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個離去的北大女生給了我們面對苦難的勇氣

那個離去的北大女生給了我們面對苦難的勇氣

摘要:當我們抱怨工作不稱心、抱怨社會不公平的時候,不妨也捫心自問,是不是有著像張培祥那樣的努力付出,是不是有那樣的堅定執著。

這幾天,一篇創作於十幾年前的長文《賣米》刷屏朋友圈。不少人為文章質樸的語言、真實的情感潸然淚下,也為作者坎坷而精彩的短暫人生感到惋惜。2004年6月,文學雜誌《當代》刊發了這篇署名為「飛花」的紀實長文,而彼此年僅24歲的作者張培祥,已不幸患病去世。

生活的艱辛,折射出的是人的力量。這篇曾獲得北京大學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的作文,以紀實的口吻講述作者和母親擔著大米去趕集的故事,字裡行間,展現出為了生存所歷經的艱辛。正如《當代》編輯手記評價的那樣:面對現實的苦難,這個年紀輕輕的作者,態度是樸實的、從容的,甚至是面帶微笑的,平淡中有一種只有經典的現實主義才有的力量。

十多年後,樸實無華的文字,藉助互聯網傳播再次走紅,根源在於文章流露的情感擊中了每一個人內心的最柔軟處。

不因貧困而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哪怕是疾病和死亡也從容面對,張培祥讓人肅然起敬。出生於湖南山村,曾因家庭困難而輟學,後來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不幸身患白血病英年早逝,在一篇篇回憶文章中,依稀能夠拼湊出這個北大才女走過的24年人生軌跡。

時至今日,我們或許已經無法想像這個年輕生命經歷了多少生活的坎坷和病痛的折磨,但是依然能夠看到她在逆境中奮力拚搏的身影。白天打工補貼家用晚上學習,參與策劃湖南衛視《新青年》欄目,創作和譯著達百萬字之多。她短暫的人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也用自己的努力綻放了絢麗的青春。

越是泥濘的路,越是能夠留下足跡,從張培祥身上能夠讀懂的是奮鬥的意義。對於我們來說,家庭出身無法選擇,人生機遇也不可預測,但是在面對困難時,是選擇自怨自艾、怨天尤人,還是選擇在逆境中奮起、做生命的主人,其權利掌握在自己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堅持,成就不同的人生。

上個世紀的農村,貧困是普遍的困苦。如今,貧困的記憶逐漸遠去,溫飽早已不是問題,當下的年輕人可能無法體會從貧困中走來的張培祥歷經怎樣的苦難,但是那一份對美好未來的渴望,依然能夠體會。

前段時間,一首「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小詩唱出了鄉村教師和留守兒童的心聲,外賣小哥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讓不少人被他的執著打動。這些之所以在線上線下產生共鳴,就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對人生出彩的渴望。當下,無數學子在為高考而奮鬥,在創新創業的大潮中奮力前行,在鄉村振興的第一線揮灑汗水,為的也是追求青春的多彩,迎來夢想花開的時刻。

時代不同,奮鬥是相同的。物質的極大充裕,讓我們不再為吃不飽飯而發愁;教育的普及,讓貧困孩子避免輟學的遭遇。今天,我們擁有的物質條件相比較張培祥來說,已經優越許多。然而不可否認,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艱辛,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當我們抱怨工作不稱心、抱怨社會不公平的時候,不妨也捫心自問,是不是有著像張培祥那樣的努力付出,是不是有那樣的堅定執著。在為飛花早逝惋惜同時,也要審視自己,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才是青春應有的姿態。

時代發展的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之間並非一一對應,成長的道路上難免會有困難、挫折乃至不期而遇的天災人禍,這些偶然讓人生更為多變、曲折。當不幸降臨到自己身上,保持一份樂觀去坦然面對,以奮鬥開闢出一條柳暗花明的道路,這是年輕人之所以有活力的原因。

當然,這也是走向出彩人生的必由之路。

文/桂從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報 的精彩文章: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讓危險的雷場變成美麗的家園

TAG: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