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石成佛像,人成佛

石成佛像,人成佛

人都是有追求的。

追求的過程就是求教的過程,學習的過程。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和尚耐不住禪院的寂寞,老覺得修行太慢,感覺不出自己的長進,甚至他懷疑自己究竟能不能修成正果

有一天,他再也無法忍受了,就向老禪師發牢騷,說自己沒有慧根,缺少佛性,對自己失去信心了

老禪師微微一笑:「山腰的工地上,石匠們正在為本寺加工佛像,你反正也靜不下心來,就跟他們去勞動吧,做個幫手,學點手藝」

小和尚一聽,居然特別高興,心想,終於可以出來透透風、樂呵樂呵了

可是,三天以後,小和尚來找禪師,他滿臉歉疚:「師傅,我還是回來修行吧,連四角八棱的粗糙岩石都能在工匠的雕琢下變成儀態萬方的佛像,何況我是一個人呢?」

老禪師舒心地笑了。

故事很耐人尋味。

老禪師很智慧,小和尚很聰明。老禪師的笑與小和尚的話都很有意蘊:笑的智慧是引導,話的聰明是釋放——這叫會教育,會說話。

事實上,「石成佛像」與「人成佛」沒有直接關係,即使算作親戚,恐怕也得出五服了。可貴在於小和尚的聰明:師傅,我還是回來修行吧,連四角八棱的粗糙岩石都能在工匠的雕琢下變成儀態萬方的佛像,何況我是一個人呢?你想啊,石成佛像,是在工匠的雕琢下成就的,我小和尚是人,無論如何比石頭強些吧,我想成佛,看你師傅的能耐了。老禪師也不含糊,「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很舒心地笑了,相信他的笑里一定有點壓力。

小和尚的悔與回是一種態度,老禪師的順與笑是一種態度,有了態度就好,前國足教練米盧蒂諾維奇說過,態度決定一切。信任的橋樑連接起教與學的渚岸,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孔聖人的語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捨得」說很有哲理:捨得捨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

想來小和尚是讀過書的,「明理、怡情、啟智」在他身上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

小和尚一定是「終成佛」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劍鋒名師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劍鋒名師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