度裔孕婦Savita Halappanavar出現流產徵兆,被送往醫院,在感染初期醫生便已確認胎兒無存活希望,但以仍可以檢測到胎兒心跳為由,拒絕流產手術。幾天後,這位孕婦死於敗血症。



遊行者們舉著Savita Halappanavar的照片


這一事件引起了印度政府的強烈抗議,愛爾蘭國內也多次舉行萬人遊行。對他們來說,Halappanavar的死是一個轉折點。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20歲的醫學院學生梅麗莎·巴恩斯說,她的死幫助女性們認識到,愛爾蘭的限制性墮胎法律會對她們產生怎樣的影響。「我認為它真正做到的是,它喚醒了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讓這種事情有可能發生。」


在現場拍下的視頻里,年齡、性別、身份不同的愛爾蘭人,在解釋為什麼投出贊成票時,常給出相同的答案。


「我的女兒們將在一個新的國家長大。她們將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青春期。她們不會因此蒙羞,她們會知道我支持她們,愛爾蘭也支持她們。」



自由並非憑空而來


但這並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浪漫故事。

愛爾蘭爭取墮胎權人士麗貝卡在受訪時說,「這次公投機會是幾代愛爾蘭女性爭取來的,這是一場艱苦的鬥爭,愛爾蘭已經在這件事上付出了太大代價。」


40年前,墮胎在歐洲許多國家都為非法,墮胎的孕婦和醫生都會被判刑。嚴令之下,矛盾叢生。


羅馬尼亞導演蒙吉曾拍過電影《四月三周兩天》,講的是1987年的羅馬尼亞,墮胎仍被禁止,一位女大學生懷孕後,和室友籌錢在小旅館裡秘密墮胎。但醫生要求室友以身體交換。在那個時代,羅馬尼亞有許多女性因不規範的私人墮胎而死亡。


法國與德國女性很早便開始行動。1971年,法國包括哲學家波伏娃在內的343名女性公眾人物發表《343名蕩婦宣言》,呼籲墮胎合法化。同一時期, 374名西德女性實名公開「我墮過胎」。331名法國醫生也發表了《331醫生宣言》,支持合法墮胎與女性身體自主權。1975年,法國便推出全面墮胎改革。


而在宗教觀念強大的愛爾蘭,推動墮胎合法,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道路。


2014年,愛爾蘭女性進行了規模浩大的反墮胎遊行。2015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呼籲愛爾蘭取消墮胎禁令。2016年,一名愛爾蘭女性出國墮胎後收到了胎兒骨灰的快遞,陷入巨大震驚的她,對愛爾蘭政府提起訴訟並獲賠。2017年,都柏林再次爆發遊行,上萬女性高喊「我的身體,我自己說了算。」


曙光終於來臨。2017年,愛爾蘭公民大會決定對是否廢除墮胎禁令,進行公投。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此次公投最大的支持者是年輕的城市女性。一位女性在接受CNN採訪時說,「我們從未忘記它,因為它對我們的存在至關重要,而女性的自我和人格也應該有權控制我們自己的身體。」


愛爾蘭新芬黨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口號——「Tiocfaidhár lá」,意思是「我們的日子將會到來」。而現在,公投成功後,他們有了一個新的口號——「Tiocfaidhár mná」,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的女人來了」。


愛爾蘭政府承諾,他們會在年底前重新立法。新的法案將規定,允許女性以任何理由在孕期12周前墮胎。不過,她還是需要諮詢醫生,並經過72小時的冷靜期。

至此,歐盟境內,還有波蘭、馬爾他和北愛爾蘭仍在實行全面墮胎禁令。北愛爾蘭至今沿用1861年的法律《侵犯人身法》,將墮胎定性為犯罪行為,最高刑罰可判處終身監禁,強姦、亂倫和致命胎兒畸形都不能成為墮胎的原因。


但英國議會的130多名議員,已經在準備支持一項新的家庭暴力法案修正案,允許在北愛爾蘭墮胎。


在愛爾蘭公投結果公布的當天,英國國際發展大臣彭妮·莫當特在推特上說道:「今天對愛爾蘭來說,是歷史性的、偉大的一天,而對北愛爾蘭來說,是充滿希望的一天。這種希望,必須得到滿足。」


在那段話最後,她打上了一個標籤:#trustwomen,請相信女性。



註:部分資料來源於《紐約時報》、《衛報》、BBC、CNN。


熱門閱讀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沒看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物 的精彩文章:

我走過許多地震紀念地,這裡擁有最多細節與情感
許知遠:活著沒什麼用,死了就不行

TAG: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