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凈修其心。由法增上。於晏坐時。別修方便。於疑蓋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凈修其心。由法增上。於晏坐時。別修方便。於疑蓋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13):

凈修其心。由法增上。

於晏坐時。別修方便。於疑蓋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

二、一、五、一、二、二、二、三、於疑蓋

於疑蓋法有差別者:謂如是宴坐,於過去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於未來世、於現在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我於過去為曾何有?云何曾有?我於未來為當何有?云何當有?我於現在為何所有?云何而有?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殞沒當往何所?於如是等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應正遠離。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上):「初段疑蓋中,我於過去為曾有為曾無等者,此中所為初言不,如理思則三世皆舉。下疑三世有及有因緣三世皆舉,唯疑有無中唯於過去不言現未有何意也。基公述云:如廣論有略影顯之,又前後皆舉三世此中唯舉過去,影解現在未來,論略故不說。又現在現有不可疑有無,未來法不定有無難測,又今謂得正見未來果斷故不須疑,過去不同現未故偏說疑有無,其實通三世。

問我於過去為曾何有云何有曾者,此中二思,一思過去曾有何法,二亦過去之法從而來。即初問法體後問法因,過去既然,二世准此。知有為有有法也,知無為無無我也。」

「一、依三世辨」。「遮非理思」。

「於疑蓋法有差別者」,修行人心裏面有懷疑,要怎麼破除呢?「謂如是宴坐」,在靜坐時。「於過去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對於已經過去的事情「非不如理作意思惟」;「非不如理作意思惟」,其實就是如理作意思惟,對於過去的事情要如理的作意思惟,不要不如理作意思惟。「於未來世、於現在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於未來世、於現在世,也沒有不如理作意思惟。就是這樣破除自己的疑惑。這幾句話是總說的,下邊就別說。

有什麼疑惑呢?「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就在思惟,我在過去生曾經有嗎?是曾經有我嗎?「為曾無耶」,過去的時候沒有我嗎?這是一個疑問。

「我於過去為曾何有?」我於過去曾經是什麼樣的有?「云何曾有」?為什麼曾經存在過?這樣思惟。

前面是指過去,現在這底下說未來。「我於未來」將來還有什麼呢?「云何當有?」未來的時候,為什麼將來會有呢?會有什麼呢?這是在「於未來」。

「我於現在為何所有?云何而有?」我於現在是屬於哪一種有?為什麼有現在的種種?。「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殞沒,當往何所?」現在的我是從哪裡來?「於此殞沒」,在這裡死掉以後將來到什麼地方去呢?

「於如是等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應正遠離」,前面這一段都是內心的懷疑,也就是「不如正理的作意思惟」。對於這些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應正遠離」,要把它排遣出去,不要這樣子思惟,所以叫做「遮非理思」。

延伸閱讀:

1、《緣起經》卷第一:「云何名為緣起差別?謂:無明緣行者。云何無明?謂:於前際無知、於後際無知、於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於佛無知、於法無知、於僧無知,於苦無知、於集無知、於滅無知、於道無知、於因無知、於果無知、於因已生諸法無知、於善無知、於不善無知、於有罪無知、於無罪無知、於應修習無知、於不應修習無知、於下劣無知、於上妙無知、於黑無知、於白無知、於有異分無知、於緣已生或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如是於彼彼處如實無知、無見、無現觀。愚痴、無明、黑闇,是謂無明。」

2、十九種無知,《瑜伽師地論》卷第九:「緣起差別云何?謂於前際無知等,如《經》廣說。」

3、《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複次,無知,略於五處為能生因:一、能生疑;二、能生愛;三、能生非處信;四、能生見;五、能生增上慢。

1.於前際等所有無知,是能生疑。謂如是疑:「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如是等疑,於三世轉,如經廣說。過去名「前際」;未來名「後際」;現在名「前後際」,待過去世是後際、待未來世是前際故。若疑過去,當知此疑前際無知所生;若疑未來,當知此疑後際無知所生;若於內疑惑「此誰所有,我為是誰?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當知此疑,是前後際無知所生。

2.又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當知能生內外等愛、及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

3.又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是諸有情由於業自造無知為緣故,於魯達羅天、毘瑟笯天、世主天等非正處中,生妄勝解,歸依、敬信。

4.又若於佛等無知,乃至於道無知,當知能生諸見。所以者何?由於三寶及四諦中不正通達故,乃至能生六十二見,及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施、無愛,乃至廣說,所有邪見。

5.又若於因無知、於因所生法善不善等無知,廣如經說;由此無知故,於往善趣道、往善趣方便中生增上慢。所以者何?由於善不善等法、愛非愛果不如實知故,於自餓、投火、墜高岩等非方便中起方便想,行如是事,以求生天。又於六觸處中所有無知,於不如實通達得沙門果中起增上慢。所以者何?由實無有於六觸處如實通達智而生增上慢故。當知此中若生天方便增上慢、若沙門果增上慢,總合此二名增上慢。

《一切經音義》卷第四十八:「魯達羅天(此雲暴惡,自在天之別名也)。」

《一切經音義》卷第四十八:「毘瑟笯天(奴故反,舊雲毘搜紐,或言毘紉,皆訛也;此當幻惑義,是伐藪天別也,舊言婆藪天也)。」

《一切經音義》卷第四十八:「世主天(此梵天之異名)。」

如理思惟去來今世,唯見有法、唯見有事,知有為有、知無為無。唯觀有因,唯觀有果。於實無事不增不益,於實有事不毀不謗。

舉如理思。

「如理思惟」,不要有不合道理的思惟,那麼應該怎麼的正確思惟、如理的思惟。就是「如理思惟去、來、今世」,就是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唯見有法」,只看見有因緣和合的緣起法。這個「法」通於有為也通於無為。「唯見有法」,其實就是不見有我可得,有為法是無我,無為法也是無我的。「唯見有事」,思惟過去、未來、現在只有因果的事,只是有這麼多,其它的事情沒有。這就是正思惟。

「唯見有法」,這句話怎麼講呢?「知有為有、知無為無」,知道有有為法、有無為法,這都是「有」。「知無為無」知道這、我所是沒有的。只有有為法和無為法,另外沒有我我所可得,是「知無為無」。

怎麼叫做「唯見有事」呢?是「唯觀有因、唯觀有果」,觀察過去、未來、現在,只是有因和有果而已,這裡邊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可得。

「於實無事,不增不益」,沒有作者,沒有受者的事。「不增不益」,不要增加上去。若認為有作者,那就是增了。認為有受者,那就是疑,疑也就是增加上去。現在不執著有作者、有受者,叫做「不增不益」。

「於實有事,不毀不謗」,「於實有事」的是有因有果,不謗毀它。若是說是不承認有因就叫做「毀」,不承認有果就叫做「謗」。「於實有事」都承認是有,不毀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學佛的態度和次第
歷經1200年的寺廟將啟動10年「閉關」,暫別了!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