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同濟建築師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展示當代中國建築嶄新氣象

同濟建築師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展示當代中國建築嶄新氣象

在此次雙年展中國國家館題為「拓」的展覽板塊,展示了袁烽設計的「竹里」。 (袁烽供圖)

以「自由空間」為主題的第16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於義大利當地時間5月26日開幕。此次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主題為「我們的鄉村」,兩位來自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學者——李翔寧教授和袁烽教授,分別擔任策展人和參展設計師。

均為70後學者,在本土接受優質的建築學教育,是國內建築學界冉冉升起的明星學者……李翔寧和袁烽被業界的很多人稱為同濟「雙子星」,他們術業有專攻,但均在各自的學術領域內發出「中國好聲音」,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建築的最新氣象。

鄉村不僅僅是「鄉愁」,還是「未來」

談到鄉村,最容易觸發的聯想是鄉愁,是歸園田居般的詩意。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副院長李翔寧教授被任命為此次中國國家館的策展人,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他開門見山地表達了他對於鄉村的見解:「這次展覽的目的不僅僅在於鄉愁,更希望回到中國文化的發源之地,去尋找被遺忘的價值和被忽視的可能性,於此展望,我們未來的鄉村。」

在李翔寧看來,作為當代建築實踐的前線,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行著鄉村建設。「我們會看到一個很激動人心的現象,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建築師、藝術家,以及開發商和一些社會資本等都開始湧向鄉村,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鄉村同樣充滿著發展機會。」

歸園田居是中國文人傳統對居住的美好理想。面對城市化帶來的千篇一律的鄉村住宅,建築師試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探索一條中間道路,訴諸現代化的技術而尋求與鄉土的聯繫。「從滋養華夏文明的黃土高坡到氤氳文人畫意的江南水鄉,從廣袤的東北黑土到俊秀的南國田園,中國當代鄉村發展的大規模和多形態在全球均是前所未有的,它更孕育出了一套植根中國特質的新方案。 」

據介紹,此次中國館展覽一共設置了六個主要展示板塊,分別是業、旅、社、文、居、拓。緊扣「我們的鄉村」這一議題,李翔寧試圖彙集各種參展作品,生動勾勒並向世界呈現一幅幅生動的圖景:產業籌措、村民自建、文化下鄉……成千上萬的鄉村構成了一個熱火朝天的鄉建現場。與此同時,互聯網、物流系統、共享經濟等技術與創新為鄉村未來的發展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契機。

傳統建築範式迎來全新定義

在今年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展覽,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袁烽是唯一一位有兩件作品參展的建築設計師:一件為「竹里」,一件為「雲市」。袁烽試圖通過引入現代技術、基於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度思考,展示未來鄉村的發展可能。

展品「雲市」,坐落於中國國家展館室外展場的草坪上,整體造型輕盈通透,一氣呵成,在周遭鬱鬱蔥蔥的掩映之下,其特殊的材質與光線相互交融,人漫步身處其中,小憩片刻,感受穿過孔隙的微風和陽光,體會模糊了時空邊界的美好感受。蘊含新技術人文主義觀念的「未來鄉村」圖景,便在這一刻緩緩展開。

袁烽介紹,在建造方面,「雲市」高度集成結構性能化設計方法與機器人製造技術。「雲市」主體部分在設計前期根據結構內部應力劃分為50塊不同的列印組件,與包括座椅和基座在內的預製組件全部在上海的機器人列印工廠預製完成後,統一裝箱運往威尼斯雙年展會場進行現場裝配。

袁烽設計的另一項目「竹里」,是袁烽領銜的一個生動的建築實踐案例:對未來技術人文主義生活的構想不僅僅是一座建築,而能蔓延至整個村落。

竹藝村,位於成都崇州道明鎮,距離市區50餘公里。村落鄉風淳樸,生活氣息濃厚,是天府林盤的典型代表,擁有本土氣息濃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袁烽深入探訪村莊後,打造了集生態、文化、產業、生活、公益五位一體的鄉村基礎設施空間及文化產業系統。

袁烽說,竹里的設計理念,源於陸遊《太平時》里的一句詩:竹里房櫳一徑深。這個在鄉郊田野上盤旋著的青瓦房,由輕型鋼木構架支撐起內向重疊的環形青瓦屋面,70%的高預製化率也實現了主體建築、室內、景觀共用時52天的極短施工周期。盤旋的屋面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兩個內向的院落,為室內提供了豐富的景觀層次,內與外,竹與瓦,新與舊的關係被概括在「大象無形」的屋頂之下。

在此次的中國國家館展示中,觀展者能夠通過近距離參觀「竹里」感受到建築設計師對傳統建造範式的全新定義。正如袁烽所言,通過先進產業化手段裝備起來的未來鄉鎮產業化工廠,一旦與農村建築產業化結合,必將產生一個更有意義的產業化升級。

(來源:文匯報)

(作者:樊麗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翱翔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一個身高61厘米布偶 說出大城市奮鬥酸甜苦辣
中國城市建設日益重視公共空間 港媒:邁出新步伐

TAG:翱翔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