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說支持暴打「熊孩子」的人,是懦夫?

為什麼說支持暴打「熊孩子」的人,是懦夫?

文 │ 曾於里

魯迅先生說:「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正義的火氣」值得警惕,不僅在於所謂的正義是片面的、甚至是種幻覺,更在於它最終導向的往往是暴力行為。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為何暴行會得到那麼多人的鼓與呼?

(新華社/圖)

近日,一個短視頻在網路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四川遂寧有一名7歲男孩,在公交車上踢了幾下坐在一旁的21歲的男子。毫無預兆地,男子暴起,一把提起小男孩,將他由半空摜在地板上,又用腳狠狠地踩了他的頭3下。從監控視頻看,大有置小孩於死地之勢。據遂寧經開公安通報,孩子正在醫院治療,目前是輕傷。由於當事人毆打不滿14周歲者的行為符合從重處罰規定,公安機關依法對其作出治安拘留15天並處罰款的決定。

這個視頻看得實在叫人心慌,好在男孩只是輕傷。但沒有料到的是,小男孩挨打的視頻被發到網上後,網友們拍手稱快。在發布這個新聞的相關微博底下,最熱門的評論幾乎都是支持郭某天的暴行,「這個人幹了我不敢幹的事」「證明了一個道理,沒有爹媽管教,到了社會上,就有人替爹媽管教」「乾的太漂亮了」「為什麼我覺得這套連招有點帥?」……

應該承認,不少「熊孩子」的確不討人喜歡,但這種一言不合就使用暴力的行為,可比「熊孩子」嚴重多了。暴打「熊孩子」的舉動危害性在哪裡呢?為何這樣的暴行會得到那麼多人的鼓與呼呢?

「以暴制暴」與文明相悖

男子之所以有恃無恐地使用暴怒,是因為當他被小男孩踢了3下時,他覺得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犯,他的回擊是正義的。而網友對郭某天的聲援同樣出自這樣的心理,他們認為這是殺一儆百,是對其他「熊孩子」以及他們父母的一個嚴重警告。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個別「熊孩子」缺乏管教,父母也放任不管——這給了網友們正義的立場,以及生氣的理由和底氣。

這種難以遏制的怒氣,就是「正義的火氣」。人一旦自認為正義,就很容易陷入一種正義的幻覺和道德的亢奮中;有了正義的名義,他們不免失去審慎和節制,動輒採用暴力的手段去「懲戒」他們眼中的非正義一方——既然你有錯,那麼我就可以罵你或打你。結果是,「正義的火氣」掛著正義之名,卻催生出了專斷、不容忍、摧殘異己、暴力,它恰恰是不正義的。

「正義的火氣」值得警惕,不僅在於所謂的正義是片面的、甚至是種幻覺,更在於它最終導向的往往是暴力行為。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社會中不乏支持「以暴制暴」的論調,在支持者看來,有些時候暴力才是「短平快」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有些人就是得吃點苦頭才能醒悟過來。表面上看似乎是如此,但暴力的種子一旦播下,它就會在各個領域不斷滋長蔓延並難以遏制。我們身邊的暴力行為就會越來越多,整個社會風氣也會越來越暴戾,試想一下,如果那些被「正義的火氣」裹挾的人每天都上街「鋤奸除惡」,那誰能保證我們不是下一個受害者?我們的社會還有安全感可言嗎?

並且「以暴制暴」最可能受到傷害的往往是最弱小的群體。社會新聞中有時會出現一些惡性事件,這些惡性事件的施暴者往往是青壯年的男性,而受害者往往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比如老人、女性和小孩。信奉「以暴制暴」者,往往只會將暴力對準比他弱小的群體,因為暴力的邏輯就是恃強凌弱、弱肉強食。

因此,雷蒙?阿隆這樣說,「文明就象一層薄膜,一觸即破;撞破的過程就出現了野蠻行為。」任何暴力,都與文明社會內蘊的價值法則相違,暴力本身就不具有正義性。

(新華社/圖)

情緒搭車」是懦夫行為

男子說事發當天,因為工作不順心,他便搭乘公交車準備回家,好好靜靜。但就在公交車上,小孩卻比較吵鬧,還到處跑,他一下就火了。也即,他打人並不是小男孩的行為真有多麼不可理喻,而是因為「情緒搭車」,因為遷怒,他是把在其他方面遭受到的怒氣,一併撒到小男孩身上了。

這本質上是一種懦夫行為。就像專欄作家毛利話糙理不糙說的,「碰到熊孩子第一個方法就是,抓住小孩,大聲問『這誰的孩子?』,你敢不敢直面大人?大人說『小孩懂什麼』,你動手打大人一個耳光啊。」當然,我們一點也不鼓勵打大人一個耳光,因為這也是「以暴制暴」,但毛利的說法還是指出了問題的一個癥結,即很多人之所以對「熊孩子」動手,是因為「欺軟怕硬啊,你知道朝他爸媽吼,對方可能會打你,所以你打孩子,因為孩子打不過你」。網友的站隊何嘗不是如此?他們不過是借這個事件發泄他們長期對「熊孩子」的不滿,他們平時不敢動手,別人替他們動手了,於是他們要拍手稱快。

這種「情緒搭車」非常普遍。當事人本來就一身怒氣沒處發泄,「一言不合」不過是一個契機,當事人剛好藉助這個契機將這一身怒氣一股腦發泄出來。而「情緒」之所以存在並發生作用,是因為當事人剛好在其他地方受了氣,並被一種「弱勢心態」裹挾。

當事人的「受氣」,可能是具象的,比如剛好在公司被領導罵了、工作時不順心等,也可能是抽象的,比如是城市裡的「零餘人」和「局外人」,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當事人處於一種弱勢地位,他們在當下敢怒不敢言,可回頭一旦面對比他們更弱的弱者,他們不免把在強者那裡受到的怒氣轉移到了更弱者身上。好比郭某天,工作不順心,踹向的卻是小男孩。至於米脂慘案的兇手,就更是如此,以前在學校「受欺負」,報復的卻是毫無過錯的學生——這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因此,「情緒搭車」,將其他地方的怒氣轉移到本不該承擔這一切的人身上,本質上是欺軟怕硬、恃強凌弱,這不僅是懦夫所為,也是人性一種極其醜陋卑瑣的惡。雖然「弱勢心態」的人可能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了某些不公平,這也提請我們的社會機制對於「弱勢群體」予更多的關照,但這絕非意味著,「你弱你有理」。學者南橋在一篇博文中指出,「人如果不知道反省,把自己或者關係的挫敗,責任全推卸給他人,總喜歡說他人對自己如何如何,日子久了會產生『受害者情結『(victim syndrome),怨天尤人,又不能改變現狀,於是放棄了選擇,荒廢了上帝給我們每一個人的自由意志。」

應該承認,現實生活中的確不少人遭遇過「熊孩子」,並或多或少因「熊孩子」吃過苦頭。他們曾經嘗試過言語警告「熊孩子」,也嘗試過與「熊孩子」的父母進行交流,但收效甚微。這讓他們積攢了不少對「熊孩子」的怒氣和怨氣。這樣的情緒雖可以理解,可一旦滑入「情緒搭車」和「以暴制暴」,那麼這樣的大人則是「熊大人」,這可比「熊孩子」更嚴重更不可理喻,畢竟調皮是孩子的天性,「熊孩子」還會不斷成長成熟,但「熊大人」則是純粹的惡了。

那麼,遇到「熊孩子」究竟該咋辦呢?先嘗試溝通,溝通無效,遠離他,並且告誡自己,千萬不要成為「熊孩子」的家長。「以暴制暴」看似可以杜絕「熊孩子」出沒,實際上催生的是更多可怕的「熊大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周知道 的精彩文章:

年輕人是如何成為「積極廢人」的?

TAG:南周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