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見萬物,卻看不見美?英國300年的「心靈風景」教你看!

看見萬物,卻看不見美?英國300年的「心靈風景」教你看!

他很不受上流社會的待見,因為他作畫很「粗野」,像一頭野獸面目猙獰地立在畫布前;

為了達到他所需要的效果,奶油、巧克力、蛋黃……都可以充當作畫的材輔料;

GIF

在畫上吐口水,來增加它的透明感;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 《暴風雪—汽船駛離港口》

為了繪出暴風雨中的船,他讓人將他綁定在桅杆上4個小時;

他的畫風影響了印象派畫家,印象派大師莫奈、德加、雷諾阿等人都對他倍加推崇;

他的頭像被印在新版20英磅的紙幣上,因為銀行認為藝術家及其作品最能勾勒社會、思想、文化的價值……

而他就是被稱為英國風景畫的莎士比亞—透納!

這個極具傳奇和爭議人物的3幅作品已飄洋過海來到上海,和其他53位畫家一起出現在中國迄今最大規模的英國風景畫展上。

由上海博物館舉辦的特展--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1700-1980),共計有71幅作品、54位畫家參展,時間跨越了3個世紀。

「風景畫」看英國

有人提到西方藝術重心時這樣說「15、16世紀的藝術屬於義大利,17世紀屬於荷蘭,18世紀屬於英國,19世紀屬於法國……」而英國為西方藝術做出最大的貢獻,就是「風景畫」。

看完畫展的朋友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英國風景畫里的天空感覺總是陰沉沉,卻又似乎有說不完的故事?」

其實,除去前期英國工業革命後污染的現實原因,還有就是它特定的氣候,冬天裡陽光總是很吝嗇,似乎睡個懶覺就錯過了,而夏天卻不知不覺就到了午夜——天黑得很晚;冬天的草坪是綠的,夏天卻常常泛著枯黃;不管對與不對,人們總是會搶先於別人道歉……這些看似很奇怪的現象,卻很英國。

康斯特布爾 《乾草車》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另一位和透納齊名的畫家康斯特布爾對自己創作的解釋中找到原因所在,他說「我生來就是為了描繪更幸福的大地——我的古老的英格蘭」。

正是出於對祖國的愛,英國的畫家們才能創作出這一系列被稱為「心靈風景」的畫作。它們已超出了一般對現實的描繪再現,由心靈迸發的靈感傳達了一種態度。

它不僅僅是對自然山水的描繪,更深入探索了幾百年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也使我們得以看到迄今為止一些最傑出的藝術心靈對自然的感知。

泰特美術館國際收藏展覽部主任丹尼爾·斯內特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採訪時說:

「泰特這次來上海,我們想提供給中國觀眾一個與英國藝術相關的調查式展覽,風景畫作為英國藝術的典型代表,其歷史脈絡相當深遠,雖然中英風景畫家創作與介入藝術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連結是超越國界與時空的。我們選取了自己收藏中不同時期的重要風景畫藝術家的代表作,每一件作品都講述了不同的故事,展現了『英國風景』(British landscape)的不同側面」。

泰特不列顛美術館泰1897年由亨利·泰特爵士創立,是英國泰特四個美術館大家庭中最早的展館,其以收藏和展示15世紀至今的英國繪畫和各國現代藝術著稱,而其收藏的透納作品堪稱是世界上最完整的。

泰特每年會有6-10個大型的跨國項目,而此次合作是到目前為止來華的最大英國風景畫展,這也是其重要的跨國項目之一,單就策展和籌備就耗費了兩年多時間,在無數次的磨合溝通之後,最終促成了此次合作。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上海博物館作為一個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不僅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且還要承擔起傳播世界優秀文明精華的責任。承擔這種責任的同時,希望把東西文化放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

那麼,就讓我們走進上博吧!讓我們不出國門,來一場英國風景畫藝術的最高峰之旅吧!

展覽分為五個板塊:現實與夢想、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自然主義與印象主義、現代早期風景藝術、現代晚期風景藝術。

現實與夢想

風景畫的表現主要有兩大傾向:或是對某些特定地點的描繪,或是理想化風景的創作。

揚·希勃瑞茲 《泰晤士河畔亨利鎮的彩虹風景》

圖片來源:現場攝影

揚·希勃瑞茲《泰晤士河畔亨利鎮的彩虹風景》的畫面中從田野、碼頭、啤酒屋,到雲彩霓虹,無不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約瑟夫·萊特 《布魯克·布思比爵士畫像》

圖片來源:現場攝影

將風景作為背景的手法,不僅能將人的特質體現出來,亦等同於將人放回到自然直接去觀看與審視,約瑟夫·萊特在畫中描繪了手持哲學書的紳士,斜倚在茂密的樹林中的場景,這無疑增加了畫面無限延伸的時空。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古典主義風景畫的藝術家,約翰·瓦萊的《古城郊區》展現了古典主義的靜謐之美。

約翰·瓦萊的《古城郊區》

圖片來源:現場攝影

18世紀後期,浪漫主義思潮襲來,抒發人的情感比遵守傳統美學更重要。表現對大自然的情感反映成為藝術家更為追求的母題。因而,極端的地理現象——災難成為了當時典型的刻畫主體。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格里松山的雪崩》

圖片來源:現場攝影

透納的畫,往往有支配自然的力量來讓觀者情感波動。這幅畫記錄了雪崩的一個瞬間,這不可能是親眼所見,但這就是我們的情感所知的那個瞬間,大量冰雪從山頂傾瀉而下……而我們似乎成為其中的親歷者。

自然主義與印象主義

康斯特布爾 《戴德姆的水閘和磨坊》

圖片來源:現場攝影

這是一幅尚未完成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已經刻畫的很細緻,而有些地方沒有,或許對有些畫家來說是刻意而為之,但是康斯特布爾是一個自然主義畫家,他對自然的真實回歸程度要求極高。

康斯特布爾的雪花

康斯特布爾創造了一種畫法,名為:康斯特布爾的雪花,即在水面上繪上白點,以表現湖面的反光。

這種畫法對後來的印象派畫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法國印象派對英國畫家的另一個影響是題材——描繪農民

喬治·克勞森 《冬季勞作》

圖片來源:現場攝影

倫敦北部一處農田中的勞作場景。展簽提示,畫面中原本只有兩個穿著樸素的農民,但畫家為了「提高作品被出售的幾率」,他又加上了一個穿著粉色裙子的小女孩,以家庭氛圍沖淡嚴寒中勞動者的艱辛——除了莊園、曠野,當時的中產買家並不喜歡「真實」的農村場景。

現代早晚期風景藝術

《北威爾士的阿雷尼格山》詹姆斯·迪克森·英尼斯

圖片來源:現場攝影

20世紀上半葉的英國風景藝術呈現出一種既銳意創新又極端保守的雙重性。包括詹姆斯·迪克森·英尼斯、愛德華·沃茲沃斯和伊馮·希欽斯在內的藝術家們,對歐洲藝壇的激烈變化做出回應。在他們的作品中,不難看到野獸派、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的痕迹。

而到了20世紀中後期,英國風景繪畫藝術仍然在不斷創新,如今其依然被視為對英國視覺藝術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弗蘭克·奧爾巴赫的《大熊座的起源》

圖片來源:現場攝影

畫布上反覆被刮平的顏料,營造出一種抽象感的同時,奧爾巴赫將奧維德《變形記》的傳說在畫布上自由地詮釋:「仙女卡利斯托和她的孩子被善妒的天后朱諾變成了熊,因而朱庇特把她們提升到天界,成為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畫面中的筆觸、線條彷彿幻化成閃亮晴朗的星空下,散布著樹枝,人行道或者燈柱,人們在此可以想像出英國的夜空與城市。

近三個世紀以來,塑造英國國家精神的文學、哲學、政治和社會背景,這些偉大的作品因此也被置於其中。正是通過對風景的揮灑描繪,英國藝術家找到了理解國家命運的關鍵所在。

在看完這些畫作之後,我們尋找風景畫中中英兩國之間的聯繫,以及共通的「心靈風景」。

英國風景畫對中國現代繪畫的影響

20世紀初,徐悲鴻等中國大畫家前往歐洲學習藝術,回到中國,建立了中國學院體系。英國風景畫對中國現代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英國風景繪畫和中國文人山水

英國風景繪畫凸顯的是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敬畏,是神性與人性的共鳴。與之不同,中國古代文人畫家更多的是試圖將自己隱沒到一個理想化的意象風景之中,無我,忘我,與自然萬物合而為一。

正是基於這樣不同的自然觀、信仰觀,最終造就了英國風景繪畫和中國文人山水這兩大東西方藝術的典型樣式。

英國風景繪畫藝術直到目前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並在進入到現代還充滿著無限的新意與可能;中國文人山水則在現代逐漸沒落,這不僅是古代文人書畫皆優在當代幾乎無法複製的現實阻斷了創作人群,還在於其發展觀的落後:不顧個人情感體驗忽視藝術與現實的關係相關。

所以,我們在坦然笑對過去時,更要在學習中知道現在,知道未來。

人們需要定義什麼是值得被觀看的風景

2012 年透納獎的獲得者 Elizabeth Price 告訴《衛報》:「我討厭人們總是說藝術需要變得有趣,或是藝術創作需要讓大眾『參與進來』。不,我不認為這是必要的,實際上大部分的『參與』都把公眾當成低齡的嬰兒來討好,不鼓勵人們有任何思考和反思。

在本次「心靈的風景」的執行策展人Anne 眼中,這並不是個新問題,最初風景只能作為肖像畫、宗教、神話類繪畫的背景認識到自然美,以及早期風景畫創作者在藝術創作和買家品味之間進行的微妙把握一樣,「人們需要定義什麼是值得被觀看的『風景』」。

摒棄重口味,才得見「心靈的風景」!

其實,就目前來說,整個中國也在面臨「取悅大眾」的困擾,都在重口味——梁文道在2013年接受採訪時這麼說過,推而廣之:重口味是當下的碎片化閱讀的衍生,在「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下,毀掉的不只是生活的想像力,也在毀掉大眾的審美力,它讓我們再也欣賞不了複雜的東西。

你很難讀完一整本書、聽歌不耐煩前奏、討厭電影院不可以快進……

所以,我擔憂周國平的話成為現實:我們看見利益,卻看不見真理;看見萬物,卻看不見美;看見世界,卻看不見上帝。

慶幸,有這次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1700-1980)來到中國。透過此次畫展,英國的藝術家和大眾把用了三百多年討論 「什麼值得被觀看」的經驗分享給了我們!

每一片風景都有其獨特的精神屬性,風景畫歷經三百餘年反映著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藝術心靈對自然的影響力亦正在被無限放大,而美從來不是把公眾當成低齡的嬰兒來討好,它鼓勵人們進行思考和反思。

摒棄重口味,才得見「心靈的風景」!只有從自己做起,才可以影響我們的後代孩子們,建立生活的想像力,豎立審美力!

明天就是六一節了,端午的小長假也不遠,再過不多久就是暑假了,是不是開始計劃和孩子出門了呢?

強烈建議:帶孩子一起到上海來看「心靈風景」吧!

參考資料

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1700-1980)展覽序言、展簽

《衛報》、《藝術新聞/中文版》採訪的相關內容

《透納先生 Mr. Turner》(2014)導演:邁克·李

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1700-1980)

展出地點:上海黃浦區人民大道 201 號上海博物館第二展廳

展出時間:4月27日~8月5日

看展功課

《世界名畫之旅》

日本NHK

33集的紀錄片

《藝術的力量》

英國BBC

8集紀錄片

後台留言:「看展」,發資源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時光大視界 的精彩文章:

TAG:小時光大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