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5月謠言最全匯總,最後一條嚇壞好多人!

5月謠言最全匯總,最後一條嚇壞好多人!

導 讀

5月即將過去,小編精心梳理了這個月在朋友圈瘋傳的謠言,這些謠言傳播範圍之廣、危害性之大讓小編心驚肉跳。希望在任何時候,大家面對謠言都能夠認真辨別,不信謠,不傳謠!

食葯類謠言

謠言一:

碳酸飲料含磷酸鹽會致腎衰竭

謠言內容: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碳酸飲料成了人們消暑解渴的一種選擇。近日,朋友圈中出現了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該文章稱,碳酸飲料中含有大量磷酸鹽,磷酸鹽可以導致腎臟疾病,喝多了會致腎衰竭。

真相:

經查詢可發現,類似文章最早於2010年前後即已出現。

我國成年居民每日攝入磷的耐受標準為3500毫克/天。這個攝入量對一般人群中的幾乎所有個體來說都不至於損害健康。而一罐碳酸飲料中磷含量約為40毫克左右,按照該標準測算,如果攝入磷超標達到傷害腎臟的程度,那麼一天至少要喝掉85罐碳酸飲料。

「碳酸飲料主要的問題還是含糖量較高,人體攝入糖分過高,容易引起肥胖,導致肥胖相關性腎病,甚至更嚴重的後果。」瀋陽市第八人民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孫藝提醒,「應控制碳酸飲料攝入量,盡量多喝清水,有益身體健康。」

謠言二:

吃楊梅會感染SK5病毒

謠言內容:

眼下正是吃楊梅的季節,酸甜可口的楊梅吸引了大家購買品嘗。

然而,在網上流傳著這樣一條傳言,稱有人楊致感染sk5病毒,目前潮汕已有多人感染,還有人因此身亡,就連央視都已經報道了。

真相:

去年也有這個虛假信息的謠傳,也辟過謠,沒想到今年又有謠言出來。

通過上網搜索發現,楊梅能感染「SK5」病毒的消息在不少城市被頻頻轉發,湖南、廣東、河北、西安等地都有此類信息,只不過醫院的名稱有所改動。

濰坊市市立醫院營養科的慕海容醫生表示,此類信息明顯是在以訛傳訛,楊梅營養豐富,對人體非常好,信息中說楊梅能感染「SK5」病毒,還能吃死人,這純屬謠言,目前沒有任何權威醫學報告說楊梅能感染「SK5」病毒,也沒有這種病毒存在。

重要提醒:楊梅雖然好吃,但也不能多吃,任何食物吃多了都會干擾其他食物的攝入,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

謠言三:

不法商販用甲醛等泡荔枝保鮮

謠言內容:

眼下正是新鮮荔枝上市的時節,最近微信上流傳一則消息稱,如果買的荔枝鮮紅水靈,可能是經過甲醛、乙烯、二氧化硫等物質浸泡的緣故,吃了會危害健康。

真相:

每當荔枝上市之際,就會有類似的文章在朋友圈裡傳播。通過查詢可以發現,最早的帖子出現在2007年。

其實,網路流傳的幾種藥物已經被闢謠過多次:譬如甲醛,由於其揮發性強,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根本不可能被用於荔枝保鮮這一途徑;另一種化學物質是乙烯,傳言不法商販會用乙烯來保持荔枝新鮮。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乙烯主要的作用是催熟,而荔枝的保鮮恰恰相反,需要抑製成熟;二氧化硫是氣體,在水果表面根本吸附不了多少,經過正規渠道出售的荔枝每公斤二氧化硫殘留量均遠低於50毫克。

謠言四:

大蒜熗鍋產生丙烯醯胺可致癌

謠言內容:

炒菜時用蒜熗鍋會讓菜更香,這是一個常識。近日,有傳言稱大蒜熗鍋時會產生丙烯醯胺,這是一種2A類致癌物,對人體有害。

真相:

其實,今年丙烯醯胺已經「火」過一次了。在星巴克致癌事件中,丙烯醯胺也是主角。丙烯醯胺是食物發生「美拉德反應」時的副產物,是一種潛在的致癌物質。自從十幾年前被提出以來,丙烯醯胺只在動物身上發現了致癌性,並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在人類身上具有同樣的危害。美國哈佛大學一位教授曾指出,該實驗中,動物攝入的丙烯醯胺也是經過提純處理的,而並非是從食物中得來的。

謠言五:

小龍蝦吃多了體內會長寄生蟲

謠言內容:

近日,一段視頻在網路上流傳非常廣,視頻中醫生用鑷子從患者的手臂傷口裡夾出了幾條蟲子。這段視頻的配文為「常吃小龍蝦身體長出寄生蟲」。從圖像上看,不但患者腦部有多個不明白點,全身、四肢也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寄生蟲,給人帶來非常強烈地視覺衝擊。視頻明確指出:該患者之所以感染如此多的寄生蟲,是因其喜愛吃小龍蝦所致。

真相:

表面看上,該視頻有出處、有來源,甚至還有醫生對於寄生蟲防治的介紹,很具有迷惑性。但深究之下,不難發現其張冠李戴之處。該視頻最核心的「證據」,就是密布寄生蟲的醫學影像。

經查詢發現,該醫學影像拍攝單位是雲南省某醫院。原始新聞發生在2016年1月,由於生活習慣,患者常年食用生豬肉,因此不幸感染了豬囊尾蚴病,即俗稱囊蟲病。整個事件與小龍蝦並無關聯。

那麼,吃小龍蝦會不會感染寄生蟲?究竟該怎樣食用才更安全呢?中國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羅恩傑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小龍蝦與其他淡水魚蝦一樣,根據養殖環境、水質條件不同而容易有寄生蟲存在。「在食用小龍蝦時,要將其徹底煮熟。在溫度和烹制時長足夠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將小龍蝦中的寄生蟲殺死。」羅恩傑還提醒,無論是酒、醋還是芥末等調料,都無法有效殺死寄生蟲幼蟲,因此需盡量避免生吃。

事件性謠言

謠言一:

男子拍抖音爬火車觸到高壓線身亡

謠言內容:

5月6日,網傳一男子為了拍抖音爬上火車車廂頂部,結果因不幸觸到高壓線被電傷身亡。

真相:

「我們不是想當網紅,也不是拍抖音,他是攝影師,爬上火車是為了找角度。」5月8日,重慶九龍坡區一攝影工作室助理何敏告訴澎湃新聞,網傳她和男友王先生是為了拍抖音爬上火車車廂頂部的說法純屬謠言,事發時,王先生正在給客戶拍親子照,為了找角度才去爬火車。當日凌晨,王先生因重傷不治身亡。

何敏表示,她從沒跟城管執法大隊隊長李暉說過「成網紅」、「拍抖音」之類的話。

謠言二:

幫人砍價被騙60多萬,夫妻絕望跳樓

謠言內容:

近日,一網傳視頻顯示,某小區發生人員墜樓事件。與視頻一同轉發的文字為「幫人砍價,卡里60多萬都沒了,夫妻絕望跳樓」。

網傳視頻截圖

不久之後,這段網傳視頻還出現了「續集」:躺在地上的兩人從高樓墜下後將樹枝砸斷,一同墜落的還有一個紅色旅行箱。一同發布的文字稱:「哈爾濱市,夫妻跳樓,因為幫人砍價,卡里的所有錢60多萬,都沒了,謝絕叫我砍價的人,我也永不會叫人砍價,請給自己清醒的意識,套路太深,當遇上了就後悔莫急(及)了。」

傳言截圖

真相:

比對兩條網傳視頻中的事發地點後發現,前者發生墜樓的小區內並無太多綠化,且墜樓點位於樓房進口處;而第二段視頻中的墜樓小區綠化較多,但墜樓地點卻不在樓房的進口處。由此判斷,兩段視頻並非發生在同一地點,兩段視頻可能毫無聯繫。

進一步搜索可以發現,5月1日上午10時29分,黑龍江省大慶市公安局網安支隊官方微博「@大慶網警巡查執法」發布信息:「作為其中一個謠言視頻的事發地,我們必須要出來闢謠!」據網警透露,原來,第一段網傳視頻發生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某小區,墜樓男子是因疾病而選擇輕生,最後搶救無效死亡。可以確定的是,第一段視頻並非發生在哈爾濱,且墜樓人員只有一名,並非夫妻倆墜樓。

那麼,第二段視頻的真相又是什麼呢?經查,第二段視頻拍攝於上海浦東。據公開報道,今年4月18日13時54分,浦東南團公路一小區居民房內,有兩人吵架自殺。民警接報後到場時,張某(男,37歲,安徽籍)、程某(女,24歲,山西籍)已墜樓,後兩人由120急救送醫搶救,均因搶救無效死亡。經初步了解,兩人系情侶關係。

可以確認,兩起墜樓的發生地分別是黑龍江大慶和上海浦東,且發生墜樓的原因都不是網傳的「幫人砍價,卡里60多萬都沒了」,兩條網傳視頻都是移花接木的謠言。

「幫人砍價」還會導致慘劇?部分「幫人砍價」的活動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進而演變成一種新型騙局。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里的「砍價」有真有假,普通網友難以辨識,稍不留神確實有可能被騙子騙走錢財。面對此類活動,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輕易相信和轉發,避免個人信息泄露,以免遭遇詐騙。如果網友遭遇騙局、產生損失,一定要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

謠言三:

每月不提取養老金,會影響年遞增比例

謠言內容:

「請退休人員每月全部提出養老金,然後另存!據統計局大數據顯示很多退休賬戶長期都沒人領錢,半年不提款佔百分之四十一,現在政策制定所謂專家都是依照大數據統計來制定的,確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不按時取錢,甚至一、二年取一次的不在少數所以政府推斷退休人員不缺錢,極有可能讓這些制定政策的官僚們產生錯覺,從而減少養老金年遞增的百分比。所以希望各位企、事業、機關退休的朋友,為了自己和退休人的利益,哪怕你不差錢,也要每月按時領取養老金!」

真相:

記者撥通「上海1233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熱線」,工作人員表示,網上傳言是在造謠。

截取網上傳言中的部分字句,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這條信息並非第一次在網上流傳,多地人社部門曾對此傳言進行闢謠: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並不會因為長期不取出來,就被政府減少遞增百分比。

江西省南昌市社保局對此信息進行闢謠的報道

謠言四:

吉林松原5.7級地震,10天前「地震雲」就已預告

5月28日,吉林松原發生5.7級地震。網上隨即出現大量關於東北曾出現「地震雲」的傳言,稱「10天前,在瀋陽上空出現地震雲,預測東北三省會有地震……看來天象還是準的,怪不得古人都看天象」。傳言還配上多張所謂的「地震雲」的照片,「有圖有真相」。

謠言截圖

真相:

對此,中國氣象局旗下網站「@中國天氣」等專業機構今天已對此進行闢謠:「地震和雲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沒有關係!」

「@中國天氣」官方微博表示:「無論在氣象學還是地質學中,都普遍認為地震與雲沒有聯繫。你所見到的『地震雲』,其實都有自己更靠譜的名字,它們預示的不是地震,而是某種天氣。常為地震『背鍋』的有這麼兩種云:波狀層積雲和透光高層雲。」

「@中國天氣」微博截圖

記者查詢發現,「地震雲能預告地震」的說法在網上已流傳多年,但專業機構已多次闢謠。

以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7.0級地震為例,當時就有網友把在西安、鄭州等地拍到的放射狀、肋骨狀的雲和地震聯繫起來,稱這是地震前兆。但上海市地震預測與分析中心主任馬欽忠對此表示,天空出現條狀、肋骨狀、輻射狀、魚鱗狀等異常現象,都不能作為地震預測的判斷依據,目前尚未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他還表示,目前對地震還沒有準確的預測方法,「地震雲」只能作為宏觀異常的參考,不能作為地震預測的判斷依據。

對於地震,必須依靠專業儀器的微觀監測為準。微博大V「@江寧公安在線」隨後也指出,所謂「地震雲」從未得到科學界的證實和認可,那些所謂地震預測是毫不掩飾的謠言。

網上流傳的一些關於「地震雲」的傳言

值得注意的是,曾經誤導無數網友的百度百科「地震雲」詞條,在2017年就已完成勘誤和修改。

在百度百科修改詞條之前,對「地震雲」的詮釋存在偽造參考資料、發布虛假和錯誤信息的問題。修改之後,該詞條目前的釋義為:「地震雲,是一種被誤傳為可以提前預測地震的雲,目前尚無準確定義,也不被氣象專業或地質專業所認可,主要在中國和日本民間流傳。中外科學界、地震局和氣象局等機構曾多次對此進行闢謠,強調沒有有效證據表明雲可以用於預測地震。」

謠言五:

中國胸痛大學在山東濟南成立

謠言內容:

近日,山東一媒體報道稱,26日,中國胸痛大學在濟南正式成立,填補了我國胸痛教育的空白,中國胸痛大學的建立,將助力中國胸痛領域的飛躍發展,將為「健康中國」作出積極貢獻。

真相:

據澎湃新聞報道,山東省教育廳5月28日對此回應稱,「山東省教育廳沒批(中國胸痛大學),教育部也沒批,應該不是正規的教育機構,正在進一步核查中。」

中國醫促會胸痛分會主委、齊魯醫院副院長陳玉國表示,「中國胸痛大學」並不是一所高等院校,也沒有他擔任校長一說,而是中國醫促會胸痛分會成員自發組成的一個學術組織。「我們分會在起名時考慮不周,起這個名字欠妥,給公眾造成了誤解」。

轉自:愛特延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信延長 的精彩文章:

TAG:網信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