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上饒這9個列入「國寶」的,第一個就醉了

上饒這9個列入「國寶」的,第一個就醉了

上饒這些國家級「非遺」, 你了解嗎?

弋陽的弋陽腔表演,鄱陽的脫胎漆器髹飾技法,鉛山的連四紙製作技藝,萬年的稻作習俗,婺源的儺舞、徽劇、三雕、歙硯製作技藝、綠茶製作技藝……一個個傳奇的技藝、精彩的表演,如一朵朵仙葩綻放在上饒這片多彩的土地上。目前,上饒共有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都是哪些嗎?在又一個「非遺日」即將到來的時候,一起去開啟一場奇妙的「非遺」之旅吧!

婺源儺舞

儺舞,又稱鬼戲,是一種古老民族娛神舞蹈。舞者頭戴各種質樸而誇張的假面具,手執干戚等兵器,把自己裝扮成比想像中的鬼疫更兇猛猙獰的儺神,隨著強節奏的鼓點,跳著狂熱的舞蹈來驅邪。儺舞是中國古代驅鬼逐疫的最原始儀式,被認為是中國舞蹈的「活化石」以及中國戲曲的源頭,距今有7000餘年的歷史了。

婺源的儺舞可追溯至春秋戰國以前,據考證,婺源儺舞系由古時越人代代相傳下來的,俗稱「鬼舞」或「舞鬼」。婺源儺舞表演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舞劇等,且多帶情節,是一種古典舞蹈與彩繪木雕相結合的藝術。面具是其主要特徵之一。舞者頭戴面具,面具猙獰閃亮。在婺源江灣景區,每逢節假日,景區都會上演一場精彩的儺舞表演,讓遊客感受別樣的婺源文化和魅力。

婺源三雕

木雕、石雕、磚雕

婺源自古以來文化興盛,文物建築、古村落遺存十分豐富,遍布全縣鄉村的「三雕藝術」聲播海外。

婺源「三雕」是指婺源建築所運用的磚、石、木三種民間雕刻藝術。走進婺源縣的古宅,常常被躍入眼帘的精美雕刻所震撼。在每一個可能的地方都恰到好處地布滿了出神入化的雕刻精品。這些昔日官邸或商宅中的華美裝飾,如今留存在尋常百姓的民居里,向世人述說著一個個美麗的故事。

婺源「三雕」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時期徽商興起,到了清代,「三雕」藝術已經到了「無巧不用其極」的地步。

婺源磚雕藝術在婺源古建築中廣泛多見於建築中的門套、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特別是古建中的門樓,它典雅、莊重,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石雕主要用於牌坊、勾欄、踏步、門框和大門兩側下端石等。婺源石雕中的浮雕和圓雕藝術,享譽甚高。木雕多飾於建築內的屏風、欄柱、額坊、樑柱、斗拱、窗欞、門楣等處。婺源「三雕」的雕刻手法風格迥異、豐富多彩,有時把多種雕刻手法不拘一格地混合併用於一件雕塑品上,使作品更空靈和逼真。

想要了解婺源「三雕」,最好的方法就是到婺源古民居里走走。那些精美的「三雕」,總能讓人驚嘆,給人美的享受。

婺源徽劇

徽劇,原名「徽調」、「二黃調」,淵源於明代,1949年後定名徽劇。

徽劇的內容廣泛,從列國紛爭、宮遷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間生活故事。徽劇的音樂、唱腔優美、完整。主要分青陽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撥子、二黃、西皮、花腔小調共九類。徽劇的表演藝術豐富多彩,技藝精湛。文戲以載歌載舞、委婉細膩為特點,武戲以粗獷、熾熱、功夫精深、善於高台跌扑而震驚觀眾。生活小戲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風趣、詼諧的語言吸引著觀眾。舞台畫面多彩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徽劇在表演藝術上善於兼收並蓄,博採眾腔之長。演出容量大,表現力豐富,能以多種聲腔表現各種複雜人物情感,以多種表演技藝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其表演形式也靈活多樣,可分可合,可大可小,單折戲、連台戲均可演出。徽劇藝術以樸實、粗獷、重排場、擅武功、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等為特色,徽劇表演歷來講究功底紮實、技術全面、陣容整齊、色藝兼優,歌、舞、樂、白高度融合。

徽劇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我國南北幾十個地方戲曲劇種都同它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同時,徽劇還是徽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直觀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在婺源,徽劇是當地的主要戲曲。節假日期間,婺源不少景區常常上演徽劇表演,讓遊客感受傳統徽劇的魅力。

婺源綠茶製作技藝

婺源是一個多山的地區,境內群山逶迤,煙雲繚繞,氣候溫潤,雨量充沛,適宜茶樹的生長,是我國著名的綠茶產區。這裡綠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以前,婺源的人們就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展茶葉生產。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中有「歙州茶生於婺源山谷」的記載,並介紹了婺源茶葉產區情況。宋代,婺源產制的茶葉產量、品種有了新的增加,工藝上已出類拔萃。

婺源綠茶製作工藝在明代之前,主要是採用蒸青法製作。到如今,婺源綠茶炒青茶傳統手工製作的主要程序為:攤青、殺青、清風、揉捻、烘炒、初干、再干。婺源綠茶製作在創新的基礎上保留了歷史上松蘿茶的某些獨特工藝,如留頂芽采單葉的採摘法,把過嫩的頂端芽葉和過老的粗大葉片留在樹上讓它再發芽葉,以保持鮮葉原料的均勻;殺青和初干時,打扇去其水氣,使茶葉青翠碧綠等。

傳統綠茶製作技藝下的婺源綠茶具有香高色翠、湯青葉綠、味濃耐泡的特點,有「頭泡香,二泡濃,三泡味不減,四泡味亦醇」的說法。

歙硯製作技藝

歙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歷史上婺源屬安徽歙州(宋代徽宗年間改徽州)之轄地,以州名物,固婺源所產之硯稱為歙硯。歙硯的石材主要產於婺源縣溪頭鄉的龍尾山,故又稱作「龍尾硯」。歙硯的製作材料被稱為歙石或歙硯石,一般需要5-10億年的地質變化才能形成。由於其礦物粒度細,微粒石英分布均勻,故有發墨益毫、滑不拒筆、澀不滯筆的效果,受到歷代書法家的稱讚。造型渾樸,浮雕、淺浮雕、半圓雕等手法是歙硯的工藝風格和特點。其雕刻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

坐落於婺源縣紫陽鎮湯村街邊的熹園,原名「朱家莊」,是朱熹二世祖、三世祖居住的地方。園內有「歙硯展示廳」、「歙硯製作車間」等,為硯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平台。作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熹園很好地展示了非遺技藝歙硯製作及歙硯精品。在這裡,你可以近距離了解歙硯製作技藝,沒準還能親自體驗一把。

萬年稻作習俗

位於鄱陽湖東南岸的萬年,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光照時長,雨量充沛,適合水稻、油菜、瓜果等農作物生長,歷來是江南富庶的魚米之鄉。萬年有著燦爛的遠古文明,境內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環古文化遺址是當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遺存。這一考古發現將浙江河姆渡發掘發現的稻作文化提前了五千年,從而改寫了中國及世界稻作歷史。

萬年是「稻米之鄉」,也被稱為「世界稻作起源地」,傳統的稻米習俗已在該地域傳承了幾千年。據歷史文獻記載,水稻一直是萬年縣境內主要栽培作物。萬年人在長期的水稻耕作勞動中與當地傳統的民間文化融會,逐步形成了萬年人在歌謠、節令、風俗、耕技等方面具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不少稻作文化習俗至今仍沿襲不衰。萬年的稻作文化浸潤在人們的日常飲食里、宗教慶典中、結婚喜筵上,或是繪畫和歌曲里。

萬年稻米習俗主要體現在農諺、節令習俗、飲食、禮儀儀式等幾個方面。

萬年生產的貢米也是海內外聲名遠播,是人們喜愛又放心的米中精品。萬年稻米習俗及貢米生產技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是地方民俗和人類生存發展史中的一個縮影,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農業研究價值。

鄱陽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漆器是我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成品光澤圓潤、外形若骨、刻繪精細、手法自然、巧奪天工,與瓷器、景泰藍並稱為「中華三寶」。

鄱陽脫胎漆器歷史悠久,製作精巧,始於漢代,明清以後享譽江南。鄱陽脫胎漆工藝以生漆(不含化學成分的原生漆)為原料。經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脫胎、打磨、貼箔、推光、拋光等50多道工序製成。具有色彩古樸雅緻,質地輕巧玲瓏,耐高溫、防腐蝕等特點。鄱陽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作為一門民間工藝,歷經幾千年流傳至今,其純手工製作的精密度和細膩度,是歷代藝人心血和智慧的結晶,也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在鄱陽縣城的饒州脫胎漆器有限公司里,遊客不僅能欣賞到精美的鄱陽脫胎漆器,還能了解到這項工藝的製作技藝。

弋陽腔

弋陽腔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戲曲聲腔,它源於南戲,產生於信州弋陽,形成於元末明初。南宋中期,興起於浙江的南戲經信江傳入江西,在弋陽地區與當地的方言土語、民間音樂和地域民俗相融合,「輾轉改益」滋生出的一種全新的地方腔調,故名「弋陽腔」,與崑山腔、餘姚腔、海鹽腔並稱為當時的四大聲腔。弋陽腔至今已有500年以上的歷史,自誕生以來,其粗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民間廣為流傳,推動著中國地方民間戲曲的發展進程。弋陽腔顯著特色是「一唱眾和」,以打擊樂和絲、竹、弦、管等樂器配樂伴奏,唱腔可塑性大、聲調高亢,既具南方溫柔敦厚之雅韻,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氣質。

弋陽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奇葩,它對中國戲曲尤其是中國地方戲曲發展的貢獻是無可替代的。它延綿至今,雖有興衰,但始終不絕,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是不可多的文化遺產。

在弋陽,一些重要的節日慶典時,當地的弋陽腔劇團會走進景區或鄉村,為當地群眾或遊客獻上一曲傳統又經典的弋陽腔。

鉛山連四紙

鉛山連四紙是鉛山縣地方傳統手工技藝紙品,紙質潔白瑩輝,細嫩綿密,平整柔韌,有隱約簾紋,防蟲耐熱,永不變色,有「壽紙千年」之稱,舊時貴重書籍、碑帖、契文、書畫、扇面等多用之。書畫家、鑒藏家欣賞它獨特的品質韻味,許多字畫、印譜、拓本依託它得以傳世。

「片紙不易得,措手七十二」,連四紙的製作工藝有72道,道道精湛,十分考究。原料要用毛竹的嫩竹竿,在立夏前後嫩竹將要長出兩對芽葉的時候砍伐取用。紙料需經幾個月的日晒雨淋,使之自然漂白,生產周期長達一年。

如今,在河口明清古街里有非遺技藝手工體驗館,遊客可以在這裡全面了解到鉛山連四紙的歷史文化、製作工藝,還能親自體驗製作連四紙、製作線裝書的傳統手工藝等。

上饒「國寶」

有沒有看醉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饒日報 的精彩文章:

小時候遙不可及的百元大鈔,如今成為錢幣收藏中的珍品了!
2018上饒文博會參觀人數18.5萬人次 現場交易額達4千多萬元

TAG:上饒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