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舊屯簸箕窪本是一座蒙古神山

舊屯簸箕窪本是一座蒙古神山

吾觀簸箕名不似,恰是山如銀錠形。

應依此故妙緣起,頭河口稱元寶嶺。

大黑根本常止住,財續空行繞雲峰。

祈願怙主恆擁護,大寶伏藏永興盛。

這是一次在舊屯滿族鄉石虎溝門地區踏勘土地時候的口占,因為當地人稱之為「簸箕窪」,若細細觀察真不像「簸箕」之物,而恰似一枚半露地標的銀錠子,故而筆者戲稱之為「元寶嶺」,寫了一首即興的詩歌。當時沒做更多的思考,只是因為其山形酷似元寶。

後來慢慢的發現舊屯滿族鄉很多的地名都是滿、蒙語遺存,比如最明顯的就是伊瑪吐溝、烏拉草(無草)溝等。再如筆者考證認為的舊屯本身也是蒙語「吉爾格勒特」,漢譯為水草豐蕪的安樂之地;一處山崖形勝黃花山,也是蒙語「哄合山」,山如金剛鈴鐸。長清寺,原名可能是「章京寺」、「章嘉寺」、「朝克欽寺」、「禪青寺(欽波吉爾格勒特寺)」,筆者傾向於其為蒙語「欽波吉爾格勒特寺即禪青寺」,漢語意義為大安樂寺或者極樂寺。從這些可以互相印證的蒙語地名,讓我對「簸箕窪」的真是內涵做了重新的思考。

現場看過簸箕窪的人,你可能會覺得他更像個「笸籮里放了球」,因為整個山窪沒有入口,不是很像敞開的簸箕之形。那麼我們如果便換個思維呢?暫時離開漢語言的思維,而思維他是個蒙語,然後放在當地是在蒙古藏傳佛教文化之下思維它的名稱發音和山形內涵,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的認知。

首先簸箕,對於農村成長的人都不陌生,他是一種用荊條編製的鏟狀器具,是放大版本的撮子,可以盛裝穀物,通過人工抖動、顛簸,可以分離穀物中的糠秕之物。其實如果不嚴格意義上來說,一般的敞口山窪都能名之為「簸箕」。而此處獨名簸箕,除了山形略似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呢?經查對滿蒙語言發現有以下幾種可能。

——注意觀察月牙船拖著一顆日珠

第一種可能確實是元寶山嶺之意。在滿語、蒙語中將財富、富饒、有錢的等,喚作「巴彥」,而這個詞的發音一般會譯寫為多種如「白銀」、「巴音」、「孛伊」等,其音轉之後可能為「簸箕」之音。「窪」本身是「凹」的意思,山窩、兩山夾處的窪地之意。如果此簸箕窪是蒙語,一種可能是就是「孛伊窪」,也即是富饒的山窪。在承德地區,由蒙語「孛伊」轉變的地名很多,如隆化縣偏坡營鄉白銀溝、八達營鄉白銀溝等都是從滿語、蒙語「孛伊」音轉而來的,是指富裕的地方。此說仍有疑點,即為何別出都是幾乎是蒙漢同義了轉為「白銀」,而此處轉為「簸箕」,蓋此山形元寶銀錠與「孛伊」思考,僅能做一個備攬。

——注意符號的頂部就是如月火焰圖紋

第二種可能則是蒙古神山「孛兒帖」。這個觀察是受到臨近不遠的「黃花山」的名稱啟發而做的思考。例如黃花山,在當地很多人都怪異其山上不長黃花,為什麼叫黃花山,後查蒙語發現其是「哄合山」,山如鈴鐸之意,那麼再反觀其山形以及臨近的長清寺緣起,則很明確的說其就是由蒙語「哄合山」音轉流變的「黃花山」。聯繫到此地歷史上是蒙地,很可能是藏傳佛教的文化區域,那麼再觀察現在名「簸箕窪」的山,則會發現不一樣的認知,因為其先生是一個月牙捧托者一個太陽的形象,也就是日月符號的自然顯現。那麼在藏傳佛教、蒙古信仰中對「日月」的崇拜是極其普遍的,會集中表現在吉祥符號、塔寺寶頂以及咒語書寫上。那麼日月都是在天上的星宿,聯繫到這一點便查到了「孛斤、孛兒斤」這個蒙語詞,是「天上的」,以這個詞為詞根的蒙語辭彙、北方少數民族辭彙很多如「孛堇、別乞」,本意為「天人」,後引申意義為「貴族首領」,後來滿語中的「貝勒」就是由「勃極烈」發展而來的,「眾孛堇之長」。也就是說「孛斤」有天上的、首領、至高無上的內涵,那麼將一個山形似月牙托日的山叫做「孛兒斤山」有沒有可能呢,首先其發音與「簸箕」極有可能存在音轉之變,其地有蒙藏佛教文化遺迹,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在蒙藏地區將「月牙托日」的符號叫做「日月慧尖」或者「日月寶焰」,即由太陽符號、月亮符號、火焰符號組成,其中太陽象徵法身、月亮象徵色身、寶焰象徵雙運,意味和光同塵法報不二。這個符號在蒙藏佛教文化區域內,是極其普遍存在的一種吉祥符號,常見於民居、器物、壁畫和唐卡中。以至於梵文、藏文的諸多咒語種子字都有這個符號,如吽字、拉字等。藏傳佛教祖師蓮華生大師創建的十相自在符號,上即有日月慧尖,是集結三界精華的象徵。甚至有些教派的標識就是這個符號,如藏傳佛教直貢噶舉的標誌就是[日月吽]徽,視此標識為天神之寶物,為直貢噶舉歷代最密之印,保護行者免於病災魔障之侵。

——注意這個標識就是月牙托著太陽的符號

日月符號的崇拜,在蒙地有一定的普遍性,那麼在歷史上的舊屯地區也應該不例外。蒙古人崇拜日月的核心是光。光和蒙古人有著不可分的緣分。蒙古人認為自己是光的後代。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皇室孛兒只斤氏族的祖先孛端察兒就是日月之光孕育而生。這裡的「孛兒只斤氏」就是「孛兒斤」,有「日月之光」的意義。「孛兒只斤」的發音和「簸箕」的發音幾乎就是一個。蒙古人把日月之光當作祖先來看待,將如自然的日月形勝的山稱呼為「日月之光山」即「孛兒只斤山、孛斤山」是完全可能的,加之他們後續融入了藏傳佛教文化,對日月符號的信仰崇拜就更深入了。然而歲月更迭「孛斤山」,後因為發音與「簸箕」相近人們又根據自己的日常之物,名其為「簸箕窪」則順理成章。

——注意他們的帽子,已經有日月符號的趨勢

綜上所述,今天舊屯滿族鄉的簸箕窪,因為其山形尤其相似「日月寶焰」的天然符號,聯繫到歷史上因為舊屯之地是蒙地、有藏傳佛教信仰的地區,又有黃花山即哄合山之先例,那麼簸箕窪原本應該是蒙族的神山「孛斤山」,其內涵是日月之光、天上的山、天神的山,也可以引申理解為天神的寶物、富裕之地。一家之言,留以備覽,待進一步查證史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鄉隆化 的精彩文章:

舊屯:唐代饒樂都督府與清代濟爾哈朗圖
舊屯文化:天鼓山下子母棺材石

TAG:滿鄉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