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在華為的2年5個月:華為離職員工眼中的華為

我在華為的2年5個月:華為離職員工眼中的華為

馬上上交電腦了,最後一次使用華為工號,以此留念!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間已經加入我司2年5個多月,原先給自己設定的時限是2年,已經算是超時了。入職華為一次,想來想去還是希望留點印記,也算給自己做一次職業總結,不為吐槽公司,不為吐槽主管。

入職前的神秘:

一直在外企工作,比較適應外企的工作環境,也經歷過2次業務方向轉型,都比較順利,期間也認識一些華為人,也有一些朋友加入了華為。在通信圈和IT圈,大家對華為還是充滿了神秘,包括企業文化、上班打卡、低價競標、軍事化管理、信息安全、組織結構、45歲退休等等。周圍朋友的早期觀點認為華為是運營商IT圈的「破壞者」,到處低價拿標。

2014年和2015年不斷接到獵頭的電話,有各種職位的需求,一開始是抗拒,感覺自己無法適應華為的環境,隨著身邊很多Teradata、Asiainfo的資深同事都加入了華為,且自己有很多的空閑時間,於是決定和華為隨便聊聊。職位是XXX產品線商業模式高端專家,職位要求國際大數據頂級廠商工作經驗,如Teradata、IBM等,於是去了神秘的華為大廈,看到了神秘的智真系統,見識了神秘的商業模式部,……

Offer的抉擇:

很順利拿到了華為的Offer,本來想隨便聊聊,也想乘機了解一下華為,現在到了該抉擇的時候。以下幾方面影響了我的選擇:

1.崗位級別是19級,根據當時了解到的信息,總體上看崗位級別和薪水都不錯。

2.好多熟人加入了華為,都沒有不適應,也沒有吐槽華為。

3.商業模式崗位很神秘,對個人職業生涯有幫助。(入職前以為是商務申請決策,實際工作範圍大多了)

4.外企業務不斷收縮,我負責的新行業解決方案已經逐漸減少資金和人力投入。

5.Hadoop、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對傳統數據倉庫技術的衝擊,數倉技術的創新速度減緩。

6.華為品牌影響力的逐漸提升,可能會成為民族品牌的旗幟。

7.兩級主管的認知水平和溝通方式都是和市場接軌的,談得很投緣。

出於以上7點的考慮,選擇接受Offer,開始一段不一樣的職業旅程。

在華為的認知變化:

1.信息安全:從來沒見過一家公司如此重視信息安全,每年參加信息安全培訓和考試,內網首頁不斷的違規信息威懾,不同區域的安全等級劃分等等,感覺進入一家安全機構,處處小心。華為那麼多的專利應該也是受益於此。

2.學習公司各級領導講話:這應該算是我的職業生涯中遇到最奇葩的事情,從大隊培訓開始就被要求學習領導講話,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這點算是被我司同化了。從領導講話材料中看到主航道、作戰方式、管理哲學、工作方式、人力資源等信息,應該是18萬人最有效的知識傳遞方式,這絕對是華為特有。

3.官僚體系:看到公司內外部不斷發文解釋「主管和主官」、「主管不決策問題」、」主管、專家和員工的定位」、「幹部突擊提拔」、「收入作假,寅吃卯糧」等等,這些話語都似曾相識。我一直在「華為是一家什麼公司」的認知路上,避免被和諧,就不刨祖墳了,藍營剖析的更好。

4.方法論:一方面在實戰中總結、提煉方法論,我司有很多的沉澱,和外企推崇的做單、SPIN等如出一轍,印象深刻的「深淘灘、低作堰」、「多路徑、飽和攻擊」、「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等等;另一方面引入了IBM、埃森哲、DDI等諮詢公司的方法論,消化吸收,融入到項目實踐中。

5.自我管理與被管理:如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提到的,我們都是知識工作者,外企的工作經歷告訴我:一切都需要自我管理,包括上班、下班、加班、學習、出差、投標、競爭打擊等,這些主動事件在我司變成了被動事件,著實不適應,內容可能沒變,但效果卻不一定好。

6.績效考核:公司利用PBC來績效考核,還沒有看出PBC(工作方向和內容確實也會調整)與績效結果的關聯關係,更多的是主管的印象來決定績效,勞動態度的評議就成為灰度空間,為了取得好的績效,加班、搶功、摘桃、站隊等現象比較多,私底下績效考核應該是被吐槽之最,沒有之一。

7.人才價值觀:我司的人才觀(以奮鬥者為本)太科學、太強大,已經影響到了國家層面,比外企倡導的以人為本更加準確。不過奮鬥者也需要兼顧工作和生活,兼顧加班和健康,人性的弱點一次次考驗著華為人和華為家屬,相信人生和家庭更多需要的是平衡。

8.輪崗機制:輪崗機制的靈感也應該是來自熱力學第二定律。對公司而言,讓企業保持生命力,就需要打破平衡,運用熵增和熵減;對於中高層領導而言,提升全方位的業務和管理能力,輪崗應該也是必須的;對於低層主管、專家和員工而言,應該是向上發展的Social ladder吧。想要保持一技之長的專家如何輪崗?要麼忍?要麼滾?

9.會議文化: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很多華為同事離職後都選擇休息一段時間,可能也是被會議消磨了意志,身心疲憊,也可能是對假期嚮往的一種表現。在我的以前的認知中,始終認為會議是需要提前預約的,加入我司後才理解會議不需要預約,無論什麼時間,無論什麼地點,大家的主要工作就是開會。

在華為的收穫:

1.華為品牌光環:我司在通信領域這麼多年的積累也是品牌積累的過程,消費者BG更是助推了品牌的提升,再加國際競爭及摩擦加劇,華為已經成為民族的驕傲,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希望學習華為和參觀華為。在華為這個平台上,可以和地鐵公司董事長,AQ局局長、軍隊上將等對話,這可能是國內沒有第二家公司輕易可以做到的,帶著華為光環的感覺確實不錯。

2.狼性工作作風:在我司挑戰別人和被挑戰應該是常態,在工作中始終讓自己成為一名鬥士,狼性十足,不管你是工程師,還是專家和主管。在一線作戰中,發揮團隊優勢,發揮狼狽協助機制,從不單打獨鬥。在工作中有趣的發現,我們在客戶面前地位有點低,缺少話語權,更多了一些羊性,我們需要更多的平等對話。

3.開闊的國際視野:華為真正是一家Global的公司,無論是產業洞察、產品洞察還是商業洞察等等,都是從全球視角出發,對標全球領導廠商,商法財稅更是全球遵從。從三星電池爆炸事件、貿易戰事件來看,公司並沒有竊喜,而是更加嚴把質量關,防範民粹,為這種大局觀點贊。這是之前沒有想到的,應該也是我最大的收穫吧。

4.流程及方法論:公司要管理18萬員工,全球200+分支機構,流程應該必不可少的,這也是我司花了大量的真金白銀學到的,且凡事流程為先,認識了IPD、MTL等,應該算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吧,這樣的描述似曾相識。方法論是最適合知識傳遞的載體,方法論在我司涵蓋的範圍很大,包括領導語錄、市場洞察、商業設計、基線、知識收割、方法論等等,由於工作範圍有限,還不能學到全部。

5.企業變革:公司變革的理念不斷更新,演進到最新的理論應該是熱力學第二定律,華為善於變革,天天變、月月變、年年變,涉到業務、制度、流程、組織等等,感覺只能用《失控》中的蟻群效應來解讀,也是任總大智慧:方向大致正確。如果自己做企業的話,應該會從中受益不少。

6.龐大的華為交往圈: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有華人,我增加一個字,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有華為人,如今在通信圈、IT圈、雲計算圈、HR圈等都有華為人的身影,橫跨幾十個行業,華為人之間有著潛移默化的聯繫,有這麼大的交往網還是利大於弊的。

7.交易模式及設計:這個涉及到商業設計本職工作了,好多同事問過商業模式是什麼,我比較認同兩個解釋口徑:第一是技術商業化,第二是商業模式本質是商業邏輯,我理解商業設計是一條貫穿SP、BP、設計、研發、交付、變現的主線,能否商業成功關鍵是商業設計。在交易模式PayU、PayG、RS等基礎上做了一些拔高,提煉出公有雲商業交易鏈條、交易界面、關鍵要素等,也有幸在戰略預備隊的培訓上分享這些收穫,也算是比較驕傲的一件事情。

8.讀書的收穫:由於工作的需要以及對華為管理哲學的好奇,利用業餘時間讀了幾本書,尤其是吳霽虹的《未來地圖》提出的「利他=利己,分享=收穫,選擇=進步」,以及彼得.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中公司與員工的關係,這些有意思的觀點在很多商業實踐中得以驗證,也影響到我的職業方向和做事方法。仔細思考了一下彼得.德魯克、KK、吳曉波、吳霽虹等的共同之處,他們的思想路徑是觀察家—思想家—預言家,應該是一條值得我探索的思想路徑。

給華為的建議:

1.信任管理:多一些信任,彼得.德魯克說知識工作者更需要的是自我管理,讓員工和公司達成更多的價值觀認同,而不是被動監管。

2.品牌維護:華為品牌正在頂峰時期,市場對我司的認知是務實的公司,這種務實的作風還是要保持下去,維護公司品牌是所有華為人的責任,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最近看到了建行CIO的吐槽、中石油的吐槽等等,有點擔心,我們還是少一點誇大承諾和誇大宣傳,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3.員工職業規劃:對外部專家採用「眾籌快散」的描述就沒有必要大肆宣傳了吧,同理心,有幾個專家願意被這樣的定位,可能外參用這樣的定位沒有問題。企業有「中年危機」,員工也有,員工同樣需要經營自己的上下半生,45歲退休不太現實,更何況是這麼有狼性的人,多一些職業規劃和人文關懷是需要的。

離開華為的理由:

1.經營下半生:人生上半生是上升期,也是不斷拼搏和不斷增值的時期,爭取不被華為拋棄,不被市場拋棄,還是要有一技之長,當然也包括財富的積累。像我這樣的外來專家,可能正如一位前同事講的「人生入職華為只有一次」,在個人和公司目標一致的時期盡情發揮,目標不一致(更多是業務方向,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時候還是要自我變革。

2.發揮職業經歷的優勢:在加入我司前,做了10+的數據倉庫和大數據解決方案和銷售拓展,現在從頭學習促銷、運營、生態、商法等,逐漸遠離10+年的大數據工作經驗,正如彼得.德魯克說「發揮自身的優勢才能價值最大化」,我的職業路徑可能走偏了,需要糾偏。

3.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窗口期:從2003年數據倉庫進入中國,數據分析已經走過15年了,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窗口期可能還有15年,希望能夠趕上這樣的機遇,再拼搏一次,讓自己多一種可能性。

2018年註定是一個被銘記的年份,霍金去世、兩會、李敖去世、華為董事會選舉、中美貿易戰等重大事件,我自己也增加一份記憶,來個自我救贖,祝自己順利。

在離別之際,最後祝華為、華為公有雲、華為大數據及EI蒸蒸日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暴走通信 的精彩文章:

中興再遭美國7年禁令 正在全面評估、積極溝通
「風口」豈能變「風噪」:榮耀打響AI手機保衛戰

TAG:暴走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