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學術誠信建設須長出「牙齒」來

學術誠信建設須長出「牙齒」來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由兩辦印發,規格可見一斑。這當然首先說明對科研誠信建設的重視,也隱匿著另外一番事實——學術失信行為,已成積弊。

學術失信問題到底有多嚴重,國內的學術造假、剽竊醜聞,可謂頻頻曝出。更讓人唏噓的,是在國際上「出洋相」。單以醫學領域為例:僅僅在2015年3月和8月,先後有41篇和64篇論文,被兩個國際學術機構撤回;而在2017年,更是有107篇醫學論文被國外某期刊撤稿,原因要麼是涉嫌違規提供虛假評審信息,要麼是涉嫌論文數據作假。為此,有國外學術機構不無擔憂地建議——中國政府、大學和機構、出版商應該採取措施,阻止「中國研究滑向深淵」。

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阻止滑向深淵?無疑是誠信建設。著名科學家埃里克森說過,「智力活動上的誠實創造了科學」。也誠如意見開篇所言,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應當說,科研誠信建設從來都沒有被忽視過,在國家層面,早在2009年,科技部就聯合教育部、財政部下發《關於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

具體到國內的科研主體單位,比如高校、科研機構,幾乎都圍繞誠信建設出台過相應的制度規範,「對學術造假零容忍」,也成為各學術研究機構一致向外宣示的內容。頗為尷尬的是,一邊是「零容忍」,一邊是醜聞不斷,學術誠信建設陷入無力甚至無能的怪圈。

問題到底何在?學術不端行為的增加,首先與論文「崇拜」有關。當論文淪為成為職稱評定、升學、評獎評優的考核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時,鋌而走險通過造假、剽竊來走捷徑的必然會大有人在。利益誘惑下的違規衝動,在大多數時候,是人類很難抑制的弱點,而在現代社會,文明之所以被推崇,就是因為它能以制度和規則,來遏制人們「鋌而走險」的衝動。於此而言,學術失信問題的濫觴,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規制上的乏力——要麼制度籠統缺乏可操作性,要麼是懲罰措施不足,甚至還以維護機構聲譽為名暗地護短。

於此再來打量此番印發的文件,除了規格高、決心大之外,更讓人欣喜的是,文件的內容真正體現了對學術失信行為的「零容忍」。意見主要有這些亮點:一是明確了主體責任,以責任倒逼執行;二是對科研活動全流程誠信管理,讓約束隨處可見;三是懲戒措施更有針對性,避免出現漏網之魚;四是推出了誠信信息化建設,以公開倒逼守信。

尤為值得一提的,文件推出了聯合懲戒的舉措——將科研誠信狀況與學籍管理、學歷學位授予、科研項目立項、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崗位聘用、評選表彰、院士增選、人才基地評審等掛鉤。推動在行政許可、公共採購、評先創優、金融支持、資質等級評定、納稅信用評價等工作中將科研誠信狀況作為重要參考。如此一來,還會有多少鋌而走險者?

總而言之,意見的推出,將讓學術誠信建設真正長出「牙齒」來,實現真正的「零容忍」,期待學術研究從此風清氣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萬鋼提出中國新時代攀登工程:以強大實力提供強大動力
氣價新機制須兼顧市場和民生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