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醫大師楊春波 摸准脾胃治脾胃

國醫大師楊春波 摸准脾胃治脾胃

楊春波,第三屆國醫大師,現年84歲。9歲起研習中醫古籍,不僅常年奔波於臨床一線,是國家、福建省脾胃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還致力於中醫學術推廣。

他提出「大脾胃」的概念,強調在承襲古訓的基礎上,用現代醫學豐富中醫理論。坐診時以心交心,引導患者聊出更多信息,對病情全面研判。他倡議成立了福建中醫藥學會傳承研究分會,主張通過學術活動推動名老中醫對行醫經驗進行梳理總結。

5點,起床、做養身操;6點,看書、寫字;7點,吃早飯;上午,上班、坐診;中午,定時午休;下午,參加社會活動;晚上,讀報研習;22點,準時睡覺……

這是84歲老人楊春波的一天。晨起夜修,每周4次坐診,不定時的查房和會診,他一次都沒落下。

楊春波步入杏林已70多個春秋。從醫期間,他先後擔任了福建省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兼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臨床所所長。2017年,楊春波被評為第三屆「國醫大師」,成為福建省首位獲此殊榮的中醫師。

鑽研多用心:

認識「大脾胃」,立足當下重創新

「相理國,醫治病,道不同,理相通。」楊春波出生於中醫世家,年幼時,祖父因治癒當時莆田縣官吏母親的頑疾而獲贈了「醫同良相」的大橫匾,祖母這一番解釋的話語深植在了楊春波的心田,從此影響了他用心學醫、從醫、研醫的一生。

上世紀80年代,楊春波開始了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研究,從此踏上了研究「脾胃」之途。短短几年間,就發表了相關學術文章數十篇。

「以前的脾胃病是『貧困病』,沒得吃;現在倒成『富貴病』了,好吃的太多,亂吃。」楊春波說,從臨床來看,人們常發的脾胃病有了轉變,虛證變少了、實證變多了,「脾胃濕熱」開始多發,很難根治,尤其以東南沿海為主。

上世紀90年代,楊春波便開始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關於「脾胃濕熱證」的臨床調查,搜集分析了來自福建省東、南、西、北、中五個地區的400個典型案例後,發現「脾胃濕熱證」涉及面遠比傳統認知的更寬:除了影響消化系統外,它還與循環、血液、神經系統等11個系統、72種疾病都相關聯。由此,楊春波提出了「大脾胃」的概念,還制定了基於臨床基礎之上的脾胃濕熱證的辨別標準,被中國中西結合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採納。

「以往,人們都把中醫的脾胃概念理解成了一個小概念,而實際上,中醫上的脾胃概念是一個特別大的概念。它的外延非常寬,很多病的治療,比如肝炎,都需要首先從脾胃上開始論證。」楊春波十分強調中西醫的概念區分,但他更看重的是在承襲古訓之上,充分利用現代醫學來豐富、創新中醫理論,用中醫的理論和思維去認識西醫、診治現代生活環境中的病症。

看病加細心:

慢工出細活,求准不怕費工夫

與其他大夫相比,楊春波的看病速度顯得比較慢,別人看完兩個患者了他才剛結束一個,但「慢工出細活」。

「脾胃病不同於其他病種,它不能僅靠葯治療,更靠日常的調養。」對於楊春波來說,每次看好病、開好方外,他還要向患者提一些生活小建議:吃什麼、怎麼吃,生活中要注意什麼……事無巨細,儘可能為患者考慮周全。

楊春波認為,要做正確診斷,就必須充分了解患者的所有狀態。「看病不是一件開心事,大部分患者剛來的時候都會感到緊張、戒備。」如何給患者一個輕鬆的氛圍,讓他們能夠自在表達出自己的真實狀態呢?

為了建立醫患信任,楊春波沒少下功夫。除了幽默表達外,他還研讀了很多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書籍,通過加強對患者語言、神態的分析,了解其性格特徵後,「順藤摸瓜」引導患者說出更多的信息。「信息越多,診斷才能越準確。」

有一次,一個女患者匆匆走進診室,著裝幹練、神情嚴肅。楊春波並沒有直接詢問病情,而是問一句「你肯定評過先進能手吧?」讓患者立刻咧開了笑容,反問道「你是怎麼知道的?」「看出來的!」……就在這一來一往中,患者放鬆了心情,說出來了很多原本不打算說出的內容,正是這些關鍵信息,才讓楊春波做出了更全面的判斷。

在楊春波的診室里,患者是真正的主角。他把看診的大部分時間都留給了病人,而自己則扮演引導者的身份。以幽默調動氛圍,以心交心,在溫暖舒適的環境中,不僅為患者開好良方,更定製好專屬的生活「小錦囊」。「要讓每次看診,都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楊春波說。

教學很耐心:

逐字改病例,讀點哲學很有利

說起自己的恩師,浮現在柯曉腦海中的第一個詞就是「耐心」。他是楊春波帶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現在已是福建省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脾胃科主任醫師。「第一次將臨床病案交給老師的時候,根本沒想過,再回到我手上時居然密密麻麻寫滿了修改意見。」

中醫看重臨床的積累。楊春波始終堅持用傳統師帶徒的方式教學:學生跟著老師一起坐診、開方。而對於學生寫的臨床病案,楊春波更是逐字修改,經他修改後的病案後來還被中醫藥管理局拿去作「師承」的樣板。

「病案到老師那,至少都得改三稿!」想起以前學習的日子,柯曉笑了,「就是現在,他也是這樣『手把手』指導學生寫病案。」碰上有空閑的時候,楊春波還會不定期地在醫院舉行專題講課,將學生匯總起來的問題一併進行講解。

在張海鷗的學醫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當屬楊春波列給她的那張特別的書單。「剛進師門,他就給我們所有的學生列了一張書單。」初拿書單時,張海鷗很是興奮,腦子想的都是一些中醫的專業書籍,可是仔細一看,卻發現上面赫然列著的是《唯物辯證法》《實踐論》《矛盾論》這類哲學書籍。「這跟學醫有啥關係?老師卻說:醫學只是關於人的知識的一部分,它和歷史、文學、哲學等學科都是密切相關的。」楊春波要求學生要時刻保持辯證的思維,跳出傳統的框架去科學地傳承好中醫。

傳承有恆心:

學術無止境,耄耋之年仍勤勉

做好中醫傳承是楊春波恆心堅持的事。中醫重在積累,而如果能把個人積累化作豐富學術資源,更有助於推動中醫進一步傳承發展。

楊春波常說,「頭髮要梳理,辮子才能揮起。」然而他卻發現,很多老中醫行醫經驗豐富,卻少有總結:有的是不善總結,而有的則是臨床太忙、沒有時間和精力。

「60歲是中醫職業的黃金期,要充分利用好才行。」2015年,在聽聞中醫60歲即退休後,楊春波就聯合福建幾十位名老中醫倡議成立了福建中醫藥學會傳承研究分會,為退休老中醫藥專家提供了一個學術之家。楊春波擔任名譽主任委員。這也是全國首個中醫傳承研究會。

「要通過學術活動推動名老中醫進行梳理總結。」傳承研究分會成立後,楊春波經常開展一些學術交流活動,組織年輕學生幫助名老中醫整理總結他們的學術思想、臨證經驗,還直接帶動培養了一批年輕醫生。他將民營中醫醫療機構的中醫資源也納入進來,「民營中醫醫療機構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但卻長時間沒有學術關注。」

楊春波還組建國家級、省級學會分會4個,創辦了「福建岐黃論壇」,不定期在省內各地舉行中醫學術研討。雖已年至耄耋,但楊春波依舊懷著年輕時的熱情,活力滿滿地走在中醫傳承的路上。(記者 邵玉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我們總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因為愛你:所以收斂自己壞脾氣的星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