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老藝術家英若誠葬禮,現場一片笑聲,兒子英達痛哭,楊立新徐帆悼念

老藝術家英若誠葬禮,現場一片笑聲,兒子英達痛哭,楊立新徐帆悼念

圖:英若誠,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劇協理事,英若誠1945年考入清畢大學外國文學系,熱衷於演劇活動。新中國誕生後,英若誠考入北京人藝任演員,先後在話劇《龍鬚溝》、《雷雨》、《明朗的天》、《慳吝人》、《茶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他豐富的知識面和作為演員的可塑性。

圖: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時35分,英若誠因患肝病導致的呼吸和循環系統衰竭,在醫院辭世,時年74歲。有關英老的藝術,從風華正茂時飾演的劉大麻子(《茶館》),到後來飾的魯貴(《雷雨》),一直到晚年台上的忽必烈(《馬可.波羅》),藝術的快樂在於奉獻,藝術的崇高也在於奉獻。人們之所以去深切地緬懷英若誠這些老藝術家,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永遠蘊藏著對藝術的追求,對生活的嚮往,對舞台的敬仰,和對事業的赤誠。

圖:如今斯人遠去,歲月的演變卻改不變了英老留下的藝術,他的舞台形象,他的譯作,「死者長已矣,」而藝術光芒依舊。1958年,老舍先生風華茂的英若誠的在《茶館》里的第一次演出後,十分高興地說:「英若誠演的那個劉大麻子,比我劇本寫的還形象十倍。」

圖:在英老的藝術生涯中,還有這樣的一個一「劇」成名天下知故事。中意兩國合拍的大型電視系列片《馬可·波羅》獲得美國最佳電視劇「艾美獎」,英若誠這個名字也由此而名揚天下了。英若誠在一片如潮的掌聲中,離開塵世,去他的天堂了。在他的背後,因為他對藝術的貢獻,留下了一串串金光燦爛的獎盃。

圖:老舍先生曾贈對聯給英老,視英老為同志加兄弟:「六億五千萬,風流一代人。更生憑自力,同志以相親。酒熱詩歌仙,梅紅天地新。歲寒花倍好,奮發共迎春。」英老最後一次登台是在1998年的除夕之夜,當時我們一同參加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的《千古名篇詩歌朗誦會》。

圖:在英老的彌留之際,所有他疼愛的晚輩都來到了身邊,他們是:兒子英達和兒媳梁歡;女兒英小樂和女婿及外孫;侄子英壯和英寧,還有親戚梁天。但是宋丹丹和英達所生的孩子巴圖卻沒有出現。追悼會上百明星出席悼念。濮存昕:他的舞台絕唱沒能留下錄像資料是遺憾。

圖:林兆華:我要把英老的遺作搬上舞台,鄭榕:他開了人藝排演國外優秀劇目的先河,陳冲:「我與英若誠相識緣於《末代皇帝》,我一直很欣賞英若誠這位老藝術家,他是少有的人才。在《末代皇帝》中雖然我們倆沒有對手戲,但在平時朋友聚會時會經常交流。我印象中英若誠很有風度、博學,最可貴的是他非常聰明、和善。」

圖:黃蜀芹:他對塑造人物的熱情讓我欣賞;梁天:學問大 性格樂觀;北京人藝著名演員藍天野:是一位非常有天分的演員;·濮存昕:英老堪稱大才子 他是大俗大雅的藝術家。這是一場沒有眼淚的追思會,朱琳、鄭榕、蘇民、林兆華、朱旭、濮存昕、任鳴、梁冠華、楊立新、徐帆等悉數到場,雖然情感脆弱者說到動情處都會哽咽片刻,但大家都時刻提醒自己盡量不讓眼淚掉下來。

圖:原因很簡單,用蘇民的話說:「英老生前不喜歡悲悲切切的場面,他說話不幽默一下,他就覺得不過癮。」作為人藝的一員,一直靜靜傾聽發言的英達最後一個開口:「父親真的是一個不願看到悲切場面的人,他在戲劇觀念上也一直教導我即使是悲傷場面也可以用喜劇來表現,所以今天的氣氛真的很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孩子雜論 的精彩文章:

商業大亨鄭裕彤葬禮,李嘉誠、李兆基扶靈,楊受成悼念,許家落淚
王傑父親王俠葬禮,一代黃金配角,一切從簡,王傑滿眼血絲一臉悲傷

TAG:熊孩子雜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