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曉松有一個很雞賊的妙論,其實早在清朝就有人說過了

高曉松有一個很雞賊的妙論,其實早在清朝就有人說過了

原標題:高曉松有一個很雞賊的妙論,其實早在清朝就有人說過了


提起高曉松,這幾年可以說是火得一塌糊塗,其實,高曉松不止有兩個,至少有三個。


第一個就是校園民謠里的高曉松,張口「青春無悔」,閉口「戀戀風塵」,跟「同桌的你」生活在「白衣飄飄的年代」;


第二個是《曉松奇談》里的高曉松,縱論天下,思接千載,滿滿的士大夫情懷和自由知識分子氣息;


第三個則是現實生活中的高曉松,油嘴滑舌,葷素不忌,十足一個北京市井中的痞子,讓那些喜歡他的歌的人目瞪口呆。


對於這個讓人目瞪口呆的反差,高曉松本人倒是有一番妙論,大意是:人都有兩面,一面放在作品裡,一面留給生活,有些人在生活中很文雅,但寫的作品卻很粗鄙,等你化成灰走了,後人只能看到你作品中的粗鄙,誰還知道你的文雅?而我選擇把不堪的一面留在生活里,把情懷都放在作品裡,幾百年後,高曉松這個人早都沒了,但是我的作品還在,所以我在後人的眼裡是美好的。

這一番妙論雖然有點雞賊,但確實很妙,把真實與偽裝處理得兩邊都不得罪,屬於活得很明白的一類人。



這一類人在歷史上也有不少,比如在清朝就有一位。


這一位名叫王鳴盛,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他,著有《十七史商榷》,跟趙翼的《廿二史札記》、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合稱清初三大史學巨著,還劃時代地提出了以「求實」為最高宗旨的史學思想,對後世的史學研究影響極大。


另外,王鳴盛在詩歌上的成就也不小,大詩人洪亮吉評價他的詩如「霽日初出,晴雲滿空」。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以「求實」著稱的史學大家,兼「霽日初出,晴雲滿空」的文學大家,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一個貪得無厭、毫無底線的官場蛀蟲,讓人跌碎了眼鏡。



年輕的時候,王鳴盛曾在一個大戶人家當家庭教師,每天早上到了人家家門口,王鳴盛都會站在那裡,做個雙手環抱的動作,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在練太極呢。


時間長了,人們也納悶兒,小王練太極在哪兒練不好,幹嗎偏偏在大門口練?而且天天就練那一個動作,不怕練出病來?但人家王鳴盛不管,仍然天天在那兒練環抱天下,直到聘期結束,要走的那天,王鳴盛才跟人道出了實情。


原來,他看這家財源廣進,眼饞得慌,就在門口天天做那個動作,意思是把這家的財氣都摟過來,將來自己用。

對錢財如此執迷的人,進了官場自然如魚得水,貪起財來毫無顧忌,四面八方的錢,只要他夠得著,必定會摟上一把,不管你是賑災的錢還是救命的錢,一律扒層皮。


這麼毫無底線地貪,連「見多識廣」的同事們都看不下去了,提醒他說,老王啊,你學問那麼高,大家都把你當史學宗師看,咱總得要點臉吧,你這樣讓後世的人怎麼看你?


結果王鳴盛說出了一番妙論:「貪鄙不過一時之嘲,學問乃千古之業,余自信文名可以傳世。至百年後口碑已沒,而著作常存,吾之道德文章,猶自在也。


王鳴盛的這番妙論,跟高曉松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懷疑高曉松是不是也知道這個故事。


眼前利與身後名,哪一個更重要?古今中外無數人都在糾結這個問題,但是王鳴盛以極端的無恥與虛偽,成功地破解了這個千古難題。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看我王鳴盛,眼前利一點沒少賺,更是用我的學問在後世留下了光輝的形象,鮑魚燉熊掌,美味又營養。


應該說,王鳴盛的這個目的基本讓他達到了,現在對他的介紹,都是「著名的史學家、經學家、考據學家」,形象高大得不得了。不過好在還有同時代的文人筆記,讓這個清朝版的「高曉松」露出了尾巴。


當然,今天的高曉松跟清朝版的「高曉松」還是不一樣的,因為他沒有傷害到別人,反而是一種難得的真性情、名士范兒,後人提起來,也是文壇軼事,哈哈一笑而已,而提起清朝版的「高曉松」,就只剩下噁心了。


有趣味、有思維、有品位的「三味」歷史,請關注微信公眾號:mashaohua10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客棧 的精彩文章:

戴笠手下有一個不起眼的小特工,後來他的兒子成了國際巨星
南京的綠化全國第一,只因當年毛主席說了一句話

TAG:歷史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