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竹子為何歷來被人們所稱頌,背後的原因您知道嗎?

竹子為何歷來被人們所稱頌,背後的原因您知道嗎?

竹子四季常青,姿態優美,獨具韻味,情趣盎然。當人們漫步於青青翠竹之中時,一種無限舒適和遐意便會油然而生。公園裡,村寨旁,一叢叢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陶冶和升華人的高尚情操。「人生貴有胸中竹」成為眾多文人雅士的偏好。「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成為一種優美的人生境界。以至於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東亞文明是「竹子文明」。

竹子虛心、有節、挺拔凌雲的形態和耐寒、堅勁、不擇地而生、四季常青的品質,正好與仁人志士追求清高、氣節、堅貞、虛心的韻味與意境相契合,頗具君子之風,倍受中國人喜愛,而與梅、蘭、菊並稱為四君子,又與梅、松並稱為歲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愛竹詠竹者眾多,畫竹則成為中國花鳥畫的一個重要畫種,或表現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鑒戒,賦予其人格化的高雅、純潔、虛心、有節、剛直等精神文化象徵。

一千多年前的魏晉之際,文學家、音樂家嵇康有一天在竹林中的屋裡飲酒賦詩,忽聽有人進了竹林,便提起筆,寫了句拒客詩匆匆鑽進竹林躲起來。來人名叫阮籍,也是個很有名氣的詩人。他見竹屋裡沒有人,剛要離去,忽見桌上詩箋上寫有「竹林深處有籬笆」,墨跡尚未乾。阮籍明白這是主人的拒客詩,於是想了想便提筆寫了句「籬笆難擋笛聲傳」,然後拿起桌上的竹笛吹起來。聞到笛聲來了五個人,他們是名士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看到阮籍獨自一人,又見桌上的詩箋,明白了原因,於是一人一句地在下面聯起詩來。嵇康見客人不走,也只好出來了。阮籍笑道:「來來來,咱們今日來個以文會友吧!我們在你的詩句下寫了聯句,你看看我們值得交友嗎?」嵇康笑了笑,拿起詩箋,只見上面寫道:

竹林深處有籬笆,籬笆難擋笛聲傳。

笛聲喚來知音笑,笑語暢懷凝筆端。

筆筆述去走詩箋,箋箋錄下珠璣言。

箴語共話詠篁句,

嵇康一看聯詩每句起字都是竹頭字,心想,來者都是愛竹之人,值得一交。於是提筆在後邊添了句:「篁篁有節聚七賢。」從此,這七人成了好友,常常在竹林里言志論詩,後人便稱他們為「竹林七賢」。而這段竹林交友的故事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之後的晉朝,在一座山裡,一群文人飲酒作樂,寫了一些詩,然後由其中一個人作了序,一下子就名垂千古了。這就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樂的地方在會稽山——「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晉朝的士人們喜歡竹子,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尤甚。王徽之在做車騎將軍桓沖的參軍時,住所隨時搬遷,但不管住在哪裡,居處不可無竹。王徽之曾「暫寄人空宅住,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他平生愛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

有一次過吳,他聽說一家芳竹滿庭,便備好車馬,徑造人家。遠遠便望見一片煙竹,下車後也不跟主人打招呼,一心看竹。主人聽說有客人賞竹,忙洒掃院庭,備香茶等候。徽之不問主人居所,只是看竹,興盡欲返,已是黃昏。主人也不說話,只是關上院門,堵住客人。徽之轉首,主人微笑而待。方相與登堂,品茗論竹,盡歡而散。

唐代大詩人杜甫說過「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宋代蘇東坡對竹子的評價很高,在一首詩中說:「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

公元740年,李白移家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文、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徂徠山竹溪隱居,他們在此縱酒酣歌,嘯傲泉石,舉杯邀月,詩思駘蕩,世人稱他們為「竹溪六逸」,飽含仰慕之情。後來李白《送韓准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中曾有「昨宵夢裡還,雲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對這段隱居生活的深情回憶。他們有著隱士與逸民的心理特徵,性之所至,高風絕塵。他們寄情于山水林泉,桀驁不馴,放曠不羈,柴門蓬戶,蘭蕙參差,妙辯玄宗,尤精庄老,那是一種悠然自在的文化態度,更是一種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張大千為此畫了《竹溪六逸圖》,畫面上除了必須出現的「六逸」之外,還有一個侍硯童子,一共7個人。

在中國歷史上,最喜竹、愛竹,又擅長畫竹、詠竹的當數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他讚美「竹君子、石大人、千歲友、四時春」,他題於竹畫的詩數以百計,豐富多彩,獨領風騷。他一生善於畫竹,尤其善於據竹寫詩: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有力地表現了竹子的堅定、挺拔、蒼勁和寧折不彎、堅貞不屈、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

在濰縣任縣令時,他的頂頭上司、山東巡撫包括向他索求書畫,他畫了拿手的竹子《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並在上面題詩一首:「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借竹子表達他對民生的關切。

在其寫竹的詩中,最精彩的當數「未出土時先有節,縱凌雲處也無心」兩句。竹子精神的精髓說到底便是氣節!竹節即氣節也。氣節是人活在天地之間的正氣和骨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不慕權貴的氣節,窮苦人「不吃嗟來之食」是貧困不移的氣節,文天祥「寧死不降元」是民族大義的氣節。一個人若喪失了氣節,就等於失去做人頂天立地的脊樑。中國古人常說「竹可焚不可毀其節,玉可碎不可抹其白」。竹子的這種可焚其身而不可毀其節的精神,也是偉大的中華民族之精神。

在中國革命史中,先輩們以竹題詩作畫也頗多,其中以方誌敏烈士最為典型,他自撰對聯掛於卧室以自勉:「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蘭」,甚至自己的兒女也以松、竹、梅、蘭命名,足見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在革命的艱難關頭寫下了氣貫長虹的史詩:「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一輪紅日升,依舊與天齊。」

把竹子的生物形態特徵總結升華成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範疇,其內涵已形成中華民族品格、稟賦和美學精神的象徵。的確,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入住桃花源 的精彩文章:

人人都嚮往——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鳥是幸福的,花是幸福的,人是幸福的!

TAG:入住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