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左傳》的主旨思想

《左傳》的主旨思想

《左傳》,儒家五經與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典籍之一,記載了春秋時期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歷史。它在中國史學、文學史上均具有崇高地位,閃耀著治國理政與立身處世的思想光輝。

我酷愛文史哲,近幾年致力於研讀先秦時期的國學經典。這一部史學與文學價值兼具的著作,中華書局的這一版本,三冊100多萬字,兩年來,我共通讀了三遍。第一遍,味同嚼臘,但也在增進古漢語語法與辭彙的掌握。第二遍,概覽其大概,伴以童書業《春秋史》等著作,再度重溫春秋歷史。第三遍,擇其最重要、最精華篇章品讀,已如沐春風、如飲甘泉。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在《左傳》記載的250多年裡,周王朝與各國歷史波瀾壯闊、風雲激蕩,征伐、盟會、定國、篡弒紛紛呈現,雄主、賢臣、昏君、佞臣粉墨登場。雖然時間跨度較大,事件頭緒繁雜,君臣人物眾多,但讀後掩卷沉思,《左傳》的主旨思想可以概括為:尊禮、重民、尚賢。

尊禮

蔡尚思在《中國禮教思想史要目》中說:「《左傳》以禮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禮,源自西周。據記載,周公制禮,「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其內容相當廣泛,囊括政治經濟、軍事宗教、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等的規章制度、行為規範,以及各種場合的禮節儀式等。《周禮》、《儀禮》、《禮記》三部著作,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經歷深刻變革、從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大夫專權,各種違反、僭越禮制的事件層出不窮,傳統被衝擊、打破,這是一個所謂禮崩樂壞的時代!然而,即便如此,《左傳》仍強烈表現出對禮制的尊崇,顯示濃重的保守與復古傾向。

據楊伯峻統計,《左傳》關於禮的記載就達462次之多,如: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隱公十一年)

「禮,國之干也;敬,禮之輿也。」(僖公十一年)

「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昭公七年)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昭公二十五年)

禮,是治國安邦、安身立命的的根本。《左傳》對於尊禮合禮的行為多加褒揚讚美,如鄭莊公伐許成功後,沒有滅掉許國,而是派其大臣侍奉許國宗族保有其社稷,《左傳》評論他「可謂知禮矣」。對於「非禮」的主角,無一例外被預言難以長世或不免於禍,並應驗成真。如無信無義的晉惠公回國即位,在接受周王室冊封賜玉時,懶散不恭,周內史過預言其無後,後晉文公返國殺晉惠公之子晉懷公,果然應驗。

禮,滲透進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各種場合,就連你死我活的戰場上,也要講禮。齊晉鞍之戰,齊師敗績,晉大將韓厥緊追齊頃公不舍,齊頃公認為韓厥有君子之風而不射他,所謂「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韓厥最終追上齊頃公時,也不是粗俗魯莽地對待敗軍之君,而是「執縶馬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拿著絆馬索走到齊頃公馬前,施行最隆重的跪拜禮,捧著酒杯和璧玉進獻),何等得謙恭儒雅、優遊有禮!

雖然《左傳》尊禮崇禮,但實際情況是,不懂禮不識禮的大有人在。昭公七年,孟僖子陪魯昭公出訪楚國,卻不能答禮。魯國,可是周禮的博物院,堂堂執政之卿不識禮,何等之恥?回國後,孟僖子深感慚愧,開始研習禮儀,臨死前囑咐兩個兒子師從孔子學禮。聖人孔子,便在這個禮學荒蕪的年代,應運而生。

重民

沈玉成、劉寧在《春秋左傳學史稿》中說:「貫穿整部《左傳》中的思想是重禮和重民。」重民,即以民為本,從另一角度講即施行德政,指尊重國民,實行寬緩政策,輕徭薄賦,施惠於民,讓國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其思想可溯源至《尚書》,如「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五子之歌》)。但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是神權的時代,強調王權的合法性來自「天命」。進入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的劇烈變革,人本主義、民本主義興起,天命神權思想發生了深刻的動搖。

昭公十八年,鄭國發生火災,有人建議鄭國執政子產用玉器祭神以禳除災難,但子產卻說出振聾發聵的一句話:「天道遠,人道邇」,破除迷信,並採取各種切實措施救災,化解了這一場災害。

《左傳》中,有關「保民」、「愛民」、「恤民」、「撫民」、「利民」的論述,比比皆是。凡是「得民」之君主,均能安邦定國、贏得戰爭勝利、實現霸權,如晉文公、衛文公、晉悼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等,而「失民」之君主,卻最終敗國亡身、失去霸權,如宋殤公、衛懿公、晉靈公、吳王夫差等。

桓公六年,強大的楚國入侵隨國,隨國大夫季梁勸諫隨侯道:「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隨侯聽勸,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晉文公即位後,欲利用國民征戰。大夫子犯勸諫道:「民未知義,未安其居」、「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民未知禮,未生其共」,於是晉文公「入務利民」,最終在城濮一役中戰勝楚國,成就了霸業!

宣公十二年,晉楚邲之戰前夕,晉大將士會評論楚莊王執政期間「民不罷勞,君無怨讟」、「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老有加惠,旅有施捨」,認為楚不可敵,但晉軍仍與楚軍開戰,最終戰敗。勝利後,屬下建議建軍壘以顯示軍功,但楚莊王認為戰爭已「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一切從安民撫民著想,也成就了霸業!

宋殤公即位十年,卻十一戰,窮兵黷武,「民不堪命」,被屬下所殺。衛懿公本末倒置,不愛民卻喜歡鶴,使鶴享受大夫待遇,狄人攻衛時,國人拒絕出戰,衛國也因此幾乎亡國。晉靈公「厚斂以雕牆;從台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奢侈揮霍,草菅人命,終被屬下所弒。

一國之內兩代君主,在「得民」與「失民」形成最強烈把反差的是吳王闔閭與夫差。前者「親其民,視民如子,辛苦同之」,「勤恤其民,而與之勞逸,是以民不罷勞,死知不曠」,在春秋晚期威服強楚,爭霸一時;而後者,「珍異是聚,觀樂是務,視民如仇,而用之日新」,不知體恤人民,只知滿足個人慾望,靡費豪奢,最終亡國自縊。

尚賢

《左傳》人物眾多,有人統計所提到人名共3400多人,上至君主卿相,下至商賈僕役。作者以其高明精到的藝術手法,刻畫了許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歌頌讚美了順應歷史、建功立業、勤政恤民、忠誠正直的明君賢臣,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晉悼公、吳王闔閭、季札、晏嬰、子產、叔向等。

晉文公,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一位霸主明君。他在驪姬之亂後流亡列國十九年,備嘗冷暖,歷盡艱辛,成熟了性格,磨礪了心志。在面對楚王的禮遇時,回答不卑不亢,顯示出外交策略的智慧。回國即位後能赦免曾經侵害他的對手,得到國人的積極擁護。內修國政,「入務利民」,重用賢才,最終在與楚的爭霸中勝出,成為春秋一代明君!

吳公子季札,是作者非常欣賞的聖賢式理想人物。他品行高尚,學識淵博,預事如神,襄公二十九年,他聘問魯、齊、鄭、衛、晉等國,會見了各國的卿大夫,對他們進行了評論、預言、告誡,提出如「君子務在擇人」、「為政,慎之以禮」、「衛多君子,未有患也」等論斷,一一應驗,成為千古美談!

子產,也是作者廢盡筆墨描寫的另一位聖賢楷模。他在長達執政鄭國政權22年里,愛國忠君,勤政愛民,銳意革新,具有強烈的國家使命感,為維護國家利益而不遺餘力。他認為晉國要求鄭國的貢賦太重,就致信晉國執政范宣子,曉之以理,得到批准;他陪同鄭簡公朝晉,晉侯卻不接見,他「盡壞其館之垣」表達抗議,這些都維護了鄭國的尊嚴與利益。他不顧反對,實行一些改革措施如作丘賦、鑄刑書等,最終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提升了鄭國國力。

有比較才有鑒別,《左傳》也批判鞭撻了暴虐殘忍、荒淫無恥、不講信義、奸詐邪惡的昏君佞臣,如晉靈公、衛獻公、楚靈王、吳王夫差、崔杼、慶封、費無極等,這從反面更襯託了對明君賢臣的崇尚讚美!

楚靈王,是作者寫得有聲有色的一位昏君。他最大的特點便是「汰侈」,即狂妄自大、暴虐專橫,他身為令尹在與各國盟會時僭越國君禮儀,為取得霸權,「道以淫虐」、「民弗堪也」;後弒君自立,肆意殺戮臣下與小國之君,多行不義,最終眾叛親離,自縊而死!

費無極,是奸詐邪惡的陰謀家典型。他氣量極小,工於心計,倒行逆施,作惡多端。他勸楚平王納太子建之妻,逼迫太子建外逃,並譖言楚王殺害了太子之師伍奢與其子伍尚,又譖言令尹子常殺害正直的大臣卻宛。正可謂多行不義必自斃,他引起眾怒,最終也被子常所殺。

以上是我讀《左傳》及相關書籍的一點心得,所涉內容僅為原著之冰山一角。朱自清說:「《左傳》不但是史學的權威,也是文學的權威。」此書閎廓深遠,意蘊悠長,史學價值之高,文學成就之大,有興趣者自可閱讀體會之!

參考書目:

1、《左傳》,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譯註,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2012年10月;

2、《西周史與西周文明》,李學勤主編,張廣志著,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11月;

3、《春秋史與春秋文明》,李學勤主編,王美鳳、周蘇平、田旭東著,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11月;

4、《春秋史》,童書業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年8月:

5、《左傳國策研究》,郭丹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8月;

6、《春秋左傳人物譜》,方朝暉編著,齊魯書社2001年8月;

7、《〈左傳〉人物論稿》,何新文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出括蒼 的精彩文章:

TAG:日出括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