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入WTO讓中國內需驟減

加入WTO讓中國內需驟減

2000年後,中國國內的有效市場需求為何無影無蹤?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何為內需。

所謂內需,是國內各生產部類(如工農、輕重、官民等)間交易過程中相互的購買意願。簡化來說,工人用工業品換食品,農民就有了需求;農民用農產品換器皿,工人就有了需求。加入WTO,使中國農業破產,農民用絕大多數的時間充當低技術工人生產工業品,種田反而成了副業。中國能夠製造的輕紡工業品數量,遠遠超出了中國人的意願需求,也就順理成章了。所以輕紡工業品內需不足。

輕紡工業品嚴重飽和,就造成對機械行業的需求不足,上而波及冶金、塑料、採礦、發電。央、地政府修建了大量公路、高鐵、機場、碼頭、光伏、風電等基礎設施,本來可以為重工業提供內需。但是,這些基礎設施採用的仍是資本主義運營方式,即貸款—贏利—還貸,這是WTO「華盛頓共識」條款。儘管這些設施為社會提供了一點福利,卻不能有效體現於贏利上。所以,中國高鐵的數萬億債務永遠沒有償還的可能。

中國的房地產項目也早已飽和,據說空置商品房可以居住30多億人,而中國的總人口是13億。

所以僅從工業品數量來說,中國能夠出產的工業貨品與服務,已經極大豐饒,絕對過剩了,所以挖掘內需,要看中國人在生活上,究竟比美國居民差在哪裡?主要三方面。

一是食。不合格的肉蛋奶菜果等有很大提升空間。但由於工業品需求飽和,造成城市居民的購買力不足。而且外國的土地、淡水資源比中國充裕,所以中國農產品缺乏競爭力,加之匯率上升,所以中國農業破產。

二是行。轎車保有量仍有可提升空間。但日德韓美的轎車對中國衝擊太厲害,中國轎車沒有內需。

三是住。公寓樓及內部裝修、傢具,已達需求極限。但美國是分散的獨棟住宅,中國民眾苦于禁令,只能嘆羨。

四是用,眾多電子晶元、鏡頭等,中國無法生產,有內需也沒有用處。

綜上可知,中國還是大有內需的,無法被國內利用的原因是技術落後、人民貧困、改革後新增的「城市土地屬於國家」「小產權房不準交易」等法規。技術落由於加入WTO而更加惡化了。因為國內產品沒有市場,也就沒有提升機會。

關於內需損失,有許多常見解釋是本來不應成立。

比如說,政府收稅太多。但這些金錢轉移之後,仍然要花出去,構成需求。

比如說,貧富分化。但富人的錢通常存銀行,還會貸出去構成需求。如果奸商和貪官把現鈔囤積家中,只是紙幣,而非金銀硬通貨,並不影響市場流動性。

那麼貧富分化、苛捐雜稅是怎樣侵蝕內虛的?購買外國商品,以及把財富以外幣形式向海外轉移。因為中國獲得的外幣是以財富在國內消失為代價的,所以,出口部類就無法對國內的其他部類構成內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旗幟時評 的精彩文章:

戰鬥的馬克思,與我們同行!——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TAG:旗幟時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