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黑龍江省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未來打算這麼做!

黑龍江省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未來打算這麼做!

人民網5月31日電 近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實施意見》發布。《意見》提出到2022年,全省建成並命名100個左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各地建成一批市、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要建成產業特色化、生產標準化、技術集成化、作業機械化、經營規模化、服務社會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基礎設施、科技含量、質量安全、生態環保水平顯著提升,通過龍頭帶動,實現產業園廣泛覆蓋,產業園內農民收入要高於當地平均水平30%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龍江現代農業現狀如何?

兩年多來,黑龍江省明確提出推進精深加工升級、龍頭企業提升等「十大工程」,發展米、稻、乳、肉等「十大產業」。2017年,在大規模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的情況下,黑龍江省糧食總產仍然達到1203.76億斤,實現「十四連豐」,連續7年位居全國首位,連續5年穩定在1200億斤以上。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2665元,比2014年增長21.2%,是近三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高於全省經濟增速,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

自2016年開始,黑龍江省在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產能上大下功夫。圍繞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嚴格堅持生態標準、田間標準、產量標準,重點實施生態保護、農田水利、田間配套、農業科技和信息技術工程「五大工程」,加快億畝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已經完成三江平原地區「兩區」劃定工作,今年將全面完成16670萬畝「兩區」劃定任務,全力打造糧食、重要農產品的核心產區和供給基地。

來自省農委的數字顯示,到2017年黑龍江省已建成5957.7萬畝生態高標準農田;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6.8%,繼續保持全國首位;打造五常、慶安、寧安3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單位,建設1000公里高標準科技示範帶,創建現代農業科技園350個,先進農業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93億畝次以上。

2016年以來,黑龍江省以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充分釋放一產「接二連三」功能,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加速推動「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頭尾銜接、頭尾一體、整體升級,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融合發展之勢,從根本上解決黑龍江省農業「量大鏈短」問題,促進黑龍江綠色大基地、大糧倉向大糧商、大工廠、大廚房的產業化升級。

在創新利益聯結上,選定延壽等21個縣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示範,推廣「農民+合作社+企業+品牌」等經營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分配方式,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在推動三產融合上,採取政策激勵、示範引帶、服務指導等措施,鼓勵扶持農民創業向營銷流通業、農業社會化服務業、鄉村休閑旅遊餐飲業等領域拓展,推動農民由生產者向經營者轉變。

2017年,全省2000餘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基地面積1.4億畝,帶動農戶340萬戶,吸納就業75萬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經營主體、營業收入分別達到5703個、82.4億元。

目前,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發展到20.8萬個,帶動土地規模經營面積1.3億畝。伴隨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全省農民創業風生水起,呈蓬勃發展之勢,2017年創業純收入超過320億元。

黑龍江省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打算這樣做

《意見》提出:

制定發展建設規劃。各市(地)、縣(市)要始終把姓農、務農、為農、興農作為產業園建設的根本宗旨,把有基礎、上規模、高標準作為基本要求,立足當地經濟水平、資源條件、區位特點和產業優勢,結合黑龍江省農業「十三五」規劃,科學制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明確總體思路、任務目標、功能定位、重點內容、建設期限、實施步驟和組織領導、扶持政策、保障措施。園區規劃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功能、靈活多樣,合理設置核心區和輻射區,充分發揮政府、企業、農民三方面作用,採取政府主導型、企業帶動型、合作社帶動型等模式,或者從實際出發創新發展模式,深入推進全產業鏈發展。產業園具有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戰略性優勢產業的,規劃規模可以大一些;產業園具有面向本省、本地區域性特色產業的,規模可以小一些。

培育區域主導產業。瞄準市場需求,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優質糧食、畜牧、果蔬、水產、食用菌、中藥材、林中經濟、生態旅遊等產業,可以一業為主、重點發展,也可多業融合、複合發展,相對集中的主導產業不能超過3個,要夯實園區發展的產業基礎。優化布局、突出重點,大城市周邊要立足多層次市場需求,注重發展高端精品農產品生產,加強加工、包裝、儲運、冷鏈物流、質檢等配套設施建設,推進產銷對接、電子商務,提高產加銷一體化水平。主產區要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完善加工儲運和信息服務功能,加強品牌營銷,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形成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帶。要加強科技示範,突出生態環保和休閑觀光功能,推進農業與休閑、健康、養老等產業融合,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帶動形成高效農業、休閑農業產業帶。

提高科技應用水平。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增產提質增效並重、生產生態協調,加大現代種業、畜禽水產良種、綠色增產、園藝標準園、畜禽健康養殖、疫病防控、質量安全、信息化、機械化、農村能源清潔利用等重大工程實施力度,推廣農業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技術,開展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和殘膜回收,構建園區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化肥利用率、農藥利用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高於全省同期平均水平。優先安排產業園承擔各級農牧水產技術推廣重點工程和項目。搞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省級產業園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範圍。建立專家把關制度,對產業園的旅遊、文化、林業、水利等功能性設施的設計建設進行科學指導。每個現代農業產業園要組建一支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農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服務隊伍,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四新」示範。完善產業園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技術推廣、疫病防控、質量檢測、農田水利等公益性服務,支持企業和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把建立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體制機製作為產業園建設的重要任務,全面推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經營形式。加強農民合作社建設,每個現代農業產業園都要依託產業發展,成立運作規範、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引導園區農戶入社,實行統一管理和服務。各地在安排農民合作社扶持資金時,向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農民合作社傾斜,促其儘快達到省級規範社水平。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採取出租、託管、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園區土地向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重點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推動園區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以園區、企業或合作社為主體,對園區內土地整體流轉統一組織生產經營。推進園區股份合作,支持農戶以土地經營權、資金、大型農機具、收益權等入股組成股份合作制企業,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合體,共同參與園區建設。做好土地流轉信息平台和糾紛調處機制建設。盤活農村各類資產。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規範農村土地流轉行為,土地流轉不得搞強迫命令,確保不損害農民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准入和監管,切實維護農民利益。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產業園規劃建設要按照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參與、股份合作、促進增收的原則,推進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統籌銜接、緊密聯結、複合發展,推進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建立農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和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長效機制。要以貯藏加工、大型養殖、良種繁育、果蔬加工、農業科技、物流配送、現代服務業、電子商務、旅遊休閑觀光等企業為重點,培育園區龍頭企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要把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和產業融合度作為入選的主要條件。組織各級龍頭企業參與或領辦、創辦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訂單農業等形式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加強與央企、世界500強、國家級龍頭企業的戰略合作,引進大項目,擴大農產品就地加工規模。各縣(市)政府要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招商引資機制,制定招商辦法和優惠政策,通過展會招商、產業招商、網上招商、代理招商等多種形式,吸引有實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園區。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來投資,加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鼓勵發展出口型農產品。加大品種、技術、設施、裝備、人才引進和企業、產品「走出去」力度,重點在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加強合作。

提升園區建設水平。參照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標準,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地方要達到「九通一平」(水、電、路、訊、網、暖、氣、排污、雨水收集和平整土地),為企業入園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搞好灌排、道路、林網、庫房、曬場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生態高產標準農田,提高園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機、設施、質檢、信息化、儲藏、保鮮、冷鏈、廢棄物處理等農業裝備建設,滿足園區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支持園區企業搭建或參與電子商務平台建設,提高產品流通效率。注重挖掘觀光、休閑、旅遊、採摘等農業多種延伸功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北網 的精彩文章:

電影《風語咒》定檔7月13日 陶虹現場演繹聲臨其境
楊洋名譽案一審勝訴 被告需道歉並賠償5萬元

TAG:東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