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新頁夜讀:給青春期的女兒寫了6封信

新頁夜讀:給青春期的女兒寫了6封信

新頁夜讀:給青春期的女兒寫了6封信

中國教育新聞網

新頁夜讀:給青春期的女兒寫了6封信

一直覺得女兒活潑開朗,父女親密無間,如同朋友。可就在女兒讀初一下學期時,她好像突然變了個人。沉默、封閉、叛逆,愛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願意和我們交流。起初我以為是因為學習緊張,慢慢地我發現,並非如此。我主動和她溝通,但沒說幾句話她就沉默了,也沒什麼表情,說多了她還煩。我苦惱、迷茫,不知所措。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一篇家長寫給女兒的信,飽含真情,充滿睿智,我備受啟發,於是開啟了與女兒的書信交流。

新頁夜讀:給青春期的女兒寫了6封信

第一封信:含淚傾訴

我的第一封信,是伴著無奈、委屈和淚水寫完的。我告訴女兒,我很愛她,但因工作非常忙,沒能有時間陪她。信中列舉了我工作中遇到的種種不易,希望能得到女兒諒解。信寫好了,我放在女兒的書桌上,期待著女兒能給我一個滿意的回復。結果卻讓我大感意外,女兒在桌上給我留了一張紙條:「與我無關」。

第二封信:創造契機

第一封信毫無作用,於是我打算從女兒的興趣入手。女兒特別喜歡《王者榮耀》這個遊戲,我就在網上查找這個遊戲的相關資料和決勝寶典,把自己玩遊戲的一些體會也寫在了信中。晚上等女兒睡了,我把信放在她的書桌上,期待著她的回復。

第二天,書桌上有她留給我的半張紙:「你只是一個理論家,你敢接受我的挑戰嗎?如果你能在遊戲中戰勝我,我就服你。」

機不可失,我開始利用工作之餘,認真研究這個遊戲,並向年輕人請教。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我和女兒的比賽開始了。我們專門請孩子的舅舅當裁判,採取三局兩勝制,最終是我勝出了。女兒用驚訝的目光看著我,迫不及待地問:「爸爸,您以前沒有玩過這個遊戲,這麼短時間,您水平咋提高那麼快啊?您能教我嗎?」「爸爸免費教你。」我們的交流開始了。

第三封信:初步交流

這次我沒急於寫女兒存在的問題,而是寫了一封全部列舉女兒優點的信:學習成績優異,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有禮貌,是鄰居眼中的好少年;尊重老人,特別是能無微不至地照顧奶奶,是爸媽眼裡的好孩子。全部是對女兒優點的客觀記錄。

這次女兒用一張紙給我回復:「爸爸,沒想到您會那麼認真地觀察我、在意我。一直以來,我始終感覺,在您心中工作是第一位的,現在我慢慢覺得,其實我在您心中同樣重要……」

看到女兒的回信,我眼睛濕潤了,女兒開始接納我了。

第四封信:真誠道歉

女兒接納我,僅僅是個開始。我認真反思,真誠地向女兒道歉,並立下「軍令狀」,要主動改掉自己的「錯誤」,讓女兒時刻監督,我給女兒寫了第四封信。女兒很快回信,既有對我的理解,也有給我的建議。她在信的最後寫道:「爸爸,我錯了,其實,您真的很辛苦,您永遠是我最愛的老爸……」看到這裡,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壓在我心頭多日的苦悶,終於可以釋放了。

第五封信:真心交流

真誠的道歉後,我們又成了好朋友,女兒終於又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了。

可是面對青春期的女兒,作為父親的我,總感覺有些話無法面對面表達,於是我給女兒寫了第五封信。從行為、習慣、性格、興趣、愛好、學習、交往、早戀八個方面提出了我的看法和建議。

沒想到女兒洋洋洒洒地給我寫了十多頁的回信,對每一個問題都提出了她的觀點和想法,特別是在早戀這個問題上。她寫道:「爸爸,我很幸運,您沒有給我打上早戀的烙印。您還記得我不理您的那段時間嗎?其實我很孤獨,我很希望有一個人或者是一隻狗陪著我,哪怕能聽聽我的煩心事。那段時間,我對一個男孩有好感,因為他能聽我的傾訴。現在好了,有您的陪伴,我不再孤獨,他依然是要好的同學。」看到這些,我真的慶幸當初沒粗暴武斷,其實我當時真的為這件事情暗自焦慮過。

第六封信:美好祝願

我知道女兒已經從青春期的迷茫逐漸走了出來。高興之餘,我給她寫了第六封信:「親愛的女兒,謝謝你給我和你一起成長的機會。在你今後的人生旅途中,家永遠都是你溫馨的港灣,老爸永遠都是你最堅強的後盾、最貼心的朋友和最親密的夥伴。真心希望你用自己的努力,開啟美好的未來。為你的今天喝彩,為你的未來祝福。」

如今,女兒已經上初三了。她不但學習成績優異,而且陽光、自信、開朗、大方。歷時8個月的6封信,讓我又成了女兒最值得信賴的爸爸和朋友。其實,孩子的青春期並沒有多麼可怕,只要家長注意觀察、引導,平等地對待孩子,放下姿態真正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他們就會和家人敞開心扉,順利度過青春期的多事之秋。(作者 張輝 單位: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教育局)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31日第10版 版名:家教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世界大學智庫聯盟在京成立
智能學習系統減負增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