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文徵明《跋顏魯公劉中使帖》考論

文徵明《跋顏魯公劉中使帖》考論

作為顏真卿流傳下來的真跡之一,


《劉中使帖》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備受後世讚許,

且後世將顏真卿人品與書品並加褒揚。

但是,文徵明誤將「王芝」認定為「王英孫」,

又將「張綉江」誤認為張晏或張彥清,

而目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劉中使帖》,

其後的題跋順序依次是王芝、鮮於樞、張晏、白珽、田衍、張晏、文徵明、董其昌等等。

這種順序是按照題跋時間先後排列的,

不存在文徵明質疑的裝池有誤。

[唐]顏真卿 劉中使帖 局部 28.5cm×43.1cm 紙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顏真卿《劉中使帖》為墨跡本,又稱《瀛州帖》,該帖後有王芝、鮮於樞、張晏、白珽、田衍、張晏、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的題跋。文徵明誤將張與可(張綉江)認作張彥清(張晏),所以對這些題跋的時間先後提出疑問。本文糾正了文徵明的誤解,並對文徵明題跋中涉及的相關問題做了深入探析。

一、文徵明《跋顏魯公劉中使帖》原文及著錄情況

文徵明《跋顏魯公劉中使帖》原文:

右顏魯公《劉中使帖》,徵明少時嘗從太僕李公應禎觀於吳江史氏。李公謂:「魯公真跡存世者,此帖為最。」徵明時未有識,不知其言為的。及今四十年,年逾六十,所閱顏書屢矣,卒未有勝之者。因華君中甫持以相示,展閱數四,神氣爽然。米氏所謂「忠義憤發,頓挫郁屈」者,此帖誠有之,乃知前輩之不妄也。帖後跋尾六通:首王英孫,次鮮於太常,又次張彥清、白湛淵、田師孟,最後亦彥清書。蓋此帖曾藏彥清所,後易於英孫耳,觀跋語可見。考英孫所跋歲月,宜在後,不知何緣出諸公之前?初疑裝池之誤,欲令改易,而張公鈐印宛然 ,不可拆裂,姑記於此,以俟博哉。〔1〕

顏真卿《劉中使帖》為墨跡本,又稱《瀛州帖》,書於唐大曆十年(775)左右,行書,八行,41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文徵明此則題 跋,郁逢慶《書畫題 跋記》卷一、《清河書畫舫》卷五、《佩文齋書畫譜》卷七十四、《六藝之一錄》卷三百二十九以及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補輯》卷第二十三均有著錄。《文徵明集·補輯》中標明該題跋寫於「辛卯八月朔」。但《書畫題 跋記》卷一著錄此題 跋時帶有明確的書寫時間:「嘉靖九年庚寅菊月望日徵明識。」《佩文齋書畫譜》和《六藝之一錄》著錄與《書畫題跋記》相同。據周道振所纂《文徵明年譜》記載,此則題跋款識為「嘉靖十年歲在辛卯八月朔,長洲文徵明題」〔2〕。周道振先生是根據攝影本《顏魯公劉中使帖》著錄,應是文徵明題跋的墨跡本,那《書畫題跋記》等文獻著錄題跋的時間有誤。

二、文徵明題跋中提及的「王英孫」「張彥清」考

文徵明在《跋顏魯公劉中使帖》中提及:

帖後跋尾六通:首王英孫,次鮮於太常,又次張彥清、白湛淵、田師孟,最後亦彥清書。

對於顏真卿《劉中使帖》的這些 題 跋,《珊瑚木難》卷三、《趙氏鐵網珊瑚》卷一、《書畫題跋記》卷一以及《清河書畫 舫》卷五均有著錄。但是,這 些文獻著錄的第一則題跋,其作者為王芝。那王芝是否就是文徵明所提及的「王英孫」呢?

王芝題跋如下:

右《唐太師顏魯公書劉中使帖》真跡,著載《宣和書譜》,南渡後入紹興內府。至元丙戌,以陸柬之《蘭亭詩》、歐陽率更《卜商帖》真跡二卷易得於張綉江處。此帖筆畫雄健,不獨與《蔡明遠》《寒食》等帖相頡頏,而書旨慷慨激烈,公之英風義節猶可想見於百世之下,信可寶也。三月十有二日,大梁王芝再拜,謹題於寶墨齋。〔3〕

從 這 則題 跋的時間來 看,是「三月十二日」,且題 跋中還記載「至元丙戌,以陸柬之《蘭亭詩》、歐陽率更《卜商帖》真跡二卷易得於張綉江處」。可知,王芝題跋的時間應該就是「至元丙戌(1286)三月十二日」,而且可以肯定,王芝是元代時期人。今考王芝,字子慶,號井西,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寓居杭州,喜收藏字畫。王芝曾在跋《蔡君謨洮河石硯銘》中有款識云:「至元辛卯二月廿有四日大梁王芝釋題於寶墨齋。」〔4〕

從「大梁王芝」以及「寶墨齋」這樣的字眼來看,與《劉中使帖》的首條題跋作者的稱謂和齋號是一致的,這兩則題跋肯定都是王芝所作。

且王芝所跋《蔡君謨洮河石硯銘》的落款時間是「至元辛卯二月廿有四日」,「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紀年,「至元辛卯」是1291年,毫無疑問,王芝為元初時期人。此外,郁逢慶《續書畫題跋記》卷五《息齋墨竹》中這樣一則記載:

大德癸卯夏四月,息齋道人為蹇提舉鄉友作於王子慶秘校家之寶墨齋。〔5〕

息齋道人是指李衍,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為元初畫家。從李衍的這句款識也可得知,王子慶的書齋就是「寶墨齋」,而王子慶正就是王芝,子慶是其字。

而據元代夏文彥撰《繪圖寶鑒》卷五記載:

王英孫,字才翁,號修竹,紹興人。宋將作監簿入朝,隱居不仕,作墨竹蘭蕙,頗雅潔不凡。〔6〕

顯然,王英孫是 宋代 人,且擅長墨 竹蘭蕙。而且王英孫常落款「山陰王英孫」。例如他題跋《元高克恭夜山圖》時就落款「山陰王英孫頓首」〔7〕。而元代的王芝不擅繪畫。且元代王芝常落款為「大梁王芝」,雖然王英孫卒於元代1312年,但他是紹興人,與大梁(開封)的王芝顯然不是同一個人。可見,文徵明是將元代的王芝誤認為宋代的王英孫了。

文徵明在題跋中還提出這樣的疑惑:

蓋此帖曾藏彥清所,後易於英孫耳,觀跋語可見。考英孫所跋歲月,宜在後,不知何緣出諸公之前?

張晏在顏真卿《劉中使帖》後有二則題跋,其一云:

魯公書存世嘗見《李光顏太保帖》《乞米帖》《馬病帖》《頓首夫人帖》《祭侄季明文》《允南母商氏贈告》《昭甫告》,並此八本。觀於此書,端可為鉤如屈金,點如墮石。東坡有云:「書至於顏魯公。」誠哉!是言也。時大德九年,歲在乙巳冬十月廿五日,集賢學士通議大夫張晏敬書。〔8〕

張晏第二則題跋如下:

太平之日,生長京師,乃得會觀諸公法帖,故能考其筆法,辨其真偽也。如顏書,且勿論碑本,今專審其墨跡如《乞米》《李太保》《馬病》皆真行,《祭侄文》行草字,如錢許大,四帖相若皆白紙。《頓首夫人》行書,澹黃紙字,亦錢許大。《昭甫告》正書,甚嚴整有力,白紙,字亦錢許大,全肖碑刻。《允南母告》,寸五大字,筆力不及白紙。此《劉中使帖》,字最大。觀其運筆點畫,如見其人,端有聞捷慨然效忠之態,真希世之寶也。時於明窗淨几,展玩之餘,收卷三嘆,後之學書者,非不屬志。米芾所謂「心會而手不遂也」。飲中,嘗用東坡硯、山谷墨敬書於勸學齋,張彥清重題。〔9〕

張晏在第一則題跋中有款識云:「時大德九年,歲在乙巳冬十月廿五日,集賢學士通議大夫張晏敬書。」

從王芝的題跋來看,他得到顏真卿《劉中使帖》是「至元丙戌,以陸柬之《蘭亭詩》、歐陽率更《卜商帖》真跡二卷易得於張綉江處」。而文徵明題跋認為「此帖曾藏彥清所,後易於英孫耳,觀跋語可見」。顯然,文徵明把王芝題跋中的「張綉江」認定為「張彥清。」

那張綉江是否就是《劉中使帖》中的題跋者張彥清呢?

《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九及《六藝之一錄》卷三百九十七載有《張綉江來往溪上帖》,其中有句云:

與可頓首。一庵長老大禪師,行長與可二子來往溪上,受恩多矣,非諛也。〔10〕

從文獻記載的《張綉江來往溪 上帖》中所稱「與可頓首」字眼可知,張綉江即張與可。《珊瑚網》卷二十二記載云:

張與可斯立號綉江所藏:《陶隠居小字黃庭外景經》、《張旭草書真跡》(六一翁跋)、《楊凝式千文》 、《元微之轉官誥》。

《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四、《六藝之一錄》卷三百七十八及《雲煙過眼錄》卷二等文獻也記載了同樣的內容。而《 式 古堂書畫匯考》卷六載:

《書畫舫》云:震澤王氏,世傳《陶隱居黃 庭外景經》,楷法俊逸,翩翩不群,原系張與可故物雲。與可號綉江,前元名士。

從這些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張與可,字斯立,號綉江,為元代時期名士,喜收藏古代法書。王芝題跋中稱所得《劉中使帖》正是易於張與可處,並不是文徵明題跋中所言《劉中使帖》原在張彥清處。顯然,文徵明誤將張與可(張綉江)認作張彥清(張晏)了。

而顏真卿《劉中使帖》題跋者張晏生活在元大德至延祐年間,字彥清,邢台沙河人,是張文謙之子,少有文學名,舉進士,類官官御史中丞,贈山西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國公,謚號文靖。

而且,張晏題跋《劉中使帖》的時間是在大德九年乙巳(1305)冬十月廿五日,而王芝題跋時間是在 至元丙戌(1286)三月十二日,比 張晏題跋的時間整整早了十九年。所以,《劉中使帖》後的題跋 順序肯定是王芝在前,而張晏在後。由此可見,文徵明提出王芝、張晏等人題跋位置前後顛倒的疑惑,是他誤將張晏認定為張綉江所致。

[明]文徵明 行書《張梅雪壽詩》軸 137cm×67.3cm 紙本故宮博物院藏

三、文徵明題跋中言及的鮮於太常、白湛淵、田師孟等人題跋考論

文徵明在顏真卿《劉中使帖》的題跋稱,該帖後有鮮於太常、白湛淵、田師孟等人的題跋。前文已經提及,《珊瑚木難》卷三、《趙氏鐵網珊瑚》卷一、《書畫題跋記》卷一以及《清河書畫舫》卷五對這些題跋均有著錄。

文徵明題跋中所稱的鮮於太常是指鮮於樞。鮮於樞(1246-1302),字伯機,因晚年營室名曰「困學之齋」,故自號困學山民,又號寄直老人。先後寓居揚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間以才選為浙東宣慰司經歷,後改浙東省都事,晚年又任太常典簿。因此,後世稱其為鮮於太常。他在顏真卿《劉中使帖》後的題跋如下:

顏太師之書,世不多見,不肖平生見真跡三本,《祭侄季明文》、《馬病》及此帖。《祭侄》行草,《馬病》行真,皆小。而此帖正行,差大。雖體制不同,然其英風烈氣見於筆端一也。此語豈可為不知者道哉?鮮於樞拜手書。〔11〕

鮮於樞此則題跋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題跋中最有價值的就是鮮於樞提出了顏真卿書法「雖體制不同,然其英風烈氣見於筆端一也」的書學觀點。鮮於樞通過對比了《祭侄文稿》《馬病帖》《劉中使帖》的書體和字形大小等不同形制而認為顏真卿作品中所具有的「英風烈氣」是一致的。這種觀點的提出,既是對顏真卿忠貞英烈的人格精神的肯定,也是對「書如其人」書學觀點的印證。鮮於樞進一步說:「此語豈可為不知者道哉?」作為集書法創作和鑒賞於一身的鮮於樞,通過不同形制的書法作品而看出其精神氣質,說明鮮於樞的眼光是非常獨特的,是「知書者」的至理名言,這種體會是不懂書法的人永遠無法理解和領悟的。

文徵明題 跋中所稱的「白湛淵」是指白珽。白珽 (1248-1328),字廷玉,元錢塘(今杭州)人。原是代名儒舒少度的遺腹子,後為錢塘人白某收作嗣子,取名白珽。白珽自幼聰慧過人,雅好詩文,博通經史。入元後,經李簡推薦,授太平路儒學學正,不久攝教授事,後轉常州路教授,遷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儒學副提舉,又轉任淮東鹽倉大使,再遷為蘭溪州判官。但白珽仕 途不顯達,晚年歸隱西湖棲霞嶺下,故號棲霞山人。因有泉自天竺山匯流於其門口,故題居室名為「湛淵」,自號湛淵,後 世也 稱 其為白湛 淵 。白珽 在 顏 真卿《 劉中使帖》後的題跋如下:

《瀛州帖》,視魯公他書,特大。而凜凜忠義之氣如對生面,非石刻所能髣髴也。餘生平獲見真跡二,《小字麻姑記》與此耳。嘗有云:「桃源在何處?乃見世道污。」所以顏魯公細書《麻姑記》:「事近荒,忽特賢者適嬰,多虞世,降俗陋,假異境,以明其志。」殆有托而雲。然維魯公忠貫日月,功載旗常,固不待善書名於代,況筆精墨妙若是耶?昔桓彝渡江,傷晉之弱,及見王導輩,語則知有托足之地。余於是觀公翦禽之快,亦知夫唐爝未息歟?史侯處厚,尚義士也,曠歲月而得之。既得之,非尚義者不出示,非其人處厚知所尚哉?錢唐白珽謹題。〔12〕

因《劉中使帖》開頭句為「近聞劉中使至瀛洲」,所以《劉中使帖》也被稱為《瀛州帖》,白珽的題跋就這樣稱謂該帖。白珽在題跋中也高度讚揚顏真卿的凜凜忠義之氣。此外,他在題跋中稱:「史侯處厚,尚義士也,曠歲月而得之。」那說明顏真卿《劉中使帖》元初被王芝易得後,又被史侯收藏。

[明]文徵明 行書七律軸 141.8cm×68.8cm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在題跋中還言及田師孟對《劉中使帖》有題跋,田師孟是指田衍。田衍是元代畫家,喜書畫古玩,師孟是其字,其先祖為京兆醴泉(今陝西醴泉)人,後徙蒙城。田衍歷任中書掾主事員外郎、河中知府等職。田衍題跋如下:

右《唐魯郡開國公太子太師顏真卿字清臣書劉中使帖》真跡,四十一字。公嘗學書於張旭,得屋漏雨法。衍游京師,覽公書最多,衍之所藏《送辛晃序》《顏昭甫殷夫人二誥》《爭座後帖》《朝回馬病帖》,皆經宣和紹興御府。然俱未若此帖之雄放豪逸,豈特入季明之室,將與元氣爭長。昔人云:「書一藝耳。苟非其人,雖工不足貴也。」惟公可以當之。至大己酉中秋日,拜觀於蘭谷大卿史侯之第。蒙城田衍題。〔13〕

從題跋可知,田衍見過的顏真卿書法作品頗多,且收藏了顏真卿不少真跡。他的題跋有款識云:「至大己酉中秋日,拜觀於蘭谷大卿史侯之第。」由此可以推測,田衍題跋的時間與白珽題跋相距不遠,且都在史侯家拜觀了顏真卿這件真跡後所題。由此可知,顏真卿《劉中使帖》在元代至大年間被史侯收藏。那史侯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元代詞人王惲曾作詞《望海潮》,並有序云:「乙卯歲端午,賦北郊騎鞠,呈節使史侯。」另有詞《水龍吟》,且序中云:「壽都督史侯,時為東平總管。」王惲(1227-1304),字仲謀,衛州(元代為衛輝路)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人,是元朝的官員和文學家。他在詞中序言中所提及的「史侯」與白珽和田衍題跋中提及的「史侯」應該是同一個人。而元代陳宜甫所撰《秋岩詩集》卷上有《寄史蘭谷少監李海一尚書》詩云:「天寒幽薊遠,懷友苦勞心。最喜加官秩,曾煩寄俸金。雪消蘭玉秀,春暖海濤深。何日蓬萊館,觴飛共醉吟?」〔14〕由此可知,史侯也稱史蘭谷,在元代時擔任多節使、都督、東平總管及少監等職。而且,白珽題跋中稱史侯是位處厚尚義之士。

對於顏真卿《劉中使帖》的收藏情況,張丑《清河書畫舫》卷上記載比較詳細,記載云:

相傳《大字瀛洲帖》為宋宣和御府故物。元初藏張可與家,後具王芝、鮮於樞等六跋,喬簣成題名。歷代傳授有緒若此:弘治中歸史明古氏,即《寓意編》所謂「史丈新收者」也;嘉靖壬辰復在華中甫家,而文徵仲為之跋,至甲子歲,幸為茂實府君所購。〔15〕

而據清代倪濤所撰《六藝之一錄》卷三百八十載:

嘉靖壬辰,復在華中甫家,而文徵仲為之跋。至甲子歲,為茂實府君所購,後歸檇李項氏。〔16〕

根據張丑、倪濤等人文獻記載,再結合王芝、白珽、田衍等人的題跋,顏真卿《劉中使帖》的流傳更為具體:北宋宣和年間,該帖被內府收藏;元代初年藏於張可與家;後被王芝以陸柬之《蘭亭詩》和歐陽詢《卜商帖》二卷真跡易得;至大年間,該帖流入史侯家;弘治中被明代史鑒(史明古)收藏;嘉靖壬辰在華中甫家,文徵明題跋時,該帖正被華中甫收藏;到了嘉靖甲子歲,該帖又被茂實府收藏;後來歸項元汴所藏。

出上述題跋外,顏真卿《劉中使帖》後還有董其昌的題跋,其原文如下:

鮮於伯機《 題祭 季明文》:「天下法書第一,吾家法書第一。」此又題《劉中使帖》,漁陽筆法,信有所自,名不虛得。此卷余已刻之《戲鴻堂帖》中,董其昌觀因題。

對於董其昌將《劉中使帖》刻入《戲鴻堂帖》之事,清代王澍有所評價。他在《竹雲題跋》中這樣記載:

今董氏《戲鴻堂》所刻,字形差小。王芝以下諸跋皆無之。《戲鴻》所刻,既拙惡,又草率,不復匠心,一至於此。今未見他刻,僅據《戲鴻堂》臨之,正未知有合否耳?〔17〕

從王澍的題跋來看,他對董其昌刻 入《戲鴻堂帖》的《劉中使帖》評價是不高的,認為被刻得拙惡草率。而對於《劉中使帖》真跡,他這樣記載:「康熙間錫山秦公子樹灃見於京師,雲字大如掌,縱橫遒古,驚欲下拜。」由此可見,該帖在康熙年間還沒被清代內府收藏,而真跡的藝術效果,讓觀者欽佩不已。

[唐]顏真卿 湖州帖 27.6cm×50.2cm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結論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得知,作為顏真卿流傳下來的真跡之一,《劉中使帖》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備受後世讚許,且後世將顏真卿人品與書品並加褒揚。就文徵明《跋顏魯公劉中使帖》而言,其中不少觀點很有學術價值。但是,文徵明誤將「王芝」認定為「王英孫」,又將「張綉江」誤認為張晏或張彥清,因此,對王芝和張晏的題跋時間先後提出了疑惑。而目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劉中使帖》,其後的題跋順序依次是王芝、鮮於樞、張晏、白珽、田衍、張晏、文徵明、董其昌等等。這種順序是按照題跋時間先後排列的,不存在文徵明質疑的裝池有誤。

注釋:

〔1〕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補輯》卷二十三,第 1330-1331 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周道振、張月尊同纂《文徵明年譜》卷五,第 438-439 頁,百家出版社,1998 年 8 月版。

〔3〕(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清)胡敬《西清札記》卷一

〔5〕(明)郁逢慶《續書畫題跋記》卷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元)夏文彥《繪圖寶鑒》卷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石渠寶笈》卷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元)陳宜甫《秋岩詩集》卷上《寄史蘭谷少監李海一尚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卷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清)倪濤《六藝之一錄》卷三百八十

〔17〕(清)王澍《竹雲題跋》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文 | 向彬

//////

//////

//////

中式生活方式,

從未走遠!

//////////////////////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公社 的精彩文章:

那些敦煌遺書的書寫者
啟功:看了《靈飛》墨跡,才懂得石刻與墨跡的關係是怎樣的

TAG:書藝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