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閩南方言與文化》全體師生前往同翔兩地實踐考察

《閩南方言與文化》全體師生前往同翔兩地實踐考察

5月19日上午,廈門大學《閩南方言與文化》核心通識課程全體同學在任課教師、閩南方言專家周長楫教授的帶領下,前往同安、翔安兩地實踐考察,親身體驗閩南優秀傳統文化。

《閩南方言與文化》以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向選課同學介紹閩南優秀文化,該課程已開設多年,且以周長楫教授深入淺出的授課和豐富有趣的實踐調研,獲得師生的一致好評。

本次實踐教學的地點遍及同安朱子書院、孔廟、古龍醬油古法釀造廠和翔安沃頭海洋館等地,旨在引導同學們積極學習閩南方言與文化知識的同時,能夠通過實踐考察的方式深入認識閩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人文學院和通識教育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本次實踐教學邀請到廈門市群眾文化專業系列副研究館員、海滄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青礁慈濟宮景區管理處負責人周秀玉老師為全體同學講解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傳統文化等相關知識。

19日早晨,同學們在周長楫老師的帶領下率先到達古龍醬油廠參觀。夏日的炎熱擋不住同學們求知的熱情,一下車同學們就直奔古龍醬油廠的醬油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廈門醬油古法釀製工藝傳承人劉團結老師為同學們介紹了醬油古法的釀造工藝,並現場挖取醬油邀請同學們品嘗。醬油的香醇令同學們不由地讚歎,而更讓同學們敬佩的是劉團結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傳統工藝的「工匠之心」。

了解完醬油古法釀造的工藝及其背後的艱辛,同學們與劉團結老師道別,趕赴下一個目的地——同安朱子書院和孔廟。同安朱子書院建於同安舊縣衙舊址之上,這裡曾是同安歷朝歷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朱子書院里,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老師為同學們獻上了一堂精彩的朱子文化的普及課。顏立水老師談道,公元1153年,時年24歲的朱熹赴任同安縣主簿,這是他仕途開始的第一站,從此朱熹與同安便結下不解之緣。據其考證,朱熹當時就住在縣衙西北角的主簿廨(主簿辦公室)。朱熹見主簿廨「皆老屋支柱,殆不可居」,還好西北隅有一軒「亢爽可喜」,命名為「高士軒」,他自作並鐫之璧上的《高士軒記》解釋了「高士」的含義:「主縣簿者雖甚卑,果不足以害其高;而此軒雖陋,高士亦或有時而來也。」以此寄寓自勵自謙之意。朱熹在「高士軒」辦公、居家、讀書、著作,他的二兒子也是在這裡出生。顏老師學識豐厚,舌燦如蓮,在座的同學皆獲益良多。

緊接著,同學們步行前往同安孔廟,身臨其境地感受至聖先師孔子傳達給後人們的儒學經典。在孔廟講解員的解說下,同學們了解到眼前的這座已被列為廈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被提升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的古迹,它是展示古同安歷史文明的窗口,以閩南的古建築特色和全省獨具的石雕陳列吸引海內外遊客。而孔廟留給同安人民的不僅是古建築本身,更是謙遜、好學、樸實的學風和涵養

最後,同學們還來到翔安沃頭村,參觀和考察「澳頭特色小鎮」的建設成果。大巴緩緩駛入村莊,映入同學們眼帘的是連片成勢的紅磚古厝,以及整潔有序的社區。如今的澳頭特色小鎮,三步一景,綠樹成蔭。自2016年10月,翔安區委、區政府研究決定將澳頭社區規劃為澳頭特色小鎮以來,澳頭村的建設便煥發出新活力,受到各界矚目。在澳頭海洋展覽館的參觀與講解員的介紹下,同學們領略到澳頭村發展帶來的變化。樸素的民宅古厝化身為鎮級文創空間、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基地,社區書院,老人國學班的課程如期而至。澳頭的文化積澱、歷史記憶得到了保留,同時又迸發出新生的力量。在展覽館講解員的精彩講解中,同學們認真地觀賞澳頭的前世今生,細細地品位屬於閩南特色鄉村的風情。

此次外出實踐使全體同學對閩南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加形象、直觀的認識和了解,領略到閩南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增強了同學們傳承、弘揚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圖文/許慶偉

後台編輯/吳佳彥

校對/陳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廈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廈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