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陽春三月——徐麓山水畫近作展

陽春三月——徐麓山水畫近作展

讀畫如其人

□文/劉筱

我與徐麓兄相識時間不久,完全因為我倆是樓前樓後的鄰居,平日里常見他在院子里擺弄花草,心裡十分羨慕,因我是個喜愛花草卻又與花草彷彿沒有緣分的人,到手的植物總是難逃衰敗的頹勢,所以每每看到擺弄植物如科學家又如園藝家的大神,總是心生崇拜與羨慕。

不想這次他拿出自己的畫作與我欣賞,我才發現,原來徐麓兄的心中並不僅僅只有花花草草,還裝著山川丘壑。他對丹青的喜愛並非像許多畫家那樣,自小生髮、渾然天成,倒是在被逼迫、被催促的壓力下反而並沒有激發出他幼時對於這一行的愛戀,天性的合理釋放與盡情擴展,成為徐麓性格中非常重要的因子,讓他沒有過早的受困於一個孤立的行當之中,他鐘情花草、善待小動物、喜好烹飪、熱愛旅行,如一個生活家一般盡其所能享受著生活帶給他的一切也給予身邊的好友他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可以說,當他開始畫畫的時候,是他真正想要畫的時候,發自內心而毫無扭捏作態,而當他開始作畫的時候,亦可以被認為是他開始用畫筆畫紙梳理與表達自己感悟的時候。

我們看到他的這批作品當中,有一些是屬於他少年時代跟隨恩師魏紫熙先生習畫的成果,複雜而多層次的構圖,宏偉而凌霄的山巒氣勢,積墨與破筆的美妙融合,山體向背間營造出的日光輝映、雲海奔流,山頭上結合艷而不俗的紅色點苔,沉著老練、不事喧嘩,還有干筆枯墨微微划過紙上形成的山巒輪廓,為蒼茫的整體風貌之中注入了一些精巧,這是獨具特色的筆跡,也是內心深處對山水的領會。

再有一部分作品,是比較具有現代感、設色明麗清秀的更近似小品的創作,在淺絳的色調下輕染出的花青與土黃,像是西洋水彩畫里乾淨爽朗的空氣里一抹淡淡的略帶古意的書卷氣,較為空靈的構圖用濕筆塑造,而較為細密的構圖則是用干筆皴點並用,細筆勾描,色彩穿插與筆墨變換則更為頻繁,而在這躍動背後的淡墨渲染,成為畫面有效的控制力量,扯動出作品內涵中溫和、愉悅的味道。

在全部的作品中,我最喜愛的是純粹水墨的那一系列,雖然在這套作品中,沒有淺設色的那部分氣息清麗面貌可人、生動明媚,也並不如再現出他跟隨魏紫熙先生習畫打下的紮實傳統功底的較為蒼茫與沉靜的山水那樣老道與沉著,甚至有時會略微有幾處細節處理的不甚完美,就像是一曲鋼琴曲里指尖的失誤造成的不經意的瑕疵,卻是令我格外著迷,純粹的水墨對繪畫語言的提純度要求格外高,些微的差池都會沒有遮掩的顯現在紙上,更為苛刻的是,缺乏筆墨感覺的語言會讓一幅畫失去中國畫的意蘊而僅僅成為物像的代言人,在徐麓的這些作品中,我看到的是一種彷彿銀裝素裹的料峭與芳華,看到的是他用毛筆這樣的繪畫工具以繪畫這樣的形式寫心的慾望表達,明人唐志契曾說:「昔人謂畫人物是傳神,畫花鳥是寫生,畫山水是留影。」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準確,我認為這些作品才是他內心真正想要表達的,他著重點綴的各種類型的樹木,他隨處安放的細巧的小船,當你的目光順著畫面上的要素一一遊歷,遊目騁懷之外,回歸畫面上,其實處處都是他內心的造境,語言上的小差池正是他在那個人生境遇路口的游移,徐麓兄並沒有傲嬌的按照規範與習慣去創作,正因為他追隨著自己的內心,才使得畫面有生氣。

在徐麓兄美好的小花園裡,一草一木總關情,而在他的畫作當中,一山一水也閃爍著花草樹木的生趣,蕩漾著世間生靈的雀躍。我始終認為,繪畫是畫者看待世界的眼光與態度,我很欣賞徐麓的態度,我也期待著他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再一個十年,他又能給我們展示出又一次歷經錘鍊的態度。

江蘇省國畫院美術理論研究所 副研究館員

劉 筱

2018年4月19日凌晨於南京四明山莊

▲草色人家76cm×48cm

▲翠屏紅樹村 88cm×51cm

▲寒雲88cm×51cm

▲江渚青青 69cm×35cm

▲綠樹濃蔭夏日長76cm×48cm

▲滿目丹青圖 69cm×69cm

▲山翠草色新76cm×48cm

▲山雨欲來 88cm×51cm

▲山中訪友 76cm×48cm

▲深穀人家 76cm×48cm

徐麓新浪推廣號

END

發現藝術的美好

掃一掃

觀看清涼畫館實景VR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涼畫館 的精彩文章:

陽春三月—徐麓山水畫近作展

TAG:清涼畫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