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展覽上那些不允許被拍照卻被翻壞了的保羅·麥卡錫的畫冊

展覽上那些不允許被拍照卻被翻壞了的保羅·麥卡錫的畫冊

藝術不枯燥「知識」也美味

「Suggest to a museum curator that all works of art hanging on the walls in the museum be hung upside down. 」

建議一位美術館策展人把館內牆面上所有的作品倒過來掛。

——Fall, 1972

1972年 秋

保羅?麥卡錫在1968年至1973年之間寫給自己的表演指令,更多表演指令請在木木客廳尋找

在本次保羅·麥卡錫「無辜」展覽上,木木美術館多了一個漂亮的「木木客廳」,它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位於展覽出口處的木木客廳第一空間,想必來看過展覽的你都會對那個鵝黃色的空間保有印象,也有很多觀眾會特意在木木客廳的第一空間拍照留念,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以上的句子可以在這裡找到,它們是藝術家保羅·麥卡錫在1968年至1973年之間寫給自己的表演指令。另一個是在展廳一層樓梯下比較隱蔽的木木客廳的、第二空間,它的光線不強,但書架上放置的一盞檯燈足以讓你在這個安靜的空間靜靜翻閱擺放在那裡的畫冊。

木木客廳第一空間

木木客廳第二空間

當然,木木客廳所發揮的功能可遠遠不止是讓觀眾在這裡拍照留影,它是木木美術館為本次展覽推出的一個全新特別教育項目:

作為對展覽的補充,我們設立了特別教育項目「木木客廳」:無論從空間還是意義上來說,「木木客廳」都處於展覽內部與外部交界的中間地帶,我們希望以更放鬆、友好的方式,為即將走入展廳的觀眾予引導,給已經走出展廳的觀眾以延展。在「木木客廳」中,你可以看到與藝術家保羅·麥卡錫相關的書籍畫冊和成為他靈感來源的影音資料,與此同時,客廳的布置也與藝術家的創作背景——美式生活方式有著微妙的聯繫,以更為直觀的方式豐富著你的觀展體驗。

此外,「木木客廳」也會成為展覽期間美術館公共活動的舉辦地,歡迎你來做客。

木木美術館特別教育項目

策劃:雷宛螢(晚晚) 繆子衿 朱文琪

木木客廳第一空間

放置於木木客廳的這些書籍,大多以國外出版的精美高清圖冊為主,既包含了保羅從事藝術生涯以來幾乎所有的作品以及展覽畫冊,也有我們特意為大家準備的可以更好的了解保羅的藝術的圖書。或許看完本次「無辜」展的你沒有充足的時間在木木客廳一一瀏覽這些厚重的圖書,沒有關係,本期的藝術芝士將為你補上這一課,我們來看一看,除了在本次「無辜」展覽中所蘊藏的令人驚嘆的藝術顛覆力,保羅還有哪些我們不曾了解的藝術直覺與藝術才華?這些展覽上的書或許會告訴你。

Paul McCarthy

《保羅·麥卡錫》

London: Phaidon, 2016

這是一本費頓出版社在2016年出版的畫冊,以四篇策展人與保羅的訪談為主(每篇談論重點均與保羅的藝術創作相關),並配以相關作品圖片。訪談主題包括:保羅的行為藝術經歷了什麼樣的創作過程;怎樣從更寬泛的文化語境下理解保羅所有作品的主題;保羅的巨型裝置作品《豬島》(Pig Land)的主題是什麼;保羅的《淘氣唧唧汨汨》(Rebel Dabble Babble)與《雪白公主》(White Snow)的創作過程。

這本書展示了保羅創造的一系列迪士尼風格的裝置藝術、動物/植物/人體混合雜交的雕塑以及粗俗滑稽劇等等,這些被大眾媒體誘導的心理性慾望與焦慮行為被保羅用於真人表演中,以混合了反常規的性行為來表現。此外,本書還收錄了保羅沒有被印刷出版的早年雕塑、行為表演以及錄像作品。如果你想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保羅·麥卡錫的創作,這本書以及書中四位策展人的觀點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PaulMcCarthy, Videos 1970-1997

《保羅·麥卡錫:視頻錄像1970-1997》

Cologne: Verlag der Buchhandlung Walther K?nig, 2003

從書名的一目了然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本關於保羅在1970年至1997年這7年間創作的錄像作品輯錄,書的內容可大致分為兩部分,前小半部分是幾篇對保羅的藝術所做的評論,後半部分展示了保羅的50多部錄像作品、詳盡的作品目錄以及精選展覽列表。通過人物表演過程的錄像靜幀圖,配合以文字註解,這本書向我們極為詳細地描述了人物表演過程的每一個動作,這一方面加深了我們對這些幾乎沒有任何語言的錄像的理解,另一方面,碎片式的呈現方式似乎暗合了保羅的藝術理念:以解構的方式搗碎美國夢的神話敘事,從海蒂到匹諾曹,從聖誕老人到洛基,這些具有整體指向意義的角色都被他蓄意破壞,剩下的只有碎片化的、慘遭破壞的美國夢。

Paul McCarthy: Brain Box, Dream Box

《保羅·麥卡錫:腦盒,夢盒》

Richter Verlag (March 15, 2005)

這本書集合了保羅的繪畫及實體作品,繪畫部分包含了他早期的手繪圖,以及他為實體裝置作品準備的線稿圖,例如著名的《東京聖誕老人》(Tokyo Santa)。這些保羅繪於紙上的作品不同於他那些錄像作品,向我們展示了藝術家極為私密的一面,它們正如書名《腦盒,夢盒》一樣,揭露了藝術家意識與無意識的創作過程,當這些繪畫作品與具體的裝置藝術一塊作為一個整體呈現時,無疑極大的幫助了我們理解保羅的實體創作,也展示了他在創作過程中經歷的藝術構思與細微的思路調整。

Paul McCarthy at Tate Modern:Blockhead Daddies Bighead

《保羅·麥卡錫泰特現代美術館展:一塊頭,爹地們的大頭 》

London: Tate Publishing 2003

這是保羅2003年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圖冊,展出了保羅創作的最大型的室外充氣裝置作品,《一塊頭》這個作品有35米高,這部超高的裝置作品被放置在泰晤士河畔與泰特美術館北部,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它的靈感來源於匹諾曹,藝術家對匹諾曹這個形象進行了隨意的借鑒;伴隨著《一塊頭》一起展示的是《爹地們的大頭》,它的高度只有前者的一半,從作品上布滿的番茄醬我們可以輕鬆判斷出這是一件標準的麥卡錫藝術作品。

Paul McCarthy: The Box

《保羅·麥卡錫:盒子》

Ostfildern: Hatje Cantz, 2014

這本可以任意顛倒翻閱的雙語畫冊非常有趣,正如它的封面可以從正反兩個角度觀看一樣,它的內頁文字也能以顛倒的方式閱讀:從前往後翻是德語版,從後往前翻是英語版。

這本書首先給我們展示了保羅在洛杉磯的工作室,就像書名《盒子》一樣,它是被放置在一個大型建築內可以移動的巨大木質盒子,這個類似穀倉的空間外觀看上去不太起眼,內部工作空間則非常令人眼花繚亂;其次,這本書也包含了保羅在柏林舉辦的展覽以及在這個盒子工作室產生的超級多的藝術作品。之所以說這是理解保羅的藝術非常關鍵的一本書,因為它呈現了他從1968年至2012年間最主要的藝術作品,其中既有早期以建築為靈感創作的裝置藝術,也有後來隱射消費主義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保羅在這個盒子工作間內構思創作出來的。

盒子這個空間的內部與外部成了一個隱喻,盒子是隨意移動的,它也表現了藝術家的創作理念:永遠不會受制於一個中心以及不斷更新的藝術創作精神,而這些空間則為這種藝術精神的不斷孵化提供最為私密的場所。

Paul McCarthy and Damon McCarthy: Rebel Dabble Babble

《保羅·麥卡錫與達蒙·麥卡錫:淘氣唧唧汨汨》

Zurich: JRP Ringier, 2014

這本書是保羅·麥卡錫與兒子達蒙·麥卡錫合作拍攝的作品《淘氣唧唧汨汨》(Rebel Dabble Babble)的畫冊。《淘氣唧唧汨汨》是一個裝置與錄像作品,靈感來自於好萊塢導演尼古拉斯·雷拍攝於1955年的電影《無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以及由電影引發的圍繞導演與演員詹姆斯·迪恩、娜塔莉·伍德、薩爾·密納歐之間非正常關係的傳聞。在保羅的攝像中,麥卡錫及演員們(包括好萊塢明星詹姆斯·弗蘭科)混合扮演著雙重身份:一個是模仿導演雷的電影《無因的反叛》中的角色組成的人物關係,另一個是演員在扮演這個角色過程中的人物關係。由於雙重角色的表演所帶來的致幻效果,《淘氣唧唧汨汨》表現了一種角色互換下人物產生的一系列性反常行為以及戀物癖作用下模糊的角色關係。

Paul McCarthy: HEAD SHOP/SHOP HEAD

《保羅·麥卡錫:頭店/店頭》

G?ttingen: Steidl; Stockholm: Moderna Museet, 2006

這本封面搞怪的畫冊集合了保羅創作於1966年至2006年這40年間的錄像作品,作為一個總結性的錄像作品集,它包含了文字與圖片兩部分。書的前小半部分簡單介紹保羅這40年的創作,提煉了保羅藝術錄像創作的幾個關鍵節點,之後把更多的篇幅用於直接展示:大量豐富的錄像圖片、錄像創作現場拍攝、構思手稿等,讓人以最直接的觀感了解保羅的藝術。

從本書沉甸甸的重量可以想像保羅在此前40年的創作生涯中對錄像藝術的專註與堅持。保羅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能被冠以「改變了藝術」的藝術家之一,這本冊子增加了人們對這位複雜又充滿挑戰性的藝術家的理解。

Paul McCarthy & Damon McCarthy: Caribbean Pirates (13 Video Projections)

《保羅·麥卡錫與達蒙·麥卡錫:加勒比海盜》(13部影像作品)

Cologne: Verlag der Buchhandlung Walther K?nig, 2012

這個名字明顯帶有好萊塢元素的作品是保羅的一個雄心巨制,但是它的諷刺現實能力可比好萊塢強大多了。這本書是保羅·麥卡錫與他的兒子達蒙·麥卡錫一起合作的作品《加勒比海盜》的畫冊,其中收錄了《加勒比海盜》系列的13部錄像作品的內容及拍攝間隙現場的一手照片。這本幾乎沒有文字的畫冊內部圖片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藝術家時常將他與原材料做鬥爭的創作過程放在經過特別設計的空間內進行表演,堪比B級片的場面就像本書的黑色封面一樣充滿諷喻,非常貼合這部作品的主題:他們將海盜在對抗入侵力量的無政府主義鬥爭中展示的歷史驚人的相似性予以轉喻,並對之進行了一番淋漓盡致的嘲諷。

Paul McCarthy: Tokyo Santa

《保羅·麥卡錫:東京聖誕老人》

Cologne: Verlag der Buchhandlung Walther K?nig, 2004

相信我們,沒有人會希望這個聖誕老人出現在他家的煙囪。通過75幅明亮鮮艷的紅色圖像,這本畫冊記錄了1966年保羅·麥卡錫在東洋山畫廊的行為表演,聖誕老人顯然很淘氣,上演了把番茄醬胡亂塗畫於各個地方等私人化行為,本書也包含了在聖誕老人的表演過程中他創作的10幅畫作,他們共享一個由棕色、紅色、黑色與綠色組成的調色盤進行創作。這本色彩豐富、體積龐大的書不失為節日送禮的絕佳選擇——可惜的是它並不是為孩子們準備的。

Mike Kelley and Paul McCarthy Collaborative Works

《麥克·凱利與保羅·麥卡錫合作作品集》

Toronto: The Power Plant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 2000

這本圖集主要以麥克·凱利與保羅·麥卡錫在北美第一次合作的錄像作品為主,6篇圖文並茂的文章詳細介紹了兩人的多部合作作品,其中包括本次木木美術館「無辜」展出的《海蒂》(Heidi)等。

凱利與保羅都是生於20世紀50年代左右的藝術家,他們居住在洛杉磯並受到洛杉磯藝術圈的影響,作為理解這個圈子大膽前衛的藝術形式與藝術環境,本書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具體到二人的創作理念,本書也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方向:雖然他們的藝術鋒芒畢露,矛頭幾乎指向了所有人,但主題都圍繞在「個體在適應社會以及文化的努力過程中是如何被加工與塑造的。」 看完本書,你會明白,凱利與麥卡錫的藝術合作具有宣洩與強化這種「被塑造」的作用。當然,他們的合作也具有深刻而幽默的一面:因為藝術本身似乎也帶有容易受到外界粗暴的攻擊與指責的特性。

Paul McCarthy: Dimensions of the Mind (The Denial and the Desire in the Spectacle)

《保羅·麥卡錫:思維的維度》(奇觀中的否定與慾望)

Cologne: Oktagon, 2000; St. Gall: Sammlung Hauser und Wirth, 2000

這本長型尺寸的薄手冊有很多意義。首先,它是保羅在1970年至1997年間創作的作品輯錄,是豪瑟·沃斯(Hauser&Wirth)畫廊舉辦的保羅展覽的一部分;其次,這本手冊收錄的作品全都以黑白線稿為主,是保羅的錄像與裝置作品製作成型之前的素描手稿,例如《霸道漢堡》(Bossy Burger)、《巧克力工廠》(Chocolate Factory)這樣的作品。這些珍貴的素描草稿細緻地展現了保羅將創作理念付諸行動前的層層思考,非常具有收藏價值,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大型的裝置作品如何經過藝術家不斷的構思、描繪與實踐,直至落地而成的思維過程。

Paul McCarthy:Piccadilly Circus Bunker Basement

《保羅·麥卡錫:皮卡迪利廣場,掩體地下室》

Zurich: Scalo, 2004

這部書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麥卡錫的兩部作品:《皮卡迪利廣場》與《掩體地下室》。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畫冊——除了佔據整個版面的高清圖片之外,兩本書里沒有一個說明文字,大量巨幅圖片直接呈現了2003年的8月保羅在洛杉磯工作室內製作的大型裝置行為作品,以及同年10月份在倫敦豪瑟·沃斯的錄像展作品,裡面出現了多個影射政治人物的漫畫形象與充滿符號隱喻的聖誕老人形象,造型誇張令人過目難忘。保羅的展以豪瑟·沃斯畫廊在倫敦的新館的空間為場地,這裡曾經是銀行的建築空間,在保羅的作品中,錄像是裝置的一個部分,為表演而設計的布景與四壁的屏幕上播放的表演錄像相交織,為觀眾營造了一種觀看的新視角。

Paul McCarthy: LaLa Land Parody Paradise

保羅·麥卡錫:樂樂園與仿天堂

Munich: Haus der Kunst, Ostfildern: Hatje Cantz, 2005

這本大型畫冊收錄了保羅從2000年到2005年這5年間的藝術作品,例如《加勒比海盜》、《豬島》(Pig Island)、《與身體有關的雕塑》(Body Related sculptures)以及很少被提及的《西方繪畫》(Western Drawings)等,在這裡你既可以看到有如好萊塢幕後特效製作水準級別的模擬與肢體雕塑,還可以看到保羅怎樣從一些大眾漫畫與色流行雜誌上獲取靈感,而後嫁接在自己創作的人物形象的手繪稿。本書包含幾篇介紹保羅的文章,有一句話非常貼切地將保羅那些以流行文化為靈感創作的藝術描述為「Paullywood」,就像畫冊名一樣,令人分辨不清現實與虛幻之感。與迪士尼、好萊塢這些大型造夢工廠所創造的童話不同,保羅的樂樂園與仿天堂更像是一個充滿高度真實卻也虛幻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模擬世界。

Paul McCarthy: Chocolate Factory

《保羅·麥卡錫:巧克力工廠》

Paris Paperback ,2015

這本看著像巧克力包裝盒的畫冊隨著保羅·麥卡錫的「巧克力工廠」展在巴黎鑄幣博物館的開幕而面世。這個展是保羅在法國的第一個大型展覽,畫冊展示了他著名的與聖誕老人相關的戶外大型充氣裝置作品,例如封面這個被設計成「肛塞」形狀的巧克力色的裝置作品,它不但被保羅設計的聖誕老人雕塑手托著放置在戶外公共空間,也被單獨放置在巴黎人來人往的公共廣場。畫冊還收錄了保羅在構思作品過程中的珍貴手稿,展現了他創作經歷的階段:從最開始明確創作概念到後來在巴黎錢幣博物館設置18世紀沙龍的過程。

這些作品來自於巴黎的聖誕節給保羅帶來的靈感,或者更準確的說,是藝術家對於聖誕老人這個形象以及聖誕樹的形象所做的符號性想像,這些構思與保羅對藝術史、詩學以及人類學的涉獵具有緊密聯繫。

Paul McCarthy: WS, CSSC: Drawing, Painting, Performance

《保羅·麥卡錫:WS, CSSC:素描、繪畫、行為表演》

Poligrafa

這本超級重的大型畫冊既有保羅與其他藝術家的合作作品,也有他自己構思的作品。總的來說,包含了保羅的兩部行為藝術作品:《雪白公主》(White Snow)與虛擬現實作品《關山飛渡飛渡關山》(Coach Stage Stage Coach),創作時間的跨度從2009年至最近的2017年,非常清晰並且具體的展示了藝術家這兩部作品的創作過程,因為圖片像素非常高,書籍開本很大,設計很狂野,這本畫冊以極強的視覺衝擊毫無爭議地成為了以上所有書籍中的老大。必須壓軸出場。

從它的名字可以得知,它主要包含了素描、繪畫與行為表演作品。首先,它呈現了這兩部作品的手稿創作原圖。在構思白雪公主這個人物時,保羅重新設想了已經被扮演與被塑造的白雪公主形象,畫冊展示了他腦海中為這個人物形象重新設計的每個動作,這些動作以多幅素描手稿為展示;《關山飛渡飛渡關山》的創作靈感來源於1939年由約翰·韋恩主演、約翰·福特導演的同名西部片《關山飛渡》,保羅將這部影片重新設計並拍攝,影片風格顯然延續了他一以貫之的限制級水準:畫面充斥大量令人不適的模擬排泄物。除了收錄藝術家創作前期用素描構思人物表演的作品,還有他將這些具體的構思放到畫布上的顏料作品。這兩個部分被保羅那極具挑釁的感性與顛覆的理性統一起來,一如既往延續著他長時期藝術生涯探索的主題:當人類的慾望及隱藏心理在遭遇美國式或西方式的原型敘事模式時,可能帶來的後果。

除了以上關於與保羅·麥卡錫的藝術創作直接相關的畫冊,我們還在木木客廳加入了一些中外文書籍,既有視覺衝擊力震撼的藝術作品、錄像藝術介紹,也有關於洛杉磯的藝術圈子介紹,還有便於了解美國社會後現代文化的書,它們對於我們更好的理解保羅的創作背景與藝術理念具有穿針引線的輔助作用。

Into Me/Out of Me

《進入我/遠離我》

Ostfildern: Hatje Cantz, 2007

這本書的封面已將它的內容昭然若揭,它明目張胆的呈現了以慾望與暴力為主的視覺作品。它的書名也非常具有想像力,挑逗又輕佻的簡明概括了這些表演作品的主要內容,這些有關「進入、經過並最終離開人身體」的一系列行為,看似前衛大膽,隱射的重點仍然離不開當代行為藝術對「人」這個存在本身所做的最普遍的思考,即身體的內部與外部之間最原始的三種關係:人的肉體所代表三層意義:個人意義、社會意義以及政治意義。

這些充滿視覺衝擊力的藝術與保羅·麥卡錫的創作有很大的相似性,它們都表現了肉體的易滲透性與易損性的特點,以及人在經歷外界刺激、內部動機以及意識形態影響後的非正常行為。這些試圖實現個人幻想的嘗試最終導致了人跨越自身及其對立面的障礙,而這些侵犯個人空間的嘗試將會導致親密或野蠻的行為與接觸。

Sunshine & Noir: Art in LA 1960–1997

《陽光與黑色:洛杉磯藝術1960-1997》

Copenhagen: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1997

陽光、沙灘、藍天已成為加州的視覺符號,除了這些,洛杉磯也有陽光背後黑暗的一面,就像陽光與黑暗都無法簡單將這個城市的面貌簡約概括,洛杉磯藝術也像這座城市看上去的那樣,它們是包羅萬千的、多維度的,堅持不懈並引人注目的同時也是含糊且不確定的。

在這本洛杉磯1960-1997藝術概況的畫冊里,我們可以看到這30年間這座城市上演過的各種藝術群像:攝影、繪畫、裝置及錄像等行為表演藝術,這份包含Bruce Nauman、Dennis Hopper、Robert Irwin的名單裡面自然也包含了洛杉磯藝術家保羅·麥卡錫,及他的作品《霸道漢堡》。此外,書的後半部分還包含了多篇藝術家訪談組成的文章,內容豐富,主題不限,繼續強化我們對洛杉磯這座城市催生的藝術生態的了解,可以說洛杉磯的確代表了後現代文化背景下藝術最先鋒的那個方向,在此意義上,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保羅的作品何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Out of Actions: Performance and the Object 1949-1979

《來自行為:表演藝術與對象 1949-1979》

Los Angeles: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1998

這本畫冊可以讓我們一次性詳細並且直觀的了解行為藝術表演的黃金30年,它的興起、以及它伴隨傳統藝術媒介如繪畫、雕塑在二戰結束後快速發展時期的狀況,包括了100多名世界級藝術家在這30年的藝術行為,例如Joseph Beuys、Chris Burden、John Cage等大名鼎鼎之人,同樣也包含了保羅·麥卡錫。此外,本書也收錄了重要的雕塑、藝術家的出版物、繪畫、攝影錄像以及具有實驗性質的紀錄性作品,這本書收錄的圖片多達450張,足以讓你對戰後30年最具世界性意義的表演藝術圖景大開眼界的同時,飽享一頓豐盛營養的視覺盛宴。

Video Art

《錄像藝術》

Michael.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3

近500部作品圖片的體量,且三分之二均以彩色圖片呈現,這本書當之無愧為錄像藝術鴻篇巨製之作,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它提供了一種主題與立意都十分鮮明的歷史性總結與回顧的視角,讓我們更好的抓住錄像藝術發展的脈絡主線,而不至於盲人摸象般迷失於煌煌巨作之浪。

錄像藝術怎樣從一開始在藝術中的替代性地位逐漸轉變為國際最具影響力展覽中的主角?發生並作用於城市建築與景觀的藝術家事件如何掌管城市街區及人們的視線?本書在回答了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收錄了包括來自中國、印度以及中美洲國家的錄像藝術家,在它出版的上個世紀兩千年,正是國際範圍內錄像藝術家廣泛嶄露頭角並且運用多種技術手段豐富視覺藝術創造的時代,例如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另類雕塑等的出現,這些藝術新式樣的誕生則宣告了「介質特殊性」藝術的消除:人們不再關心什麼是而什麼不是藝術,在錄像藝術中,藝術家的理念遠遠大於他所使用的藝術媒介。

Performing for the Camera

《為攝像機表演》

London: Tate Publishing, 2016

攝影怎樣用於捕捉行為表演這個過程?這個故事似乎可以從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說起,直到1960年代藝術的發生,甚至再到近些年自拍的流行。

這本圖冊以60多位國際藝術大師的超過300多張作品圖片,向我們解答了攝影與攝影記錄的表演之間到底有什麼特殊聯繫。這些作品往往嚴肅中兼具挑釁,它們混合了幽默、即興與諷刺的主題往往引起轟動效應。它包含了諸多重要的藝術家如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草間彌生等藝術家的行為作品,同時它也收錄了如弗朗切斯卡·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等藝術家的作品,她們將攝影作為行為表演的一個實現步驟來創作,在這些大名鼎鼎的藝術家之列,同樣包含了保羅·麥卡錫的《畫家》這部黑白錄像表演作品。此外,畫冊還將近些年流行的復古老照片、營銷廣告以及Instagram等影像作品收錄進來,例如藝術家阿瑪利亞·烏爾曼以社交媒體為表演平台的攝影藝術。本書會讓你更了解表演藝術家如何運用攝像機進行創作,以及攝像機本身在參與行為藝術創作中生成的新意義。

《美國》(中文版)

讓·鮑德里亞 著 張生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這本書的封面是典型的美國西部風貌,它收錄了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大師讓·波德里亞談論美國社會與文化的代表作品。作者從美國的地理面貌出發,以遊記的方式,用豐富的學科知識分析了美國的文化,作者不時透露出美國是一個被大眾媒體與流行文化包裹的充滿模擬與擬像的消費社會,在這些充斥烏托邦幻想的文化作用下,美國形成了獨特於歐洲的西方現代文化。

這一點也正是保羅的藝術所表現的主題,只是不同於麥卡錫作為本國人對美國進行的深切批判,鮑德里亞從一個歐洲知識分子的角度,表現了他對美國文化複雜與矛盾的體會與感受。

《解析度》

邁克爾·雷諾 、埃里卡·祖德堡編 鍾曉文等翻譯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6

《解析度》是洛杉磯當代展覽館的一個項目後續,彙集了23篇當時錄像藝術領域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原創文章。這些論文主要談論了錄像作為媒介與實踐,已投入了歷史的進程。本書的焦點並非局限在通常意義上的「錄像藝術」,也不停留在討論錄像藝術的自主媒介特徵,而在於「正在發生」的文化、美學與政治意義上的錄像,它既是當代表述的來源,也是載體,錄像以具體且有時令人吃驚的方式,與各種文化和批評話語緊密關聯,構成了另一種文化與批評話語。這些論文來自不同的文化領域:藝術家、獨立電視製作人、媒體活動家、另類空間與博物館的策展人、項目策劃者、批評理論的邊緣學者。

本次木木美術館的「無辜」展覽正是保羅的錄像藝術,之所以保羅的錄像藝術那麼重要,在看了展覽後,這本書或許能拓寬我們對錄像藝術的認知。

保羅·麥卡錫的藝術一直以來總是被人們以「顛覆」、「挑釁」的字眼評述,或許對大多數觀者而言,它們的面目雖然算不上可憎,卻絕非友好。可是,當人們一邊對藝術家驚世駭俗的藝術行為表現出最為直接的生理性不適之時,卻也止不住那隻想翻閱畫冊的手,它就像保羅的藝術,在顛覆日常生活與消費神話之後潛行至人類潛意識最深處,他把問題告訴你,讓你自己尋找答案。

撰文:大Pez 編輯:Kiki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藝術芝士」是木木美術館訂閱號推出的新欄目

以誠懇、新鮮的方式向你介紹有關藝術的小知識

你還想了解哪些?留言告訴我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美術館 的精彩文章:

一年之中最佳看展時機來了

TAG:木木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