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臨夏境內齊家文化遺址

臨夏境內齊家文化遺址

臨夏境內齊家文化遺址

文 |馬俊華

GIF

一、齊家文化的分布

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東起涇、渭流域,西至河西走廊東部及青海省的湟水流域,北涉寧夏南部和內蒙古的阿拉善左旗,南達白龍江流域。渭河上游、洮河和湟水中下游是其中心區域。」[劉光華主編 祝中熹著:《甘肅通史·先秦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87頁。]齊家文化橫跨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四個省區,如按地域計算,它東西綿亘,分布在約800多公里的廣闊地區。

「齊家文化遺址已發現了1100多處,其中在甘肅境內約有650處。已發掘的重要遺址有:永靖縣大河庄、秦魏家、張家嘴、姬家川,廣河縣齊家坪、陽窪灣,武威市皇娘娘台、海藏寺,天水市師趙村、七里墩、西山坪,秦安縣寺嘴坪,武山縣傅家門,靈台縣橋村,蘭州市青崗岔,寧夏固原海家灣、西吉興隆鎮,青海省大通上孫家、樂都柳灣、貴南尕馬台、西寧沈那等。」[劉光華主編 祝中熹著:《甘肅通史·先秦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87頁。]

齊家文化由於分布跨度大,「必然存在一些地區性差異,故學術界將其分為東、中、西三區。東區包括甘肅東境的涇水、渭水和西漢水流域;中區包括甘肅中部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西區包括青海東境的黃河及其支流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依據不同地域所顯示文化面貌的差異,學術界又把齊家文化分為五個類型,即東區的師趙村類型和七里墩類型,中區的秦魏家類型,西區的皇娘娘台類型和柳灣類型。總的看來,東部遺存時代早於西部遺存。」[劉光華主編 祝中熹著:《甘肅通史·先秦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87頁。]

二、齊家文化遺址

據初步統計,迄今已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址和墓葬共1100多處,其中在甘肅境內的約有650處。已發掘的重要遺址有永靖縣大河庄、秦魏家、張家嘴、姬家川,廣河縣齊家坪、陽窪灣,武威市皇娘娘台、海藏寺,天水市師趙村、七里墩、西山坪,秦安縣寺嘴坪,武山縣傅家門,靈台縣橋村,蘭州市青崗岔,寧夏固原海家灣、西吉興隆鎮,青海省大通上孫家、樂都柳灣、貴南尕馬台、西寧沈那等。[劉光華主編:《甘肅通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87頁。]「出土各類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文化遺物1萬餘件。」[ 謝瑞踞:《試論齊家文化》,載《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3期。]

比較重要的文化遺址有甘肅東部渭河流域和西漢水上游的天水、武山、甘谷、隴西、秦安、和禮縣等地;中部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的東鄉、永靖、臨夏、蘭州、榆中、臨洮、廣河等地;西部湟水和庄浪河流域及河西走廊的武威、青海的樂都、貴南等地。經過發掘的遺址有秦安寺嘴坪、永靖大河庄、秦魏家和樂都柳灣、武威皇娘娘台等遺址。[ 郭厚安 陳守忠:《甘肅古代史》,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72頁。]「依據不同地域所顯示文化面貌差異,學術界有把文化文化分為五個類型,即東區的師趙村類型和七里墩類型,中區的秦魏家類型,西區的皇娘娘台類型和柳灣類型。總的看來,東部遺存時代早於西部遺存。」[劉光華主編:《甘肅通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88頁。]

三、臨夏境內齊家文化遺址

1、廣河齊家坪遺址:

齊家坪遺址位於廣河縣齊家鎮(原排子坪鄉)園子坪村齊家坪社,洮河西岸第二台地上。因1924年由瑞典考古學家首次發現而得名。齊家坪遺址,地勢平坦,東至台地邊緣,西至山嶺、南至廟溝、北至二郎廟溝,寬約400米。1958年7月和1962年1月,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曾兩次進行複查。1963年2月10日,經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核實,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2年臨夏州文物隊又進行了複查。1998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5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對廣河縣齊家坪遺址先後進行了兩次正式發掘,清理齊家文化墓葬118座、灰坑18個、房屋3座、陶窯1座,出土陶器、玉石器、銅器、骨器、蚌器等大量的齊家文化遺物。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批重要資料多年來一直積壓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庫房,未能整理髮表,不僅不利於齊家文化的深入研究,也影響了學術界對齊家文化的全面認識。

據《臨夏回族自治州志》載:齊家坪「遺址有墓地和住地兩處。居住區有大量的灰層和居住面,灰層厚約0.3米,距地表約0.25米。灰層和地表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多為泥質紅陶,素陶居多,器面飾藍紋、繩紋,器形多為罐。泥質陶器多為盛水器,夾砂粗陶多為炊器,還有少量泥質彩陶。石器有石鏟、石刀等,骨器有骨錐、骨針。共發掘墓葬117座,房子遺址2座。出土上千件隨葬器物,主要為陶器。墓葬多為合葬墓,其中有8人和13人合葬墓,中間仰身一男一女,為墓主人,余為殉葬者,尚有兩名10歲左右兒童和不滿周歲的嬰兒。出土一面銅鏡,器形較小,直徑約6厘米,中央一橋狀鈕,是中國最早的銅鏡之一。還有一件銅斧,一端有長方形銎,附一對小鈕,全長15厘米。是齊家文化銅器中最大的標本。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地層關係清楚,遺物多,面積廣,遺址保護良好。」[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文物志》下冊,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58頁。]

《中國通史》載:「廣河齊家坪出土的一件紅銅斧,長15、刃寬3.2、頂寬4、厚3.1厘米,空首,內中殘留了木柄的斷茬,斧頭兩側有對稱的兩個半環形耳。可見銅器已進入當時人們物質生活中許多領域。同時,齊家文化的銅器生產,經歷了一個從紅銅到青銅這樣的過程。」還說:「齊家文化居民掌握製作青銅技術的時間,當在夏紀年之內。在夏紀年之前,齊家文化已發現的銅器數量,已遠遠超過同時期的中國境內的任何一種考古學文化,且品種多,同時,不僅早已掌握了冷鍛技術,還掌握了單范,甚至合范鑄造技術。可肯定這時當早已脫離早期金石並用時代,已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的發展階段。在夏紀年的齊家文化,還存在相當數量的紅銅製品,如前述齊家坪出土的銅斧,便屬這種製品,同時,還有採用冷鍛技術製作的青銅器及鉛青銅製品,故仍只是處於青銅時代的伊始階段。」[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二卷,「遠古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455—456頁。]

2、廣河陽窪灣遺址:

陽窪灣遺址,位於廣河縣齊家鎮魏家咀村附近,「陽窪」是當地俗語,即向陽的山坡。墓地在瓦罐嘴東北約0.8公里,在半山村西南約半公里處。

1945年5月,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到甘肅寧定縣陽窪灣作發掘考古,於填土層中發現了馬家窯文化彩陶片,這便在層位關係上明確了馬家窯文化與齊家文化的早晚關係,後發表了《齊家期墓葬的新發現及其年代的改正》一文(載《中國考古學報》第三冊),糾正了安特生在分期上的錯誤,第一次確定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年代早於齊家文化。夏鼐先生在其文中說:「我們居然找到了齊家文化期的墓葬。新發現的結果,不僅對於齊家時代的埋葬風俗及人種特徵方面,供給新材料;並且意外的又供給地層上的證據,使我們能確定這文化與甘肅仰韶文化二者年代先後的關係」, 「可以證明甘肅仰韶文化是應該較齊家文化為早。」並指出:「安特生對於中國新石器時代分期問題的基本論點,建築在『單色陶器』早於『彩色陶器』之上,從我國考古學的新資料中證明這樣的理論是錯誤的。」糾正了安特生先生的錯誤。

3、永靖秦魏家遺址:

秦魏家遺址,位於原永靖縣蓮花城西南部,與大河庄遺址隔溝相望,已淹沒於劉家峽水庫。1959—1960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由謝端琚主持兩次進行發掘,清理出138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大批陶器及其他隨葬品,是保存較好較完整的一處齊家文化氏族公共墓地。距今有4300多年。「秦魏家墓地為南、北兩區。南區上層99座幕,規則地排成6排,下層發現零星墓8座,頭向均朝西北。北區27座墓,整齊的排為1排,頭向均朝西。從墓葬形式看,這兩片墓地,分別屬於兩個氏族。葬式有單人和合葬兩種,成人絕大多數為仰身直肢葬,合葬墓有成年男女合葬,也有成年人與兒童合葬。最有特點的是,成年男女合葬,一般都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側身屈肢,面向男性。葬俗表明已存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態。秦魏家墓地出土的隨葬品為石器、陶器、骨器和豬下頜骨等。另外在3座墓中出現銅器。陶器最常見的有大耳罐、豆、盆、高頸雙耳罐、侈口罐等生活用具。銅器為銅杯等3件,經測定有紅銅和青銅。青銅器分別有鍛造和鑄造製成,表明齊家文化延續時間較長,晚期已經入青銅時代。隨葬豬下頜骨各墓數目不等。少者1塊,多者68塊,表現墓主人生前財富差別。」[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文物志》下冊,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61頁。]

4、永靖縣大河庄遺址:

大河庄遺址位於原永靖縣蓮花城的西南部,與秦魏家遺址隔河相望,遺址北臨黃河,南靠陳許家,東連大夏河,西為苦水溝。東西約200米,南北265米,面積為5萬平方米。五十年代,黃河水庫考古隊在黃河上游進行考古調查發掘時,對永靖秦魏家、大河庄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載:大河庄遺址「斷崖暴露有厚約1.5米的灰層,有大量的陶片外,還有白灰居住面等遺物。是齊家文化重要遺址之一,距今約4000年左右的歷史。現為水庫淹沒。遺址分居住地、墓地兩處。居住地發現7座房基,大多是長方形硬土居住面遺址,保存最好、結構新穎的7號房基,是一座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建築。室內四周留有寬平台,總面積為36萬平方米,屋內中部面積約16平方米,深0.3米的半豎穴,西南壁有一向外凸出的短門道,坑壁四周及居住面都先抹一層草泥,再塗厚約0.5厘米的一層白灰面。居中有一個略高於居住面的圓形灶址,淺穴四角各有一個較大的柱洞。離淺穴一米多的地面上,有一圈呈方形分布的柱洞。四角的木柱支撐屋頂,周圍的木柱從旁支撐並做牆壁的骨架。灶邊遺留10餘件陶器。一件粗陶罐內裝有燒焦的粟粒,室內平台發現一把銅匕。遺址還發現有窖穴。大河庄墓地發掘82座墓,絕大多數是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西北。部分人骨上發現有布紋痕迹,說明死者是穿著衣服埋葬的,有的頭部還用布遮蓋。隨葬品有豬、羊下頜骨,反映對牲畜的佔有情況。墓地發現5處石圓圈痕迹,都是用天然扁平礫石排成圓圈,直徑約4米,附近發現牛羊骨骼和卜骨等,表明人們進行某種祭祀活動。隨葬的有石器、骨器、陶器、銅器等遺物。陶器常見的有侈口罐、雙大耳罐、高頸折肩罐等,另外發現有陶響鈴和其它造型別緻的小陶器等。」[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文物志》下冊,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61—1162頁。]

《中國通史》載:「大河庄F7是一座方形淺地穴式建築,門向西南,是一略向外凸出的出入口,在室內中間略偏近門處,設一略高出居住面的圓形灶址。房址四角各有一個柱洞,同時,距地穴邊緣約1.4米處而圍繞地穴四周,共發現柱洞10個。這些柱洞原都插立柱子以支撐屋頂。地穴的外側高出地穴的地面,雖未塗白灰,卻平整結實,當是房屋的迴廊。大河庄F7這種帶迴廊的房屋,和大地灣四期大房子建築結構相同。」還說:「大河庄遺址揭示的五處『石圓圈』遺迹,顯然是宗教性質的遺存。這種『石圓圈』建築,用天然的扁平礫石組成,直徑一般為4米,西北方留有寬1.5米左右的缺口。『石圓圈』旁邊,一般都有卜骨或牛、羊骨架。F1的東邊遺有被砍了頭的母牛骨架,腹內還遺有小牛骨骼,F3的南邊發現了兩塊卜骨。這些都是當時牲祭、占卜活動留下的部分遺存。從這裡窺見出的這種宗教活動已具有相當複雜的儀式,只能是具有專門宗教技能的巫師這類神職人員才能從事的活動。齊家文化的社會,已進入父權制時代。」[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二卷,「遠古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453—454、457頁。]

5、永靖姬家川遺址:

姬家川遺址,位於原永靖縣白塔鄉姬家川村,現被水庫淹沒。該遺址為辛店文化、齊家文化居住地和墓地。遺址處在黃河西岸台地上,東臨羊圈溝,西面是廣闊的耕地。1960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隊進行考古發掘。計開深溝7條,探方11個。「發掘揭露面積675平方米,共清理齊家文化房址1座,窖穴1處,石刀和陶片生產工具兩種,泥質紅陶,夾砂褐陶和泥質灰陶等三種生活用具。辛店文化房子1座,窖穴41處,墓葬1座。出土有石刀、斧、缽、鑿、紡輪和網墜等生產、生活用具。遺址為辛店文化、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值得注意的是,辛店文化房子和墓葬的發現,為研究辛店文化的經濟生活與埋葬習俗提供一定的資料。姬家川遺址的陶器與張家嘴遺址有著明顯區別,因而提出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或稱辛店文化甲組類型。」[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文物志》下冊,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62頁。]

據史書記載,臨夏在堯、舜、禹時期屬雍州之地,生活在這裡的主要是羌族[ 《說文·羊部》云:「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稱。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人,他們的部落首領是黃帝、堯、舜和大禹。據章太炎先生研究:「黃帝系來於氐羌,其中包括禹,亦出自西羌。」[ 章太炎:《種姓》轉引自《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第2頁。]《甘肅通史·先秦卷》說:「黃帝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但黃帝所屬的那個部族,卻有著漫長的發展史,它很可能和伏羲部族同源,起於甘肅東境。」[ 劉光華主編:《甘肅通史·先秦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117頁。]還說:「黃帝以姬水成,……今甘肅臨夏就有姬家川地名,而流過臨夏注入黃河的就有一條大夏河,夏與姬的淵源關係很深,則姬水也有可能就是這條水。」[ 劉光華主編:《甘肅通史·先秦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118頁。]姬家川在永靖縣原白塔寺鄉境內,按照《甘肅通史》之說,大夏河可能就是姬水,大夏河流域就是黃帝的家鄉。

6、永靖張家嘴遺址:

張家嘴遺址,位於原永靖縣河東鄉張家嘴村(今東鄉縣河灘鄉境內),現被劉家峽水庫淹沒。是一處辛店文化、齊家文化遺址區和墓葬區。張家嘴遺址北臨台地,東為平坦的田地,西臨黃河,南靠大夏河,面積約兩萬平方米。

1958年10、11月間和1959年4—7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隊進行考古發掘。兩次共掘開深溝6條,探方36處,揭露面積995平方米,發現齊家文化與張家嘴類型的遺迹、遺物等。遺址的東部,包括48個探溝、探方,發現有張家嘴類型窖穴165個。遺址的西部,包括有4個探溝、探方,發現有齊家文化與張家嘴類型地層疊壓關係,齊家文化層中有窖穴13個,分大口和小口兩種。共發現四方錐形房屋4座,圓式錐形房屋3座。《臨夏回族自治州志》載:張家嘴遺址,「發現窖穴92座,其中辛店文化86座,齊家文化6座,出土灰勾3條,骨架1具,同時發掘出很多刀、斧、鑿、杵、紡輪等石器,杯、壺、雙耳罐等細、粗陶器和狗、豬、牛骨骼。該遺址發掘的意義在於從地層關係確定辛店文化晚於齊家文化。從張家嘴辛店文化陶器特點,提出辛店文化張家嘴類型,或稱辛店文化乙組類型。」[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文物志》下冊,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62頁。]

7、永靖馬路塬遺址:

馬路塬遺址,位於永靖縣峴塬鄉姬家川村馬路塬。東臨大紅溝,南接水庫,面積48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尕嘴口、磨河嘴一帶。

1975年文物普查中,在磨河嘴距地表30厘米處,發現長7米、厚80厘米的灰層1處,出土不少陶片和骨器。1984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再次進行發掘。發掘300平方米,文化屬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發現遺迹多為灰坑。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其中 從兩個灰坑採集的炭素標本,經過測定:距今3160一5360年。《臨夏回族自治州志》載:「尕嘴口只有少量齊家文化、辛店文化陶片,磨河嘴暴露較多、量大。其中一處灰層長7米,厚0.8米,距地表0.3米,有大量辛店文化陶片,器形有雙耳罐、雙耳壺等,紋飾有平行條紋、斜線紋、水波紋、雙勾紋等,陶質夾砂。斷崖面暴露殘居住址1處,白灰線長0.6米,距地表0.5米。地面為夯土,厚約0.6米,夯土下面卵石層,從中採集到2件石刀,部分殘陶片,為齊家文化遺物。遺址保存良好,辛店文化特徵明顯。」[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文物志》下冊,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60頁。]

8、永靖縣杏樹台遺址:

杏樹台遺址,位於永靖縣陳井鎮西山村徐家峴子生產隊,地處山溝下一台地。台地北至鹽溝窪,南靠塔爾山,東接紅科坨,西接蘇家灣,面積4畝。1975年10月,經州文物普查組調查後,於同年11月15日被永靖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次年6月臨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組作了複查。

這是一處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馬廠類型及齊家文化並存的遺址。另外,在西山村還發現了大量文化遺址和墓葬,特別是杏樹台、地灣、徐家峴子、高家山等地。在高家山修學校時發現一座墓葬。距地表180米,人骨已毀,出土器物三件。兩件已損失,剩一件雙身彩陶壺,高31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9厘米,口稍侈,陶色橙黃,飾黑紅二彩,頸部飾交錯斜線紋,腹下部飾水波紋,屬馬廠類型。還徵集到此地出土的一件馬廠類型彩陶罐。根據調查,高家山一帶屬馬廠類型墓地葬區。另外採集到清陽水出土的二件石器,一件石錛,製作精細,在地灣一帶發現較大面積灰層,暴露在大路兩坎崖壁上,下層厚約10-30厘米,長達1米左右,灰層內涵石器殘片、人骨、獸骨。從殘片分析,為齊家文化。

另外,在三級地溝東邊的台地上發現墓葬、人骨及出土器物,根據出土器物彩陶罐分析,屬半山類型,據此定為半山類型墓葬區。專家認為這是一處研究半山類型文化的良好遺存。

9、臨夏市張家嘴遺址:

張家嘴遺址,位於臨夏市南2.5公里大夏河南岸第二三台地南龍鄉張家嘴村。是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及齊家文化共存遺址。遺址北連尕高嘴,南接林家村,東臨蘭郎公路,西連大堡子山。遺址破壞較大,但仍存有大量的馬家窯文化遺物。在張家嘴黃渠邊水閘口附近坡地上,距地表30厘米斷崖上,發現馬家窯類型彩陶片,還有人骨等。出土的馬家窯器型有彩陶盆、雙耳彩陶罐、夾砂粗陶罐殘片等,其紋飾有柳葉紋、寬頻紋、大斜線紋等,遺迹一般在距地表30—300厘米之間,為馬家窯類型墓葬區。在張家嘴後坡地上有半山彩陶片,紋飾為網格紋、鋸齒紋、黑紅彩相間。有典型的半山類型雙耳彩陶罐、單耳彩陶壺、夾砂單耳粗陶罐以及石斧、石鑿、制陶工具、石刀等器物。在遺址大堡子頂電視轉播台南側斷崖上,露出齊家文化白灰居住面,長4.5米,白灰面厚0.4厘米,平整光滑,牆面長1.8米。清理出齊家文化陶器7件,均置於白灰面上,器型有雙耳灰陶罐,大耳彩陶罐,藍紋大雙耳罐,夾砂繩紋醋陶罐等。[《臨夏回族自治州志·文物志》下冊,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59頁。]

10、臨夏市崔家莊遺址:

崔家莊遺址,位於臨夏市西北北源鄉崔家莊,面積東西約2000米,南北約600米,遺址面積約5萬餘平方米。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在1947年即發現了此遺址,並對之進行了試掘。1956年甘肅省文管會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了調查,確認是一處較典型的齊家文化遺址。遺址基本可分為居住區和墓葬區。墓葬區主要分布於遺址的西南部。遺址中心部位 (現崔家莊所在地)及東都 (農田)為居住區,從斷崖暴盡的現象可觀察到:文化層堆積厚約0.3~2.5米,居住面可分為白灰面和硬土面兩類。墓葬區墓葬排列有序,一般間隔2米左右,頭向均朝北。墓底有墊卵石的習俗。在遺址範圍內,由於歷年農民翻挖平整土地,出土大量石器及精緻的玉器,如石璧、玉璧、玉磺等。陶片更是俯拾即是。可辨器形有雙大耳罐、垂腹罐、尊、兩等。遺址保存較好,原始居住、墓葬區域清楚,遺物豐富,對於探討甘肅仰韶文化的去向及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文化向青銅文化、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過波具有重要意義,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未完)......

主辦方二維碼如下

臨夏文聯二維碼

齊家文化官網二維碼

文章類別:臨夏州地區文化

藝術、創業、勵志人物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州文藝 的精彩文章:

大禹治水與積石山

TAG:河州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